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卓越人生的一万小时理论

期次:第1999期    作者:柴焰   查看:17





  现实生活中,我们见到过许许多多怀揣梦想,渴望成就卓越人生的年轻人,其中大多数人都并不缺乏获得成功的天资,可是为什么最后有相当一部分人走向了平庸甚至是失败呢?知乎上曾经有个问题征集:一段时间内,是什么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其中一个高票的回答让人印象深刻:表面上风光无限的人,其实背后比你更努力。
  难道不是这样吗?你看到的往往只是表面的光鲜亮丽,没有看到背后所付出的日复一日的重复单调、无比寂寞的混杂着血和汗的勤奋。相信你看过2014年上映的《爆裂鼓手》这部影片后,对此会有更深刻的感触和体会。
  《爆裂鼓手》的编剧和导演是年轻的好莱坞一线大导演达米恩·查泽雷。此片讲述了美国一流音乐学院的学生安德鲁努力地想要成为顶尖的爵士乐鼓手,他在魔鬼导师弗莱彻的言辞侮辱和淘汰压力下,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最终在世界顶级的音乐舞台上完成了巅峰表演,导师也不能不诚服的故事。
  达米恩·查泽雷并没有打算拍一部充满温情的励志片。安德鲁遇到的不是一位崇尚赏识教育,处处给学生暖风般鼓励的导师,而是一个秉持惊人价值观的角色。他不断打击自己的学生,在他的乐队里,乐手一旦没达到要求,就会遭到他的“虐待”,轻则被花样繁多、恶毒地辱骂,重则被搧耳光,甚至直接扫地出门。对于这个导师,导演却认为:“弗莱彻不是一个狡猾的人,他是一个恐吓者,如果能通过激将法找到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愿意对每一个人的弱点进行狂轰滥炸。他不关心路上的殉难者,不关心途中的伤亡人数。对他而言,这是一次打磨的过程,只有经过打磨,粗精的钻石才能熠熠生辉。”美国著名演员J·K·西蒙斯对他饰演的弗莱彻一角儿没有进行任何的柔化处理,他凭借对这个可怕而冷酷角色的成功塑造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
  在弗莱彻的刺激下,安德鲁没有时间和精力谈情说爱,他与女友分了手,一门心思投入练习,练到双手满是撕裂的水泡和流淌的鲜血。为了达到导师所要求的速度,他拼尽全力,手里的鼓槌沾满鲜血,鼓面已经完全被染成了红色,看得让人心惊胆颤。有观众吐槽:跟着弗莱彻学习音乐真是场噩梦,练习打鼓竟然鲜血四溅,简直就是一部“惊悚片”。
  《爆裂鼓手》虽然充满着血淋淋的汗与泪的人生争战,充满着暴躁与愤怒,也让人思考:如果安德鲁达到了艺术的巅峰,那就不得不承认弗莱彻的那些手段是有效的,同时又非常可怕,因为你很难保证自己不会半途而废。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弗莱彻的魔鬼训练将安德鲁逼到精神崩溃的边缘,安德鲁在极端的压力下一度崩溃,被学校除名。但机缘巧合,他在一家爵士俱乐部里遇到了在此演奏钢琴的弗莱彻,难得一见地没有斥责和谩骂,曾经的师生坐在了一起谈话。弗莱彻讲了被安德鲁视为偶像和奋斗目标的“被乔·琼斯砸过镲片,哭过之后仍埋头苦练终成大师的查理·帕克”的故事。查理·帕克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中音萨克斯演奏家,他对萨克管演奏技巧和爵士音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查理·帕克无以伦比的演奏技巧,常常使其它音乐家目瞪口呆,无法望其项背。弗莱彻告诉安德鲁,他想要成为发现像查理·帕克一样的人,会鞭策他、打造他、成就他,让其成为最伟大的乐手。但是弗莱彻不相信温情脉脉的鼓励方法,他说“在整个英语世界里,简直没有比“干得好”这三个字更害人的了。”他奉行的是用绝对必要残酷的手段迫使乐手超越他们自身的极限,并且绝对不会因为压力而气馁。
  安德鲁也似乎明白了弗莱彻的做法源自于他对爵士乐的完美追求。当经历了种种意外的他再次加入弗莱彻的乐队走上纽约顶级音乐厅的舞台,着魔般地敲击着他的鼓,镲片、桶鼓、军鼓,整套乐器被他逼迫到演奏的极限。近镜头的拍摄可以让观众清楚地看到安德鲁、乐器、鼓槌、面庞、浸透的汗水,双眸仿佛要爆裂一般。当舞台上的安德鲁与弗莱彻会心地一笑,大家就明白了:安德鲁就是下一个查理·帕克,弗莱彻唯一的查理·帕克。安德鲁对着低音镲最后一击,影片结束。
