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谦卑之心

读《道德经》的感悟

期次:第2000期    作者:张兆国   查看:97


  一缕飘过了2500多年时空的传世书香;一篇只有5000多字,却字字珠玑的千古美文;一部探究宇宙规律、解析人间智慧的不朽经典;……初读它,也许会觉得晦涩难懂;再读它,虽玄之又玄,却犹如春风化雨;静心潜思,始知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据《史书》记载,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从此世间留下了老子骑青牛而登云的传说以及这部微言大义的《道德经》。
  千古以来,芸芸众生都试图从这部古老的典籍中悟出人生之“道”,汲取它那博大精深的智慧,科学家从中汲取宇宙起源之道,企业家从中汲取经商致世之道,医生从中汲取救死扶伤之道,政客从中汲取治国安民之道,学者从中汲取学术研究之道,年轻人从中汲取奋斗之道,老年人从中汲取养生之道……道不弃人。
  无数仁人志士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对“道”进行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不禁让我好奇,“道”究竟是什么呢?
  时隔千载之后,我于一个宁静的秋天走进了这部古书,虔诚、拜读,渴望从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答案,汲取一缕能够照进我凡夫俗子生活的智慧的阳光。
  《道德经》共有八十一章,或许暗含有九九归一之意。其第一章开篇便示意我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世间没有任何一种语言可以将“道”准确地描述出来,描述出来就失去了它的本质,也没有任何一个合适的名字可以称呼真正的“道”,暂且用“道”这个名字来勉强称呼它好了。
  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继续走进它,便可以从后续篇章中略微感受到“道”: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道虽是个虚无缥缈的概念,但却是用之不竭的,它就像万物的源头;“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虽然它虚无缥缈,但又好像存在于万物之间,容纳万物并产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它无声无形,独立存在永不消逝,它一遍又一遍地运行着,永不停止;“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依照大地的法则运行,大地依照天空的法则运行,天空依照道的法则运行,道则是自然而然的存在。
  我不敢妄下定义,只是从老子对“道”的解释中感受到,“道”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东西,就像一种自然的规律,万物的法则,它诞生了一切事物,又存在并作用于一切事物。
  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用心去感悟,我一读再读,读到的竟是一种被褐怀玉的修养、一种功成弗居的态度,这种修养与态度叫做“谦卑”。
  认清自己,遵循规律是一种谦卑。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邹狗”,在“道”的眼里,世间的一切都是平等的存在,没有美丑之分,更无善恶之别。世上没有什么东西是没有价值的,即使最渺小的事物也有它的伟大之处,存在的一切都有它的专属之“道”,正如一粒微小的种子,从黑暗的泥土中破壳发芽,在与风雨的斗争中顽强长大,从枝繁叶茂舞动盛夏到硕果累累度过金秋,再到寒冬来临时,如陨星般的坠落。春、夏、秋、冬构成了它完整的一生,风、雨、霜、雪成就了它远大的梦想。
  其生虽短,依旧春华秋实,依旧生老病死。
  道法使然。
  “一花一世界”,人生何其相似,人生如花期,人生是放大的花期,花期是缩小的人生。我们都需要顺应自己的“道”,找准定位,“如果你是鱼,就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就不要痴情海洋”,认清自己,接纳自己,才是对生命的负责;大道甚夷,遵循规律,更是对生命的尊重。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生命或长或短,或悲或喜,或起或伏,但只要遵循自己的“花期”,便是守住了自然之“道”,总能开出一片精彩纷呈。
  于无为中有为是一种谦卑。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弗始”,用无为态度处事,用不言的方式教化百姓,让万物顺其自然产生而不去干扰它。
  正所谓“不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作为企业管理者最好的管理方式是制定好规则后就不要去干涉员工的执行,作为老师最好的教育方式是为学生营造一个利于激发想象力的学习环境,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即可,而不是去面面俱到、拔苗助长。“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些看似“无为”的做法反倒使被管理者有机会充分发挥自身创造力,从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有为”,这才是最伟大的德行。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再大的成就也有缺憾,但它的作用将永远不灭,再满的东西也有空虚之处,但其作用却无穷尽。
  “静胜噪,寒胜热”,看似的无用,甚至反面,却是大用。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正是关注了事物的“无”,才得到了更好的“有”,常怀赤子之心,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故子曰:“清净为天下正。”
