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澄澈 万物有声

期次:第1965期    作者:关海潮   查看:42
    我敬仰汉文字。
  这是一个喧嚣芜杂的时代。快节奏的生活像翻腾无止息的洪流,裹挟着每一个人奔涌,无论你愿意与否,只能跟从这种大势。在这不可逆的前行中,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速食”的生活方式。碎片化的阅读,浅层次的认知,催生出越来越多的网络用词,让人变得愈发苍白浮躁。
  在这种现状下,汉语本身就像一泓清泉,不动声色之中,给人以澄澈清新的审美感受。就像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所言:“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波澜不惊的文字,读来却百味杂陈,仿佛能看到妻子手植枇杷树笑语盈盈的模样。寥寥数字,作者半生沧桑历历眼前,几欲让人下泪。
  不可否认,生而为人,总是承担着太多责任,并由此衍生出太多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样去保持内心的中正平和,怎样才不至于迷失自我?我想,保持对汉语的亲近与尊重一定是办法之一。热爱汉语文字的人,内心一定有一片桃花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在那里,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缓从容;在那里,有李太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洒脱傲然;在那里,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有太多俗世所不能给予的宁静瑰美。试想,一个人若不是心有桃源,怎能在铁马金戈的杀伐中看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怎能在流离辗转的颠沛中仍然“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汉语,是一个太过厚重的词语,这两个字中有诸子百家,也有秦皇汉武;有旌旗烈烈,也有炊烟袅袅;有万邦来朝,也有百年之辱;亲近汉文字,是一场内心的修行,在这个过程中,听到花开,堪破自在。
  我们现在缺少的,是对汉文字的敬仰。
  当下社会,“陌上人如玉,君子世无双”的含蓄隽永在不停淡去,取而代之的是网络中那充满调侃意味,混杂着俗世浮尘的“小鲜肉”这类称谓。人们似乎不再愿意去探索“腹有诗书”的大师气质,反而不断亲近所谓“颜值出众”的偶像明星。承载着华夏厚重智慧的文字,好像变成了消遣取乐的工具,任人揉合造作。
  我想,面对汉文字的时候,我们应该有一种担心。
  这承载着华夏五千年文明的横竖撇捺,还能不能滋养我们和后世?还能不能让我们的内心丰盈富足?我们应该认真地审视,虔诚地叩问。要知道,汉字中的横平竖直,承载日常生活的谨严;一撇一捺,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无论何时,这都是我们得以立足的根基。
  今天,无论社会怎样喧哗,无论网络用语如何纷繁,我们都该清楚地意识到,正统端严的文字篇章中,承载着的是多少代人的欢欣与痛楚。汉语来源于人类成长的点滴琐屑之中,又用自身去成就了中华文明的浩如烟海。我们本应该皈依文字,皈依这让我们知悉生之无常死之幻灭的一笔一划,然后在一代代传承中参悟人之本质,之后,千帆过尽,终回归于心之澄澈,变得宽容而又博大,静观沧海桑田,聆听万物有声。
  我没有柔软而又浑沉的笔触能够描绘汉语对于我的意义,我想,我只有一颗敬仰汉语的赤诚之心。
  (关海潮,文新学院2016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