  很多人并不认同弗莱彻的教学方式,因为任何人在他近乎变态式的凌辱下,内心都一定会极其受挫。而安德鲁在饱受侮辱和挫败之后,灵魂仿佛被重击一般,激发出了内在的洪荒之力。他擦干眼泪,准备好乐谱、创可贴,然后开始疯狂地练习,汗如雨下,筋疲力竭,创可贴一张接着一张地贴在因过度练习而血流不止的伤口之上。日本畅销书作家伊坂幸太郎说过,你知道人类最大的武器是什么吗?是豁出去的决心。安德鲁最后的成功正是建立在他为此所付出的超乎常人的、豁出一切的努力。
  成功者是怎样炼成的?中国传统思维中一向反对仅仅依靠天赋的成功学,王安石的名篇《伤仲永》就是极有说服力的佐证。中国传统成功学推崇个“苦”字,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甚至是头悬梁锥刺股。最近几年,由美国作家丹尼尔·科伊尔写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成为很火的畅销书,其理论与中国的传统观点异曲同工。在这本书中,为了解答“天才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丹尼尔·科伊尔拜访了世界上各行各业的最成功人士,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你需要至少付出一万小时的努力。如果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5天,你至少需要5年时间的专业沉淀。很多我们看起来横空出世、天赋异禀、成就卓越人生的天才,背后哪个也少不了一万小时以上扎扎实实、丝毫不懈怠的专业训练。
  从古至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大多数人可能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音乐神童莫扎特在4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在半小时之内掌握一首小步舞曲三声中部,12岁就创作出了第一部歌剧。毫无疑问,这位伟大的作曲家的确拥有非凡的天资。然而,在莫扎特诞辰250周年之际,英国推出的一部名为《寻找莫扎特》的纪念性纪录片,想要纠正世人对莫扎特的错误印象,让人们认识到莫扎特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更多是勤奋的果实,而不像大家通常所想的是天才的产物。导演格拉布斯基说:“(莫扎特)的才能不仅仅是上帝的礼物,更是无数艰辛努力的结果。”在莫扎特6岁生日之前,他身为音乐家的父亲已经指导他练习了至少3500个小时。格拉布斯基说:“实际上,(莫扎特)每晚都去听音乐会,并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不厌其烦的修改。”
  世间最容易做的是一锤子买卖,最难做的是一辈子的坚持。在《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中,有句话让人印象深刻:使超级明星的才能消失,最简单的方法是什么?答案是:一个月不让他们练习。俄裔美籍钢琴大师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坚持练习弹琴直到80多岁,他说:“如果我一天不练,自己就会意识到(退步)。如果两天不练,我妻子就会发觉(我的退步)。如果三天不练,全世界都知道了(我的退步)。”的确如此。要是你觉得你在哪个领域做得不够好,想想影片《爆裂鼓手》中安德鲁贴着一层层创可贴仍渗出鲜血的双手,想想一万小时理论,赶紧回去努力吧。
  网络上有句被无数次转载传播的金句:“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所有看上去是天才的人,都少不了勤勉的练习。“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所有的精彩惊艳的亮相,都源自长久的准备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所以,没有付出过一万小时努力,没有浸透着汗水、泪水,甚至是鲜血的坚持,何以成就卓越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