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访井塘古村

期次:第2005期    作者:李泽鑫   查看:82

古村石桥

走访孙先生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关于做好2015年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通知》,青州市井塘村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青州在潍坊本是民俗文化丰富的地区之一,2017年8月12日,我们一行五人来到了位于青州益都街道办事处的井塘古村。一天的停留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明代建筑遗风,以及山里人的淳朴。
  走进溪水环绕的村口,一条条青石小径蜿蜒前伸,一座座古老的石屋映入眼帘,散发着浓郁的古朴气息。这里的古屋、古桥、古井、古庙、古围墙都以其原生态的样子被保存下来,组成了一幅苍凉的画面,向人们勾勒着古时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状态。
  张家大院的一位老账房先生告诉我,井塘古村从明朝就已经存在。当时,村子里只有张、吴、孙三个姓氏,其他姓氏诸如王、齐、秦、刘等都曾在村中出现过,但不知基于何种原因没能维持下去。张、吴、孙三家,族谱依然保存得比较完整,并且在井塘村民还未搬离旧村时,三姓族人房屋的地理位置也是围绕其本家祖宅——即张家大院、吴家大院、孙家大院所分布。
  这位老先生姓孙,已82岁高寿了,自8岁就开始学习书法,卖字生涯长达六十年。自井塘古村被开发后,孙大爷就被邀请过来,有婚俗表演的时候就扮演账房先生,平时则在这里卖字。当被问及婚俗活动时,孙大爷打开了话匣子:张家大院是标准的四合院,石屋均为四梁八柱框架结构,石屋的高度一般在三米左右,长八九米,宽三四米,除了门窗和屋顶外全由石块砌成。如今北屋被用作了井塘古村的婚俗装束展厅,有凤冠霞帔,也有喜床喜被;东屋放着八抬大轿。如今井塘新村的人家结婚,也会沿袭旧俗,穿凤冠霞帔,用八抬大轿迎娶进门,依然是很有中国特色的婚礼;西屋在以前都是用来摆酒席的,现在里面也有一桌酒席,虽然是假的,但那逼真的样子也让人垂涎欲滴;南屋,也就是现在孙大爷所在的屋子,在之前是办婚礼时账房先生用来收随礼的地方,如今被任命的账房先生,就是孙大爷本人。
  当我询问井塘村的开发现状时,孙大爷脸上洋溢着自豪。他说,旅游局为了开发井塘古村,自十几年前就投资了几十万,用于修路,正应了那句话“要想富,先修路”。修完路后,政府将有利用价值的老屋收购过来,修缮后作为旅游景点。但进去后很容易就会发现,除去作为景点的老屋,其他的老房子大都经年失修,残破不堪,乃至作为景点的房子也是杂草丛生。这种情况虽然在以古村落为主题的旅游景点比较常见,但我个人认为这种情况不利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一方面,政府可以对旧村的房子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修缮,使得老屋至少从外部看来比较完整,也可利用旧房子的残壁来向游客展示古人的建筑艺术;另一方面,还需设计一条游客参观路线,有意识地规避某些破坏比较严重的旧房屋。
  建筑能够体现时代的特征与民间风情,传统建筑的消失会使得民俗氛围被削弱,新建的建筑虽然美观,却失去了对历史的厚重。况且,游客参观古村,本就是为了寻找历史感,新的建筑并不具有深刻的吸引力。因此当地政府加大对原有建筑的保护力度是很有必要的。
  井塘古村的民俗活动设施比较齐备,除了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山果酿酒技艺、石砌房技艺等场馆,还有像煎饼卷大葱、手工面馆、吹拉弹唱这样的特色民俗体验馆。据了解,共有28位老井塘村民被安排在这里提供特色服务或安保工作,可以说这是政府开发井塘旅游给当地居民带来的福利,为村里老人提供就业岗位也减轻了年轻人的负担。
  老先生说,井塘旅游业的发展如火如荼,旅游旺季一天能接待七八千人次,每年仅门票收入一项就能达到三百五十万左右。而井塘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于自家种的山楂、蜜桃、柿子、核桃等当地特产。
  井塘村的先民们已同逝去的岁月,化作烟云。但在石砌房屋里酿就的民俗文化,却一直传承至今并渗透到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井塘村民在逢年过节、寒来暑往、婚丧嫁娶等生产生活的诸多方面,都沿袭着独具井塘特色的传统习俗,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未来的祝福。
  作为山东省内保存完整的明代古村落之一,井塘古村历经几百年风雨飘摇而不衰,不仅为我们了解历史提供了良好的场所,更切切实实地为村民带来了经济效益,为青州的古文化建设增加了光彩。
  (李泽鑫,辽宁大学民俗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