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千手观音”,要做有智慧的“人”

——于志刚校长在2017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期次:第1983期       查看:49




  同学们:下午好!
  欢迎大家从五湖四海来到美丽的青岛,来到美丽的海大园,成为一名中国海大人。我代表学校热烈欢迎你们!
  大学承担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而尤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一所大学培养人才的成就,最终决定了这所大学的声誉,体现着大学根本的价值。大家来到海大,将在这里度过人生中最为重要、最为美好的一段青春时光。四年的时间很快,能否通过在海大四年的学习有所收获、并为今后一生的成长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是事关同学们未来、学校未来,也关乎国家未来的大事。因此,在这四年中应当做些什么?四年之后,你们将会获得什么,将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需要我们一起仔细考虑、经常思考的问题。
  同学们入学时,都已经有一个自己的专业,大学四年,学好自己的专业是最基本的任务,这是毫无疑问的。在填报大学志愿的时候,同学们就开始了对专业的权衡,甚至想分辨出专业的好与坏、冷与热。实际上,所谓专业的好与坏,都是外部的评价,更多是从社会当前的需求、甚至功利的视角去分析的,是会不断发生变化的。确定学习的专业和方向,兴趣才是最重要的,同学们应当注意发现自己的兴趣,有意识地培养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如果你对目前就读的专业暂时还没有兴趣,不要急于下结论,因为兴趣可以是一种天然的爱好,但也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如果你认真钻研,任何一个专业和方向都可能成为你的兴趣,都值得我们为之努力。当然,如果个别同学就是培养不起对所学专业的兴趣,那也没有关系。学校以“通识教育为体,专业教育为用”作为本科教育的理念,已经在十多年前就建立了“有限条件下的自主选课”制度,支持同学们理性选择和转换学习专业,具体的方法,同学们可以通过许多渠道了解。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每一届毕业生中,都有大约8%的同学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专业的转换,在自己喜欢的专业学习和毕业。
  谈到专业教育,我要特别提醒同学们注意,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大学生必备的,是进一步深造或就业的基础,但是其意义主要在于“用”。不管是学校还是学生,固然要关注现在的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什么专业热,但是又绝对不能局限于此。我们还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要着眼未来。因为社会在发生着极其快速的变化,现在看起来很热门的行业,不久就可能成为冷门甚至消失。我举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就是现在人手一部的手机。我讲讲自己经历的故事。1980年,我和你们一样成为一名大学一年级的新生,那时陪伴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工具是什么呢?先看计算工具。那时的计算工具是计算尺,由三个互相锁定的有刻度的塑料标尺和一个可滑动的游标组成,可进行乘法和除法运算,复杂一点的,还可以做指数、对数、三角函数等运算,实际上是“机械计算器”;1982年,我拥有了电子计算器(绝不是今天的电子计算机),不再使用计算尺了;到1985年大学毕业时,在学校的实验室中可以使用电子计算机,通过BASIC或者FORTRAN语言编程进行科学计算。再看语言学习工具:读大学期间,买不起录音机,绝大多数同学都会去听力练习室,不断地听《96个小故事》练习英语听力;读研究生的时候,可以从学校借用录音机,通过播放录音磁带学习英语,记得我借用的是一台三洋牌录音机。再看摄影工具。1980年刚上大学,大家照相要去借黑白照相机,那时只有极少数同学才有一架照相机;1981年母校七十周年校庆,我和另外两位同学一起,狠心花了好几块钱,在学校照了一张彩色照片,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照彩照,要知道那时一个月的伙食费不会超过20块钱;1988年硕士毕业后,自己有了彩色照相机,开始用日本的富士彩色胶卷,美国的柯达彩色胶卷,后来用我们国产的彩色胶卷,叫做乐凯;2002年我去泰国参加中国—东盟大学校长论坛时,是自己第一次使用数码照相机,记得还是从学校教务处借的。还有通讯工具。当时家里有电话的很少,长途电话费很贵,我们都是写信;1990年前后,出现了传呼机(BP机),就是人不在固定电话附近时,通过这个传呼机,可以知道谁在呼叫你,你可以根据显示的电话号码,找一个固定电话给对方打电话联系;后来出现了手机的早期产品,叫做“大哥大”,大概因为个头很大,拥有的人大多比较富有,是身份的象征,所以叫这个名字。我上面提到的计算尺、电子计算器、录音机、黑白和彩色照相机、摄影胶卷、传呼机、“大哥大”等等,它们所具有的功能,今天都在我们人手一部的手机上实现了,而且还要先进得多。那些十年到三、四十年前的产品一个个退出了历史舞台,其中的许多产品你们肯定没有用过、没有见过,甚至没有听说过。这些产品消失的同时,一个个行业消失了,支撑这些行业发展的专业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我讲这个例子,是希望同学们思考,我们到底是在为哪一个时间段学习,学校是在为哪一个时间段培养人才?显然不是为现在。如果从你们入大学算起,也主要不是为今后5年,而是主要为今后10年到50年培养人才,也就是主要为2030到2070年的中国培养人才。那个时候的中国是什么样子?世界是什么样子?我们恐怕很难比较具体地描绘出来。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只会更快,更加超出我们的想像;那时,现在存在的许多行业会不断消失,新的行业、新的业态会不断地产生,那些今天热门的许多专业,自然也就不再热门甚至消失。同学们毕业后,大多数人不可能像我们这一代人这样,一辈子只干一个工作,也许每10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就要换一种工作,甚至改一次行。所以,我们虽然应当关注毕业后能否找到第一份理想的工作,但是又绝对不能把大学学习的目标仅仅局限于此。我们必须着眼于更长远的未来。
