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对中国人为什么重要?

期次:第2002期    作者:叶匡政   查看:9


  小时过年,常与父亲一同回安徽太湖的老家。那时下了长途车,还得在山林间走二十多里路才能到家。一路上,父亲会说起叶氏宗族和周边村落的故事。我对家族的最初了解,就这样和家乡独特的风物景观一起,镌刻在我的记忆中。
  至今记得,父亲对我讲的一些叶氏典故。过去,我的老家徐桥镇周边的叶氏人家,悬挂的灯笼常印有“南阳郡,双榴堂”六字。“南阳郡”说的是叶氏起源的郡望,为战国秦昭王所置郡名,“双榴堂”则是我们这里叶氏的堂号。当年村中祠堂,有“石榴应兆,累叶传芳”楹联,据父亲说,这与“双榴堂”都源于同一典故,主人公为北宋学者叶祖洽,是王安石变法的支持者,在他考进士那年,郡中学府的石榴树时令未到,便结了二颗石榴,人人都说是好兆头。果然,发榜叶祖洽是头名,同郡另一学子名列第二,应了石榴先结二果的吉兆。
  童年时,父亲常对我讲一些叶氏祖先的故事,仿佛这些遥远的先人仍生活在我身边。有这些宗族祖先的精神引导,包括长辈的言传身教,个人无疑更容易明确自己生命的方向。
  应当说,中国自古以来,家庭长辈就肩负了向后代传递宗族历史和价值的使命。中国传统社会与西方宗教国家不同,他们认为个人生命的源头来自神。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世的关注,是从追溯血缘开始的,家族与祖先被看作个人生命的源头。儒家认为,人的生命虽受之父母,但本质上却源自家族一种神圣的生命力量,家族的延续因此成为中国人思考一切的起点。《论语》说的“慎终追远”、《礼记》说的“报本返始”,强调的都是对宗族中远逝的祖先要怀有追思之心。人们只有在追怀先祖的历史和事迹时,才能返回本原,不忘自己从何而来,对生命怀有感恩之心。
  《礼记》说:“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所谓收族,就指家族的凝聚与延续。在儒家思想中,家族不仅是一种超越生死的力量,也体现为一种道德关怀和宗教情怀。因为只有在家族观中,个人才能被看作是家族血脉的一环,一个人生命即便逝去了,因家族还在延续,意味着他的生命仍存在世间。
  同时,家族观还有助于提升与引领一个人的精神与道德。个人如只顾及自己,很容易产生“死后哪管洪水滔天”的念头。但有了家族延续观,自然会顾及后代的利益及后人的眼光,对历史和世人的评价多了一些敬畏。儒家认为,家族中的宗祠和祖先代表了个人与天命的关联,这种力量不仅超越生命人世,甚至能超越天地万物,最终使人获得一种来自上天的终极关怀。人们通过感受这种经血脉相传的关怀,体会到个人生命的崇高感和使命感,因而能净化灵魂和慰藉心灵。
  《礼记》说:“立爱自亲始”。到孟子时,一种由近及远的家国天下观,已表述得非常明晰了,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种以己推人的社会认知原则,正是基于儒家对个人和家族的认知。儒家的个人观,不是只推崇自我权,更多地表现为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认知。儒家认为,个人只有存在于家族的传统中,才是一个完整的人。
  《大学》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呈现的就是这种理解世界方式,家族在这里体现为一种扩大的个人权利,而国家被想象成是一个扩大的家族。个人的修身从对家族的关怀开始,渐至邻里、亲人、朋友、乡里、社区,然后是整个国家和天下,最终实现与家族、国家的共通,完成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与价值。
  家族观在中国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如西周的宗族制、魏晋之后的世家大族、以及宋明之后的家族组织,但它的核心精神并没太大变化,血缘始终是它的纽带,父子是它的中心,孝道和追远是它的原则。汉代的班固在《白虎通》中对家族的论述非常精辟:“族者何也?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上凑高祖,下至玄孙,一家有吉,百家聚之,合而为亲,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
  当然,宋儒给家族观所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它主要通过强调“尊尊亲亲”,改变了先秦孔孟儒家对家族核心精神的认知。孔孟对“亲尊”的判断顺序,是先“亲亲”再“尊尊”,也就是说孔孟儒家更重视的还是家族 “亲亲以睦族”的功能。宋儒对“尊尊”的强化,使家族增加上了更多的威权和压抑的色彩,使很多人有了对家族主义的反感,这肯定不是现代社会所提倡的家族观。
  近代以来的家族,祠堂、家谱和族田是凝聚家族的三大要件。族田是过去乡村家族的物质基础,在传统社会不可或缺。祠堂则是族人举行祭祀之礼和行使族规族法的公共场所。祭祀是传统国人最重要的公共活动,因祭祀不仅表达了人们对天地祖先的敬畏和信仰,也包含了对个人生命价值的沉思和认定,更寄托了对家族延续的精神信念。因为祖先充满远见的抉择和勤劳,家族血脉才能得以延续并发达,所以祭祀本身就包含了对祖先美德的怀念和学习,能崇德绌恶。《礼记》说“祭者教之本也”,可见祭祀本身就是一种教化,是维护家族凝聚和延续的一种精神信仰。
  家谱则记录了一个家族的根脉与成长。国家有史,家族有谱,一份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家谱不仅记录了一个家族姓氏的源流和世系,记录了一个家族的郡望、繁衍、分派和迁徙,也记录了一个家族历代英贤的嘉言懿行、族规族训和精神风范。家谱构成了一个家族存在的理由,它不仅是家族维系的根本,更是个人寻根问祖、追溯自己生命源头的依据。家谱最初的功能是袭爵、出仕、联姻,明清之后,家谱开始转向了“尊祖敬宗睦族”的精神性功能。家谱更多地是为了让族人通晓家族的荣辱、兴衰、治乱之理,传达给族人的也多是重人伦、明礼仪的社会伦理道德观,是一个家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象征。
  由于乡村生活的衰落,加上计划生育政策,中国人的家族观已变得很模糊。而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从春节的除夕到元宵节,从清明、中秋到重阳节,其实都与家族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旦我们对家族没有了来自内心的敬畏感和使命感,面对这些传统节日,自然也不会感到有什么意思。
  我们应看到,在一个没有宗教基础的国家,一个个松散的个体,如果没有家族通过血缘、长幼、亲情、互助等观点加以联系和规范,民众要独自寻找到能让自己安身立命的寄托,明显是有难度的。人们常感到今天的社会礼崩乐坏、感情淡漠、腐败横行,一些人作恶无所顾忌,这与我们丧失了家族观是有一定关联的。日、韩等国,家族观念保持得很好,但从它们的社会现实看,并没有影响到它们现代化和民主化进程。家族对个人生命和社会秩序的积极影响和价值,是需要现代人重新研究与认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