  上善若水是一种谦卑。
  都说上善若水,皆因谦为心;又言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自古柔弱胜刚强。
  《道德经》第八章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施利万物而不去相争,它以谦卑的姿态环绕在高山峻岭的脚下,它流经无人问津的沼泽,它流淌于幽静低洼的山谷,它储存在荒无人烟的大漠……水始终以最低的姿态浸润到世间每一个微小的角落里,大道至微,恩泽万物。
  “居善地,心善渊”,正是它的处世谦卑,才造就了“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恢弘气魄,正是它的至柔至弱,才绘出了“三万里河东入海”的雄伟壮观;正是它的不与万物争,才孕育出“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的人间奇迹。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它柔而有骨,柔至极点,却似柔非柔,以柔克刚,以柔胜刚,大道存于此。
  而德行高的人就像水一样,“知其雄,守其雌”,他们内心强大,却始终保持温和柔顺的性格,将自己置身于众人之下;“与善仁,言善信”,他们总是以无私而谦卑的姿态真诚待人;“知其白,守其黑”,他们明明知道哪里是光明的地方,是可以安逸享乐的地方,却甘愿待在黑暗之处、困难之处,在无人问津的地方奉献自己;而正是心怀谦卑,方能“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知足常足是一种谦卑。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曰:“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天下间恐怕没有比不知足更严重的祸患了,也没有比贪婪更可怕的过失了。
  回首人类发展史,战争的贪婪,带来的是尸横遍野、生灵涂炭;经济恶性发展的贪婪带来的是江水浑浊、草木不生;人性的贪婪带来的是反目成仇、虚情假意……这一切最终伤害的还是人类自己。
  环顾生活,那些不知足的人总因好高骛远而身心俱疲,他们对身边的至爱亲情熟视无睹而热衷于虚无缥缈的名利,他们一路狂奔,却不曾亲近大自然赐予的阳光、雨露,他们忘记了人生须臾、时空有限,当蓦然回首,却发现人去楼空、物是人非,曾经被忽视的点滴正是一直追寻的美好……而知足者,总是以谦卑之心感悟大自然,他们会时常仰望布满星斗的夜空,感受“天似空江星似波”的遥远、深邃;他们会注视一场惊心动魄的日出,对“千山万山如火发”的美轮美奂充满敬畏;谦卑者更懂得感恩,他们会用心端详母亲褶皱的双眸,试图去读懂她的望穿秋水;他们会细细品味手中的茶杯,寻一缕“日高人渴漫思茶”的舒心、静谧。
  “万物生成皆神圣,一草一木总关情”,知足者的世界犹如一座百花园,夏有芳香四溢,冬有日月星辰。“知足之足,常足矣”,常知足的人,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在纷杂繁琐的世界,淡看得失,宠辱不惊,悠然自得,那是一份静看庭前花开花落、漫望天外云卷云舒的豁达,更是一种伴岁月流淌、看山河万里长的潇洒。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被褐怀玉,功成弗居是一种谦卑。
  《道德经》第七十章曰:“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道好像并不难理解,德似乎也并不神秘。道和德就在我们身边,它们陪伴我们每天的衣食起居、一言一行,择之而贵。因此,圣人虽外表朴实无华,而皆心怀谦卑,任时光流转、岁月变迁,始终不慕名利、不惜浮华,安守内在的气质与品性。“为腹不为目”,韬光养晦、注重内涵,是迈向成功的开始。
  越成熟饱满的麦穗越是低垂着头,自然之道启示我们成功之后也要保持谦卑的姿态,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成功之后更不要将功劳认为是自己一个人的,此所谓“功成弗居”,否则“富贵而骄”,必当“自遗其咎”。
  傅雷曾说,有了虚心,才肯丢开自己去了解别人,才能放下虚伪的自尊心去了解自己。谦卑之心是通往自己灵魂深处的钥匙。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利而不害,为而不争是一种谦卑。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写到: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愈多。
  圣人不会为自己谋取利益,而是尽可能地给予别人帮助,所以自己也富有,他给予别人的越多,自己反而越来越富足。此所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人间大道正是给予,而不是相争。
  常言道“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当我们以谦卑之心真诚待人时,我们也会收到友好的反馈。当我们给予别人的是快乐,收到的就是快乐,给予的是冷漠,收到的自然是冷漠。
  老子曰:“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以谦卑之心对待自然,多一份敬畏,少一份亵渎;以谦卑之心对待生活,多一份知足,少一份贪婪;以谦卑之心对待命运,多一份感恩,少一份抱怨;以谦卑之心对待他人,多一份给予,少一份索取;以谦卑之心对待学习,多一份沉思,少一份浮躁;……以谦卑之心,虽被褐而怀玉,虽功成而弗居;以谦卑之心,无为而无不为。
  “天道无常,常与善人”,《道德经》给予人类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或许今人只是管窥一斑,未能心领神会,更未得其精髓,其智微言而大义,其慧更如弱水三千,但至少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汲取所需要的那一瓢,伴斗转星移、历沧海桑田、经人世浮华,得之多助也。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