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通识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复旦大学通识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期次:第1974期    作者:□李宏图   查看:113


  复旦大学坚持通识教育的培养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自我管理,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国际视野、专业素养的人才。在本科教育中,学校构建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专业教育为核心、研究性学习和书院生活为特征的教育教学体系,并坚持不懈地自我完善。
  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至2005年,复旦大学积极探索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成立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999年),确立了“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建设了“综合教育课程、文理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第二阶段为2005年至2012年,原复旦学院成立并推进课程建设,成立复旦学院,作为推进通识教育改革的重要平台,构建了七大模块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模块,创刊《复旦通识教育》,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进入了一个不断探索的新阶段。
  复旦通识教育的路径是通过核心课程(第一课堂)和书院(第二课堂)来培养学生的人格 (素质),最终达到培养国家栋梁的目的。核心课程改革先行一步,因为它是通识教育理念贯穿本科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关键,是学生进行专业课程学习的 “助推器”。核心课程的目标确定为对人类文明丰富性和多样性理解的能力、认识现代性的社会基础框架的能力、体认中国文化独到智慧的能力、运用科学方法论和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领导力(团队协作,表达)。复旦大学主要是通过三大举措来推进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建设:
  一、以优化课程体系,建设体现复旦特色、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的核心课程为目标,全面推进新课建设。重新调整确立了“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社会研究与当代中国”、“科学探索与技术创新”、“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七大模块。每一模块课程均由5-7门基本课程单元构成,基本课程单元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层次性、向学生提供相应学科领域中最基本、最核心内容。最终形成50门左右的核心课程体系。
  二、以坚持以“学”为中心,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收获为目标,深入开展教学改革。组建50个高质量、跨学科的基本课程单元教学团队,规范教学大纲,制定教师手册,帮助教师了解通识理念、明确课程要求、有效指导教学和如何获取相关资源;建立助教工作机制,由助教辅助教师组织教学和协助教师推进“教”与“学”的拓展与深化;通过多样化考核方式注重学生学习全过程培养,通过加强小班研讨,培养学生阅读、沟通、表达等能力,通过写作训练,强化学术规范意识。
  三、以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形成课程“准入-管理-评估-提升与反馈”的有效闭环为目标,整体提升课程质量。设置了科学、合理的课程准入程序和标准;由通识教育中心核心课程办公室对课程进行过程管理;面向教师和学生,通过学生评教、质量保障中心学期整体评价、师生座谈、教学档案查阅和督导听课等多种途径,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课程评估体系,并将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对不符合要求的课程设有整改和移出的机制。
  复旦大学新一轮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其重点不是讨论为什么要推行通识教育 (Why)、什么是通识教育的主要内容(What),而是深入研讨如何实现核心课程精细化、如何开展核心课程的教与学、如何检验通识教育的效果(how)等,从而整体提升核心课程质量、真正实现通识教育理念以及核心课程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以核心课程实践促进大类课程、专业课程改革,最终实现通识教育理念贯穿本科教学全过程的目标。
  (作者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