  大学不可能预先教会大家未来需要的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甚至无法准确地预测未来10年或更长一段时间的专业知识,因为那些知识现在甚至还没有产生。怎么办?我校顾问、行远书院院长钱致榕先生曾经讲过一个很生动的比喻:应用学科就像人的四肢,它的价值是可以做事,而基础学科,包括文科和理科就像人的头脑、中枢神经和内脏。如果头脑、神经和内脏不发展起来,只发展四肢没有用。我们没把一个人培育完整,却想把他培养成四肢发达的“千手观音”,做很多实用的事情,怎么可能?他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的大学是培养‘千手观音’,还是智慧的‘人’”?对钱先生的这个问题,我想答案是不言自明的。因为即使是同学们努力学习各种已有的专业知识,拥有千百种专业技能,也无法应对快速变化的未来。所以我们不能做“千手观音”,而必须培养完整的“人”,做有智慧的“人”。
  因此,一流的人才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广博的知识,培养创新创造的能力,养成健全的人格。早在2003年,学校就提出以“通识教育为体,专业教育为用”做为本科教育教学的理念,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通识教育强调发展人的理性、心智以探究真理,强调从科学和人文等多角度提供尽可能全面的教育;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向同学们呈现知识的广博性,使各位基本能够把握人类知识体系的框架;通过研读经典和不断讨论、反思,掌握积累知识、探索真理的方法,特别是增强逻辑思维和分析归纳的能力;通过课堂学习与课后生活相结合的方式,综合吸收所学所思,逐步养成健全完美的人格。为进一步推动通识教育,2015年,学校聘请钱致榕先生在海大开办了“行远书院”,作为通识教育的实验区和本科教学改革的“特区”,组织开展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教学和书院生活训练;2017年,学校又成立了通识教育中心,希望在总结过去十多年开展通识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借鉴行远书院的新经验、新做法,在更大范围推进通识教育。其核心目标就是帮助同学们拓宽人生视野,在能力提升和人格养成上打下基础,使我们的学生既有宏观见解,又有解决微观问题的能力,逐步迈向 “既能登高望远、又会探幽入微”的境界。因此,我期待同学们要高度重视通识课程的学习,不仅注意学习好课堂上讲授的知识,而且要博览群书,研读经典,勇于实践,不断反思,逐步成长为视野开阔,能够独立思考、勇于批判、善于创新和建设的优秀人才。
  当然,一流的人才也需要很好地掌握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这是同学们继续深造或者走向社会所必备的。不做“千手观音”,不等于否定专业教育。专业教育是为各位将来从事某一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做准备,强调每一位同学在大学四年中,都应当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实用技能,这也正是“通识教育为体、专业教育为用”的另一层含义。我们说,同学们毕业后,大多数人不可能一辈子只干一个工作,也许每10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就要改一次行。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必须首先找到第一份工作。因此我也一贯强调,刻苦努力、潜心求学,首先学习好自己的专业是大学四年的基本任务。一定要刻苦努力,用一丝不苟地态度,认真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每一个环节的学习和实践。这既是大学学习的最基本任务,也是进一步提高能力素养的知识基础。我们既强调综合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为“做人”准备良好的综合知识、能力和思想基础,也重视学生要学有所长,为“做事”准备好扎实的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更何况,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者之间是相渗透而不是相分离的,是和谐统一而不是相互对立的。专业课程中有通识的养分,通识课程中有专业的知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是相互支持、有机联系的一个系统,区别在于,两者的着重点不同。
  爱因斯坦说过:“大学本科教育的价值,不是学习很多事实,而是训练大脑去思考。”英国著名数学家和教育家怀特海指出,“教育如果不以激发创新精神开始,不以促进这种精神而结束,那么它一定是错误的,因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我们鼓励同学们立志追求文理兼备、中西荟萃、古今贯通的境界,致力于在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基础上,培养有专业特长的优秀人才。这样的人才,简单地说,就是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具备理性思维、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这样的人才具有足够的勇气、能力和智慧去应对快速变化的未来,服务国家和人民,创造人类社会美好的未来。
  同学们,中国海洋大学是一所校园环境优美、校风学风优良、充满创新活力的学术殿堂。自即日起,各位就正式融入了海大这个大家庭。衷心希望你们仔细品味“通识教育为体,专业教育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沉心静气,刻苦努力,持之以恒,早日成长为能够服务国家和人民、服务人类社会美好未来的栋梁之才,成长为具有足够的勇气、能力和智慧去应对快速变化未来的有智慧的“人”。
  我和全校教职员工愿为你们的成长付出最大的努力!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