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象牙塔文化”,尚未彻底坍塌

期次:第1979期    作者:徐妍   查看:53

  本该是安放思想、自由与美的大学的“象牙塔文化”曾经闪闪发光地矗立在我面前。让我把青年时代的青春、梦想、理想、激情一并投放到她的怀中。在她清凉,润泽、芬芳的象牙塔文化的怀抱中,一切青春期的喧哗和骚动都被宁静的屋宇悄然地包裹起来。可是,几乎一夜之间,她改变了容颜。大学几乎丧失了一向视为信念的操守与尊严,而委身于金钱与权力的联姻。如今中国的大学,除了个别几所还在抵抗着,坚守着昔日的信念和尊严,大多数高校竟然连空气都变得躁动起来,躁动得难以容得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但,大学的象牙塔文化,真的就这样彻底倒塌了吗?
  常常,走在大学校园里,我茫然四顾,各种奇怪的现象目不暇赏。校区,大凡老的,旧的,都被大的、新的所替代,或者被割地置换;建筑物,大凡低的,老的,多被闲置为“文物”而束之高阁,高的、新的则不断拔地而起;学生,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数量逐年增加,学位证书却像流水工程一样被批量生产。就连校门也日趋阔大、豪华。今日的大学,要说硬件设施,真是争相尽显一副阔人的面孔。这些怪现象,还只是今日大学之外观。倘若进入到大学的内里,就会发现今日大学之怪现象更加不可思议了。与大学外表的炫富相比,大学精神的贫乏大概超出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图书馆,可谓高校师生的精神家园,可一些高校为了应对评估,狂购图书,虽不是盗版,可购买的很多也对大学师生没有什么用处。大学老师,下课就闪人,然后,一路狂奔、回到个人工作坊,赶制一个个项目、课题、奖项、评估等量化考核指标。填写不完的表格、应对不完的工作量使得大学师生之间曾经如品茗一样的有味儿、有趣的斗室漫谈成为了遥远的传说。大学生、研究生呢?比老师们还繁忙、抓狂,忙着兼职、家教、过级、考研、求职等等业务。文学的热沙龙,学术的冷板凳,现今很少有人问津。并非夸张地说,大学精神在今日,更多情况下只是一件正在褪色的过气外套,或者一位呼之即来的侍者。
  市场化时代,大学的象牙塔文化被冲击得实在面目全非。不过,变化最快的还是人心。曾经纯粹、美好的师生关系,怎么就变成了雇员与老板的关系?举一个见怪不怪,数年前发生的悲剧为例。南京某高校一位博士生,父母双亡,老婆怀孕,苦读四年,终于完成博士论文,但因导师布置的“工”没有打完,便不准答辩。该博士生嚎啕大哭,竟然选择极端的方式——跳楼,最后换来了学校的准予毕业的承诺。可能,媒体曝光的新闻有些煽情,但如这位跳楼博士生渴求同情的心音,在今日高校,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想想八十年代初期,我读大学的时代,那条通向研究生楼的一径小路,曾经收藏了多少大学生的注目礼。恍兮惚兮!二十多年后,硕士生、博士生竟然如土豆、地瓜一样贬值、泛滥了。
  不过,大学的象牙塔文化,仿佛也不那么容易彻底倒塌;就是倒塌了,也还有碎石片瓦,被大学象牙塔文化中的有心人捡拾起来,拂去上面的尘垢,供奉在心灵中最圣洁的一隅。这是什么缘故呢?这个时代,最易变化的是人心,最恒久的也是人心。人心向善,畏冷惜暖;纵使世道百变,在大学的象牙塔中,也难以阻隔师生之间共鸣的心弦。因为高校师生,同命相系、同心相连。即使感情已经结冰的人心,也还是渴望热烈的火星的奔迸。远的不说,就说眼前;他人不讲,只讲自己。年轻时代曾经为言情小说哭得稀里哗啦的我,近年来却不肯再轻易地为任何爱情故事流一滴泪。可是,却每每被学生的真情、热情和纯情所感动。我仅仅坚守了一位教师的底线,却收获了学生们的真情。前不久,本学期最后一节课结束时,一位女同学笑颜羞赧地走向我,示我以一本八成新的旧书。我一看书名,便即刻明白了这是她送我的礼物——旧书摊中淘出来的吴晓东先生的著作《镜花水月的世界——废名<桥>的诗学研读》。一定是我在课上无意中说起过寻找这本书,她却听者有意地记下了。那一刻,我完全沉浸在一个教师的幸福中。类似这种纯粹的幸福,一定会有更多的老师亲历过。而一经保有这种幸福,大学的象牙塔再怎么倒塌,也还是会呵护大学的一砖一瓦。如此说来,大学的象牙塔文化,或许还没有彻底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