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校长的情怀

期次:第2015期    作者:王宣民   查看:41


  年初。老校长管华诗院士刚刚荣添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之列,作为事迹材料写作组成员之一,我有幸受邀出席写作组座谈会。
  座谈会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中国现代海洋药物研究的开拓者,中国高水平特色大学的首倡者,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发起者,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无不展示着老校长的大师风采。而在我心头翻滚跳跃着的却是老校长对我关爱扶掖的一个个小镜头,让人感受到他那带着温度触手可及的细腻情怀。
  2002年,那是一个春天。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策划出版《中国首席科学家丛书·中国现代海洋药物研究的开拓者管华诗》,该书被列入国家“十五”重点图书规划,意义重大。为此学校成立了编委会,我忝列委员和执笔人行列。采访撰稿期间,老校长安排我们几个主要执笔人常驻当时校内条件最好的金海苑宾馆,并隔三差五地前来嘘寒问暖,不住声地对我们这些“文人“表示:“谢谢!谢谢!大家实在辛苦了!”期间,我单独采访老校长两三次,每一次忆起往事,他都情不自禁地红了眼圈。许是同为农村出身,年龄也相差不算太大吧,当我写老校长的幼年、少年、劳动、求学部分时,写着写着,有时我便分不清是在写他还是在写我,情到深处,我自己都几度哭出声来,不能自已。老校长的秘书也告诉我,老校长在审改这一部分时,一面看,一面流着眼泪。是呀,同为农家后代,生活的艰难、向善的本心和温暖的人情都是心有灵犀、心心相通的。
  上世纪末,“211工程”建设如火如荼,探索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风帆正劲。学校新闻中心尚未成立,校报编辑部承担着学校繁重的新闻宣传报道工作以及网络新闻的传送。工作繁忙程度可想而知。老校长对校报关爱有加,经常过问校报工作,人手够不够?经费够不够?为校报排忧解难。在老校长的关心下,校报编辑记者达到了8人之多,经费、办公设备一打报告就批准。对老校长的关爱,我们默默地用一流办报质量来回报,使中国海洋大学报一直领风于国内高校校报界。在繁重的采访编辑工作之余,我还注重发挥自己的强项——对外写稿宣传学校,扩大学校影响力。每年都拿出一本外宣作品剪贴本向老校长汇报。老校长对我鼓励有加,并召开专题研讨会推进新闻宣传工作。
  在高校工作,住房、职称可是老师们绕不开的天大的事了,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恼经。之于我来说,有幸赶上了福利分房的最后一趟班车,但在办手续时遇到麻烦,久拖不决,令我苦闷忐忑。后来,我鼓足勇气找到老校长说出苦恼,老校长当即打电话向有关部门了解情况,事情很快得以解决。在当时晋升职称必考外语的规定下,我被学校破格免考外语参评并顺利晋升,这背后也与老校长的关心厚爱所分不开。
  事情已过去十多年,住房、职称这些喜怒哀乐离我业已遥远,但老校长留在我心中的实事求是、坚持原则、与人为善、爱才惜才所构建的一切在于人、一切理解人、一切为了人的博大情怀却不会被岁月的浪潮冲走。人格魅力的芬芳,是他的标志,是他的印记,在不管时光过去多久多远后,依然能让人心底深深地珍藏着那分温馨。
  一次,与老校长在鱼山校区相遇,我们边走边聊。早已从校长位置退下来的他关切地问:“老王,现在办报经费够不够?有什么困难?”老校长虽然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十几年了,但一天也没闲着,身兼数职,每天忙得连轴转。即使如此,杖朝之年的人了,还心细如发,一直记挂着我这个小兵、老兵,惦记着我的工作顺利与否,关心着学校宣传工作。这份情义,这份关爱,让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地在眼眶里打转,我一面极力掩饰着,一面在心里哽咽。
  我们活在人世间,最为珍视的应该是什么?金钱?权力?荣誉?是的,有这些东西也不坏。但是,没有什么东西能比温暖的人情更为珍贵——你感受到的生活的真正美好,工作的真正动力和激情,莫过于这一点了。
  之于踏上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的中国海洋大学而言,这又是多么珍贵的一笔精神财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