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人生得到了加持?

期次:第2001期    作者:薛海燕   查看:115


  《红楼梦》中,宝玉的前身是女娲炼来补天的石头。书上说,那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那女娲也是百密一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
  尽管这石头不得入选,他的来历还是不凡。而且“自经锻炼,灵性已通”“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见到经过的一僧一道,听他们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此石听了,也想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于是请求僧道携带自己到富贵场、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这才来到了尊荣的贾府。按今天的话说,他的人生从此获得了“加持”。
  黛玉也有一个不凡的身世。她原本是灵河岸边的绛珠草,因受了神瑛侍者灌溉之恩,便主动要求跟着一起幻形入世,用一生的眼泪,还这灌溉的恩情。
  黛玉与宝玉的区别,主要在于她获得机会是因为要报恩,而宝玉之所以能够得到一僧一道的同情,来到繁华的贾府享受荣华,主要是由于他的不甘心和怨恨。小说对宝玉黛玉出身的安排,颇符合传统的因果宿命观念,所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似乎也没什么特别的创新。
  创新的地方主要在于,宝玉黛玉来到这个世界,都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而现实中,有多少人可以选择自己的出身?恐怕没有。就算传说中的神仙,也大多是犯了错,才被迫下凡历劫,像《西游记》中的唐僧八戒沙僧及白龙马。《红楼梦》中除了宝黛,其他人物也大多是“薄命司”的“风流孽鬼”,被裹挟入世,由不得自己做主。
  跟凡人相比,宝玉黛玉虽然能够相对主动地选择出身和环境,但他们却并没有因为这个非同一般的加持,自带主角光环,大开金手指,而要求自己在凡俗人生中一路开挂。相反,带着无才补天的痛苦记忆,宝玉对政治前途没什么兴趣。黛玉也是女孩中唯一不劝他读书上进的一个。这是 《红楼梦》另一个创新之处。今天我们见多了穿越小说,看到那许多穿越的女主男主,利用自己的时空优势,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谋取物质情感的最大利益,开挂到天怒人怨的程度。对比起来,我们不能不尊重和佩服 《红楼梦》的价值观。就是说,人为什么要活着?怎么样活着才有价值?《红楼梦》中一般的“风流孽鬼”,作者说他们是“有命无运”,因为他们的命运由不得自己作主。而宝玉黛玉,却都是不肯按别人的想法活着的人。
  美国心理学家、管理学家马斯洛说,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再早,马克思说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是按需分配,甚至更早,孔子也说“从心所欲不逾距”,谈的都是个体的自我实现。社会条件有限,个体需求与集体需求之间就不能不存在矛盾。哲学家们都承认,多数人不能达到自我实现的水平,原因是由于社会环境没有为人们的自我实现创造适当的条件。在现实中自我实现的人极少,而这些能够自我实现的人,他们在各个行业各种领域都是杰出优秀的个体。
  能实现自我,不改初心,这才是人所能得到的最好的运数,是来自造物的最宝贵的加持。
  我们都听过一个有关情商的故事。情商,是自1995年起在国际上流行的一个心理学名词,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戈尔曼撰写的《EQ》一书。戈尔曼指出,预测一个人的未来成就,智商(IQ)至多只能解释其成功因素的20%,其余的80%则归因于其他因素,其中,关键因素是“情商EQ”。
  戈尔曼曾做过一个“延迟享受”的实验。他找来一批4岁的孩子,给他们每人一块糖,并告诉他们若能等主持人回来再吃这块糖,则还能吃到第二块糖。戈尔曼悄悄观察,发现有的孩子只等了一会儿便不耐烦,迫不急待地把糖塞进了嘴里;而有的孩子则很有耐心,而且很有办法,想出做游戏啦、讲故事之类种种方式拖延时间,分散注意力,最终坚持到主持人回来,得到了第二块糖。
  戈尔曼又对这批孩子14岁时和进入工作岗位后的表现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晚吃糖的孩子,数学和语文总成绩比早吃糖的平均高出一、二十分,而且意志坚强,经得起困难和挫折,更容易取得成功。这个实验说明,能够抗拒欲望,延迟享受,这是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戈尔曼由此认定,延迟享受,延迟满足,这是高情商(EQ)者非常突出的特点,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
  不知为什么,对于戈尔曼的这个实验,我总觉得上面的描述并不完整:一定还有这样一种孩子,不必分散注意力,坚持不吃做诱饵的那块糖。就这样盯着,坚决不吃。我认为,按戈尔曼的例子看,情商高,不只在于肯延迟享受,更在于愿意主动遵守规则;而不遵守规则的人,很难进入社会的主流。我还认为,真正高情商的人,不只遵守规则,更关心自我的成长,这样的人,把每一次考验,都看作成就自我的机遇。
  当然,成就自我,也不需要刻意追求挫折。反而要学会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挫折。什么是不必要的损失和挫折?这个不好回答,不好把握。尺寸不当,容易变得油滑,容易买椟还珠,舍本逐末。
  孔子晚年酷爱《周易》,曾反复说“加我十年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就是说如果能多活十年来学习 《易经》,就可以不犯大错误了。说明老夫子也希望能得到加持,运气好一些。他说希望“无大过”,就是少犯错误。少犯错误也就是减少冲突,减少损失。这些目标说起来简单,其实很难实现。尤其在坚持自我的前提下减少冲突,在减少损失的要求下不失本心,这都很难做到。做到它需要方法策略和手段,也需要大格局大境界和大智慧。而这些都是大课题。
  从《红楼梦》的阴阳对举格局和众多的细节看,这个作者对《周易》也有着极深刻的认识。举个小例子,第二十二回过元宵做灯谜,迎春作诗:“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这首诗谈的其实是《周易》的道理。惜春也作了诗,说是:“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虽然谈佛经,其实意思跟迎春的诗差不多。贾政听了觉得不吉利,都不喜欢。不少早期抄本甚至删去了后面的这首诗,而脂砚斋等点评者则坚持保留了下来。
  今天再读,这些诗所表达的其实是作者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如果我们不被谜语表面 “镇日纷纷乱”“此生沉黑海”这些阴森森的话吓倒,反过来思考如何避免出现这些结局,倒可以启发我们认识自我,点亮我们“性”中的“大光明”。人生如梦,人生如棋,这些都是古人的说法。其实,人生也如谜。能不能解开谜题,就看我们能不能理解其中的“天运人功”,究天人之际,放大和经营我们的人生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