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通识”的理解

期次:第1974期    作者:□朱自强   查看:128


  孔子有言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我在理论的层面上,使用“正名”这一概念。阐释“通识”之名,即建构通识教育的理念,对于进行合理而有效的通识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海洋大学的“通识为体,专业为用”这一本科教育理念简练而恰切地阐释 “通识”与“专业”的关系,引起了我的共鸣。我想进一步思考“通识为体”这一表述中的“通识”的内涵。
  我在行远书院讲授核心通识课《大学之道》这门课时说:“通识教育致力于使学生发展为心怀理想、肩负责任、心智健全的公民。”什么样的通识教育能够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呢?
  先谈谈“通识”的“识”。通识教育的“识”,不是指知识(包括广博的知识),而是指见识,即建立在广博的知识之基础上的思想和见解,尤其是批判性思考能力。不是“我”备于知识,而是知识备于“我”。通识教育的“识”,不求其“多”,而求其“有效”。拥有这个“识”,就很可能成为一个能够运用跨学科的知识和批判性思维,来思考宇宙、社会、人生的问题的人。这也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根本区别之一。
  再谈“通识”的“通”。在我的认识里,通识教育的“通”主要有以下三个维度:
  1、打通古、今、中、外打通古、今、中、外,要重视“今”和“中”,这与于志刚校长在讲话中强调“现代化”和“中国化”不谋而合。我的这一思考有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主张的通识教育的背景。在哈钦斯的通识教育理念中,重视西方经典(“伟大的书”),有厚古薄今之嫌,张扬西方而遮蔽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之嫌。
  打通古今中外,为的是更好地认识 “我”(“我们”)是谁,“我”(“我们”)从哪里来,思考“我”(“我们”)要到哪里去。
  2、会通人与自然生态学思想家利奥波德的关于人的道德观念有三个层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土地。会通人与自然,为的是像利奥波德那样,建立“大地共同体”的新道德,走向生态学的伦理世界,进而建立有机的世界观。建立有机的世界观,也是思考现代性的局限性和盲点的后现代思想的重要内涵。这也许是解决人类目前面临的深刻危机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案。
  3、融通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上述三个维度里,融通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反思人类社会从前所犯的错误,解决今天所面临的问题的最重要的方法。
  在通识教育中,融通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的是实现人的心智世界的“健全”成长。融通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与通常所谓“文理兼备”有着微妙的区别。融通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不是既具有科学精神,也具有人文精神的加法关系(3+3=6),而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数值大于3的乘法关系(3×3=9)。在这一乘法关系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不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且具有一种更大的、更有力的生成性,是一种崭新的精神品质。
  杜威在《杜威五大讲演》中,谈欧洲历史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之争时提出的观点:“故科学教育应使与人事有关;人文的学问,应使与自然有关。两种争论,都应免除,使人与自然不至分离。”我也想到周作人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所作的“物理人情”这一表述。他说:“经典之可以作为教训者,因其合于物理人情,即是由生物学通过之人生哲学,故可贵也。”
  能够融通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人具有什么样精神状态呢?周作人说霭里斯(英国性心理学家、思想家、文学评论家)“他的好处,在能贯通艺术与科学两者而融合之,所以理解一切,没有偏倚之弊。”周作人也用儒家的“中庸”这一概念来评价霭里斯。没有“偏倚之弊”极为重要!我把它看作是人类健全的心智世界的重要表征。
  人文思想融通科学思想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周氏兄弟。那时,鲁迅和周作人批判成人本位的旧道德,主张以儿童为本位的新道德,依据的就是祖先为子孙而生存这一生物学发现。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说:“以幼者为本位,便是最合于这生物学的真理的办法。”“但可惜的是中国的旧见解,又恰恰与这道理完全相反。本位应在幼者,却反在长者;置重应在将来,却反在过去。”
  提出“进化论”的达尔文是科学思想而融通人文精神的代表。美国学者大卫·洛耶在《达尔文:爱的理论》一书中指出:“直到最近,这个在歌曲和我们的头脑中反复出现的简单的字 (指“爱”———笔者注),不仅被认为不可信,而且被认为彻底超出了科学的界限。‘爱’与科学无关。但是通过对这本书进行计算机检索,我发现,在《人类的由来》中,达尔文的确在探索‘爱’的用法和它的进化论含义,它在书中竟出现了95次之多!”大卫·洛耶对《人类的由来》的统计还显示,“适者生存”只出现了两条,“竞争”也只有9条,而谈到“理性”的力量有24条,“想象”的力量24条,“同情”的力量竟达61条。大卫·洛耶说:“如果科学与价值无关,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切取决于命运随机的行动,我们对它注定无能为力,那么,我们何以能够发现达尔文使用‘道德的’———或曰判定行为是否正当的根据———共达90次,只比‘爱’少一点点?”
  在这方面,我们还可以举出昆虫学家法布尔、动物行为学家劳伦兹、野生动物学家利奥波德等很多科学家的融合人文精神的著作。
  通识教育如果拥有以上三个维度的 “通”,获得的将是关于宇宙、社会和人的有机性、整体性智慧。有机性、整体性智慧对于人类社会的健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此而言,通识教育近在个人,旨在培养“没有偏倚”的健全的心智世界,通识教育远在社会,旨在解决人类社会的根本问题,规划人类社会的更良善的未来。
  (作者为我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