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勇气、智慧和能力兼具的优秀公民

期次:第1974期    作者:□于志刚   查看:85


  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一流大学首先要培养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广博的知识,养成健全的人格。早在2003年,我们就明确提出了“通识教育为体,专业教育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这一本科教育理念,借用了“体”、“用”范畴,比较容易将教育的本体价值和工具价值两者之间的关系讲清楚。我们认为,教育的本体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工具价值在于促进社会发展,“通识教育为体,专业教育为用”表明大学的教育总体上应当是“做人的教育”和“做事的教育”两者之间的相渗透而不是相分离,和谐统一而不是相互对立。我们强调古今贯通、中西荟萃、文理兼备,致力于在本科教育中,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培养有专业特长的优秀人才。
  遵循这一理念,我们已经进行了十多年的不懈探索和实践。在大家的努力下,先后建立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渗透的课程体系,完善了科学精神与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与公民教育、经典阅读与人文修养、艺术与审美、海洋环境与生态文明五大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涌现了一批致力于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优秀教师,初步解决了通识教育课程开出量的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应当说,这些探索和实践,至少使“通识教育为体,专业教育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在全校形成了共识,从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大学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同时也增强了大学本科教育对社会的整体适应性以及学生的个体适应性。
  也由于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发展基础薄弱,支撑优秀通识教育课程的师资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看,都远远不足,师生对通识教育课程价值的认知也参差不齐。因此,出现了通识课程数量不足,一些通识课程“水分较多”、质量还不尽如人意,一些师生将通识课程看作仅仅是拓宽知识的途径、忽视了其核心价值等等这些问题。面对困难和问题,我们没有退缩,而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力图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坚持不懈地推进通识教育向着更好的目标迈进。我们设计了从“点”和“面”两个方面着力,并逐步实现“点面结合、耦合互动”的方案,即“通识教育再起航”计划。所谓“点”,就是成立行远书院,以书院为核心,先行先试,探索建设高质量通识核心课程和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的有效途径;所谓“面”,就是成立通识教育中心,以“中心”为平台,期望在已有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明晰通识教育目标、梳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同步借鉴行远书院的经验,重新构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于一体的通识核心课程体系,并期望通过转变管理机制、改革教学模式、提升校园生活的影响力等多种途径,将通识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践好“通识教育为体,专业教育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
  2015年5月,我们聘请钱致榕先生在学校开办了“行远书院”,作为学校通识教育的实验区和本科教学改革的“特区”,组织开展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教学和书院生活训练,旨在帮助学生拓宽人生视野,在人格培养和能力训练上打下基础,使学生既有宏观见解又有解决微观问题的能力,逐步迈向“既能登高望远、又能探幽入微”的境界。本着“课程要一门一门地建设起来,人才要一个一个地培养出来”的原则,经过两年的建设,共开出了《大学之道》等8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住院学生三期共81人。不管是授课老师还是书院学生,他们共同的反馈就是“累!但收获和成长是惊人的”。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组织模式、新的学习形式在学校师生中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也为全校通识教育的课程建设、师资培训、教学组织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两年后的今天,经学校研究决定,正式成立“通识教育中心”,同时聘请有关专家组成通识教育专家委员会,标志着学校“通识教育再起航”计划从“点”到“面”的转折,是落实十三五规划、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期待以此为契机,认真总结学校通识教育十余年来探索与实践的经验,学习汲取兄弟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宝贵经验,通过加大对通识教育的投入力度,改革现行的课程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老师们参与通识教育的积极性,发挥教师们的创造性,逐步建立起高水平的通识教育体系。
  在此提出我校今后开展通识教育的几点个人的想法,同大家交流,并请各位专家、特别是兄弟高校的专家指教。
  第一,进一步明晰通识教育目标

      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广博性,使之基本能够把握人类知识体系的框架;通过研读经典和不断讨论、反思,掌握积累知识、探索真理的方法,特别是增强逻辑思维和分析归纳的能力;通过课堂学习与课后生活相结合的方式,综合吸收所学所思,逐步养成健全完美的人格。这些认识,虽然表述的方式不同,但是我相信其基本思想是大家的共识。学生如果能够通过我们的努力达成上述目标,则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个目的必然能够一体化地同步实现,终身学习能力和习惯自然能够形成。果然如此,则我们就可以期待,我们的学生会成长为优秀的公民,具有足够的勇气、智慧和能力去应对瞬息万变的未来,服务国家和人民,创造人类社会美好的未来。
  第二,进一步发展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通识教育主要来源于西方,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但我始终认为,不管是从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视角看,还是从传承创新中华文明的视角看,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都大有不断发展创新的空间。通识教育首先是“经典的”,但不一定只能是“经典的”,它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并因不同国家和民族文明的不同而各呈特色。
  我曾经提出过通识教育课程 “现代化”和“中国化”的建议。所谓“现代化”,是指通识教育的体系需要增加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生态文明等内容,这些学科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对宏观和微观世界的看法,是事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科学基础,不是简单地开设这些课程,而是应当在掌握这些学科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凝练以及通过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整合,形成新的“整合性”课程,纳入到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这就是我所谓通识教育“现代化”的大概意思。钱致榕先生正在行远书院开设《宇宙大历史》这门课,使我眼前为之一亮!当然,如果能够把数学、物理学的最新发展与人类社会文明最新发展进行整合,也会精彩之极。而所谓“中国化”,是希望精选优秀中华文明元素,通过古今融合、中西对比,纳入通识教育体系,丰富通识教育的内涵,彰显中华特色,实现通识教育的“中国化”。钱致榕先生、朱自强教授开设的《大学之道》,我校陈鷟、黄亚平等教授开设的《中华文化传统》都是这方面可贵的尝试,且已经初步取得成功;当然还需要艰苦努力,不断发展。我还希望我校的通识教育能够体现海洋特色,即通过对海洋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解读,引导学生们认知海洋,热爱海洋,为开发利用和科学保护海洋奠定思想和知识基础。我校年逾八旬的物理海洋学家侍茂崇教授在钱先生的鼓动下,毅然开出了《大海洋》这门新课,属于这方面的尝试,我们充满着期待。
  第三,进一步完善通识教育的校园生活和文化建设

      通识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它更加注重人的培养,强调能力的训练和人格的养成。因此,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体验,注重教育的过程而非仅仅是教育结果,这些都是我们开展通识教育时应当在心中始终不忘的宗旨。这就需要我们在不断提升课程影响力的同时,还要不断提升校园生活的影响力。行远书院的生活训练是一种形式,我们还应当探索更多适合当代青年学生的校园生活方式,要从内容类型、组织形式、活动过程等方面大胆探索。田野调查、第二校园体验、“互联网书院”等等,都应当去探索。只要我们围绕着通识教育的宗旨和理念,始终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就一定能够探索出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不断完善通识教育的校园生活和文化建设,切实将通识教育贯穿在学生的大学生活全过程。
  期待通识教育中心的成立能够和行远书院的成立一样,推动学校通识教育再起航计划不断创新发展,迈向我们既定的目标!
  (本文为校长于志刚在中国海洋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揭牌仪式暨通识教育研讨会上的讲话,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