谋划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
取得决胜阶段胜利的盛会

———写在中共中国海洋大学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之际

期次:第1961期    作者:本报特约评论员   查看:4
  备受全校师生热切关注的中国共产党中国海洋大学第十次代表大会将于2017年1月9日-11日隆重召开,全体中国海大人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喜迎盛会!
  面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气势恢弘、改革波澜壮阔、竞争百舸争流的形势,六年多来,校党委审时度势、科学谋划,团结带领广大师生员工,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精神,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在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步伐。站在 “从2010年至2025年,把中国海洋大学建设成世界知名、特色显著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伟大时代,全校师生员工对学校今后的发展充满新的期待。
  学校第十次党代会是在全校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学校全面建设国际知名、特色显著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努力夯实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基础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团结带领全校党员和广大师生员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深化改革,共谋发展,为建成国际知名、特色显著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早日跻身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学校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学校事业发展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
  把方向谋大局,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
  学校高质量完成“十二五”规划,编制实施了综合改革方案、“十三五”规划,今后的发展思路、方向、路径和重点更加明确。颁布实施了《中国海洋大学章程》,依法自主办学进入新阶段。牵头筹建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启动试点建设,计划投资约7亿元的5000吨级新型深远海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东方红3”启动建设。圆满完成化债工作,自有财力大幅增加,财务状况明显改善。顺利促成教育部、山东省、国家海洋局和青岛市 “四家共建”三期项目落实,圆满完成新一轮“985工程”建设,海洋科学、水产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学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更加厚实。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综合改革试点成效显著,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步伐稳健踏实。成功举办9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集中展现了学校的文化内涵,凝练升华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汇聚形成了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代表国家在全球海洋科教领域发挥引领作用,联合国内外海洋科教优势力量发布了《未来海洋青岛共识》;90周年校庆成为学校建设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重特色求质量,学校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学科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深化实施“强化发展特色、协调发展综合,以特色带动综合、以综合强化特色”的学科发展思路,以“三个平台、一个基地”为载体,高效完成了“211工程”三期和新一轮“985工程”建设。特色优势学科发展势头良好,地球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在ESI排名分别进入前0.44%和0.28%,进入ESI前1%的学科 (领域)由2010年的3个增至9个。特色优势学科的发展,辐射带动了海洋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群水平的整体提升,成为国家首批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新增工商管理等7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实现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博士授权一级学科零的突破。学校基本形成了与国家海洋事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坚持立德树人,始终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首要任务。遵循“通识教育为体,专业教育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本科教学运行体系日臻完善,超过90%的学生跨专业修读课程,8%的学生通过自主选课转换了专业,交叉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创新创业教育蓬勃开展,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学生数、科技竞赛获奖数大幅增长;行远书院成立运行;“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积极推进;2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正式招生,60个境内外校际交流培养项目有序开展;多样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形成。研究生培养体系和结构不断优化完善,形成了以高水平科学研究为支撑、以提升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奖助体系为保障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扎实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开展学生德育工作评估,学生教育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优良校风学风建设成效显著。本科生、研究生生源质量逐年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高,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国家、省市和学校重点人才工程为抓手,建立了“学科-人才-平台-项目”四位一体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高层次人才引育和团队建设成效显著。吴立新、宋微波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国伟院士受聘学校特聘教授,新增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8人、“万人计划”入选者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4人,新引进“筑峰工程”“繁荣工程”人才26人、“青年英才工程”人才55人,新聘任“绿卡工程”人才26人,新增国家级优秀创新团队3个、省部级优秀创新团队3个,形成了以10名两院院士、16名“长江学者”等领衔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实施“名师工程”,聘任国际知名学者钱致榕先生为 “名师工程”特聘讲席教授并担任行远书院首任院长。教职工总数由2710人增至330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由54%提高到67%,重点学科超过90%。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了多样化的人员聘任方式,实施师资博士后和聘任制教师选聘制度,形成了保障人才队伍建设质量的新机制。
  基地平台建设再上新水平。新增3个省部级科研基地,与已有科研基地构成了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物理海洋、海水养殖、海洋生物遗传学与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周期评估中获“优秀”成绩。构建了包括海大-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国际联合实验室、海大-美国奥本大学水产养殖与环境科学联合研究中心、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个“111”创新引智基地在内的多层次、多学科的国际科技合作平台。近海实习调查船“天使1”建成下水,“东方红2”船配置新设备后综合性能大幅提升。南海潜标观测网持续运行6年多,成为目前国际上组网规模最大、运行时间最长的潜标观测网。启动建设了国内唯一的海洋创新药物筛选与评价中心。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积极适应科技体制改革,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大幅提升,实到科研经费近30亿元。主持国家“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6项,居全国第27位、高校第19位。组织申报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后的首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准立项7个,并列全国第18位、高校第12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资助率、经费数实现了全面突破。承担并完成了东海、南海、西太平洋、东印度洋及马里亚纳海沟等12个航次的综合调查项目,全面提升了海洋调查能力。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获国家科技奖励8项,其中5项为第一完成单位。新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4项,其中重大项目7项、重点项目11项,研究成果首次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4项,显示了学校在人文社科研究领域的长足进步。
  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探索建立学校事业与国家区域经济融合互动发展的新模式新途径,政校企共建的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启动运行。青岛国家大学科技园获国家级资质认定。国内唯一的浒苔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基地在青岛海大生物集团建成投产。构建了我国海洋大型藻类、贝类等育种技术体系,培育水产养殖新品种5个,累计达11个,占全国同类总数的1/6,推广新品种养殖面积逾百万亩。环境友好型海洋防污涂料、海洋工程安全与防灾等关键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与应对气候变化、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环境安全保障等相关的多份报告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透明海洋”“蓝色粮仓”建设方案等相关建议被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采纳。(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