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大方县基督教传播调查记

期次:第1999期    作者:徐斌   查看:11







  近代以来,贵州政局混乱动荡,战争、匪祸和民变频发,掠夺性的地方苛政加上特殊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使得民不聊生,鸦片种植泛滥使得民众身心腐蚀,这些都给传教士趁机而入创造了条件。从特定角度来看,基督教充当了近代贵州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使得基督教在近代贵州传播的过程中表现出贵州所经历的对本土文化的固守以及与外来文化交流的冲突与融合并存的鲜明特色。传教士们直接或间接地与侵略者们携手合作,共同推开了中国西南的大门,走进了穷乡僻壤的贵州山区。本文通过对贵州省大方县马场镇马场村信教村民进行采访,调查了解了当前基督教的传播对民族地区传统村落的影响。
  马场村位于大方县西部,距县城37公里,东抵理化乡,南接牛场乡,西邻纳雍县沙包乡和大方县鼎新乡,北毗高店乡。地处大方县、纳雍县、织金县三县交界处,交通便捷,有“鸡鸣三县”之称。全村共1649户,5645人。其中以秦、刘、徐、周、李等五个姓氏的人口为主,主要民族成分:汉,彝,苗等。笔者重点调查的基督教堂位于马场村的良子组,该组位于马场村东北部,全镇的基督教传播中心也位于此地,通过走访马场镇政府民政部门获得的资料显示:目前马场镇一共有9个基督教堂,1个天主教堂。其中9个基督教堂中有5个是合法的,进行了登记备案,有4个尚未进行登记备案,属非法组织。合法登记的5个基督教堂分别位于一棵树村、马场村、新丰村、民丰村、金龙村,天主教教堂位于白泥村。从上述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基督教传入的马场镇范围还是比较广泛的。有关基督教传入马场村的历史,马场村良子组基督教现任负责人颜刚介绍得颇为详细。笔者于2016年2月17日对该村村民进行了采访。通过采访口述材料的整理分析,本次采访总人数24人,其中良子组8人、红星组6人、平街组4人、坝子组6人;男性9人,女性15人;苗族12人,汉族6人,彝族6人;选取的采访人员较为全面,从采访中笔者发现马场村基督教的传播对该村信教村民的饮食、教育、传统节日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总结下来,这些影响是由于交通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先进文化的传播,为基督教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时代背景。虽然马场村一直都处于传统文化的背景之中,基督教的传播,对当地传统饮食、传统节日、丧礼习惯俗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比如传统节日“清明节”和“中元节”都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这些传统节日中固然有些相对落后的风俗习惯,如烧纸钱、烧香、放鞭炮等,将其取消是一种进步,但是如叩拜等表示对先人崇敬和思念的传统礼节,则应该保留下来。“教会宣扬的教义与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在以家庭、家族等血缘为纽带的中国传统社会中,儒家的纲常礼教和祭祖活动是维系这一社会伦理秩序的核心。基督教反对崇拜偶像,反对祭孔祭祖,将其视为非法礼仪。而这种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排斥与干预,势必会迫使中国教徒背离传统信仰,从而威胁到中国的家族、家庭与社会结构,最终挑战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秩序。”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因为目前基督教在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家庭和亲戚朋友来传播。
  信教村民取消传统节日“中元节”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也可能是由于当地村民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造成的。村民们可以换另一种更适合的方式来过“中元节”,不能过度盲目地庆祝基督教的圣诞节和复活节等宗教节日,要将二者有机结合,做到“相互融合,相对独立”。处于弱势的传统村落文化,应该将更多的目光聚焦于其文化传承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为今后少数民族地区村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帮助和引导。
  同时,笔者在调查中也发现了政府在管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一些基层的政府工作人员对于基督教指导和宣传的工作态度过于主观,有时候甚至违法。具体来说,有些政府工作人员来教会进行监督指导的时候除了宣传安全、法制方面的事物外,还在言语上对基督教教徒有歧视、越权干扰,甚至恐吓等违法行为;如信教村民的小孩也信仰基督教的话,他们会宣称有权利禁止其三代考取大学,或者毕业后禁止他们参加公务员考试等。笔者认为,政府应该选择其他的教育方式来替代。
  基督教在贵州甚至在西南地区的传播就像钱钟书先生在1984年为 《走向世界丛书》作序时的形象比喻——“外面有人推门,敲门,撞门,甚至破门跳窗进来”。通过对贵州省民族地区传统村落的田野调查,了解当下基督教在贵州省少数民族村落的传播现状,对我们了解和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的发展方向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徐斌,贵州大方县人,贵州民族大学法制与民族地区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实习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