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的美学影像记录

期次:第2029期    作者:任晓菲   查看:39

一直以来,西藏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风貌和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吸引着国内外众多纪录片人的目光。为了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2015年中央电视台曾海若团队创作纪录片《第三极》,并以其精美的画质和极佳的视听体验,成为继《舌尖上的中国》之后的又一部“全民”纪录片。2017年,曾海若作为监制身份,联合程工导演再度创作纪录片《极地》,再度掀起全民收视热潮。

人物群像的诗意建构

智利纪录片导演顾兹曼曾说,“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纪录片自诞生以来,成为承载历史进程,反映社会现状的重要影像文本。在现代社会,面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生态问题,以及身体亚健康、精神空虚等“城市病”症候,人们渴望建立起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乃至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作为近年来藏地纪录片的代表之作,《极地》诗意地铺展开一幅高原生活的画卷,力图客观呈现藏地人民纯净的心田,把诗和远方带给生活在现代化社会的人们。

《极地》将镜头对准藏区的底层普通个体,用21个人物故事纪录西藏传统文化在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传承与积淀,构建起一部描绘藏地人物群像的纪录片。年轻的电影放映员白玛曲旺远涉渡河,为只有8户人家的村子放映;备受尊敬的藏医貢觉仁增,坚持常年公益下乡问诊;经营家庭旅馆的边巴扎西,希望通过广告牌来吸引更多游客,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一下子拉近了观众与这片雪域高原的距离。相比于以往很多的藏地纪录片,对于藏地文化区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传统符号化的影像展现,《极地》不仅展现了极具藏地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和信仰仪式,呈现出不同于内地民众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影片始终聚焦于人物本身,生动地展现了藏地普通人面对生老病死等生活命题的情感认知和生活状态,表现出底层人民在恶劣闭塞的生活环境中所体现出的精神面貌和处世之道。

叙事平民化的现实关照

故事化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纪录片叙事的一个重要转向。1997年,美国纪录片工作者怀斯曼曾指出,纪录片和其他所有电影一样,都需要一些戏剧性元素。与虚构的故事片不同的是,纪录片的感染力是建立在真实事件基础上的。70年代末以来中国电影界对于影像语言现代化的探索以及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新纪录运动,使纪录片创作者们开始摆脱长期以来追求宏大叙事的“政论化”纪录片创作模式,逐渐将目光转向普通百姓及他们的日常生活,着重表现各种各样的人的个性,他们的生活层望、奋斗追求、心理状态和生存方式。

《极地》延续了主题故事化的结构方式,每集36分钟,讲述三个藏地普通人的故事。与前作相比,《极地》的叙事节奏更加和缓,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更加细致。驮盐人次仁旺青对于驮盐仪式的再现以及教导孙辈感恩自然的观念传承;昔日的乌尔朵英雄边巴不甘心年轻人遗忘祖先的技艺,而努力促成乌尔朵射击比赛;81岁的谐钦舞传承人赤来伦珠,坚持背着沉重的经板完成对于他来说可能是最后一次的桑央节转山仪式,影片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普通个体,展现出更多藏族世俗文化传统。末尾的个人独白环节,让主人公直面镜头讲述自己对于生活、职业和信仰的理解,以及对于未来生活的期盼。当琼珠医生谈到自己对于众生平等,终生为医的信念坚守;当平措扎西潜心绘制壁画,认为壁画是自己生命价值的延续;当藏戏传承人次旺多吉说出自己想要再跳十年的心愿,他们所表现出的对于职业价值的尊重和传统技艺传承的责任感,使人物形象更加具体而鲜活。受访者与观众形成一种直接对话空间,产生了情感上的深刻共鸣,极大地增强了影片的纪实性和真实感。

唯美哲思的视听意蕴

纪录片《第三极》和《极地》之所以能够在国内外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这与其对于纪实美学的影像展现是分不开的。集中表现为导演对于视听语言的协调运用上,包括镜头语言、音乐声效、解说词等等。由于两部影片在创作视角、叙事结构、人物塑造等方面的差异,使其在视听语言的呈现上有各自独特的风格。

无论是冰天雪地还是鸟语花香的高原风光;无论是老人雕塑般的面庞,还是孩童纯洁的笑靥,《极地》中每一个画面都显得精致唯美。导演程工聚焦于人物本身,大量采用中全景镜头以及移动摄影,增强影像纪录的真实性。在第一集《孤独土地上的守望者》的开头,影片就展现了野牦牛与野生动物保护员多吉次巴对峙的紧张场面,封闭恶劣的无人区巡逻环境、长期单调危险的工作与多吉次巴在帐篷内教女儿们学习汉语拼音的温馨画面形成对比,展现出恶劣的高原环境下,藏地普通人所呈现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以及他们面对生活和工作表现出的乐观和坚毅,藏地独特的生活经验使影片自然生发出一种审美趣味上的“间离效果”,极大地增强了影片的吸引力。

藏地文化景观的美学展示

相比于以往藏地纪录片中对于萨嘎达瓦节“坛城”的绘作仪式、藏经的雕刻、藏纸和藏香制作、唐卡的绘画等藏民族著名的宗教仪式和文化传统的景观式展现,《极地》更着重于藏地世俗文化的呈现。它以一个个鲜活真实的人物,用21个藏区日常故事,从普通人的爱与感情出发,广泛地捕捉到藏地人民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蕴藏的情感与德行,以及对于民族文化和传统手艺的珍视和自觉传承。比如,迪迪面对孙辈的降临,环绕神山祈愿;占堆继承着近乎失传的古老说婚仪式,希望可以用文字将其留存;藏医琼珠延续着看石问诊的神秘疗方;西洛带着徒弟们坚守着易贡藏刀的制作技法。影片既考察极端环境下藏族人民的生存智慧,也探究藏地古老文化的精髓,记录西藏的当下。《极地》的播出拓展了人们对藏地文化的认识,惊喜于那些普通的藏族群众在极为平凡的工作中所追求的一种不平凡和卓越,敬佩于生活在极地的普通农牧民遵从善念、乐于助人、守护文化、敬畏自然、深谙生活真谛的品格和价值观。

《极地》通过朴素纪实的拍摄手法,深刻展现了西藏普通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生命价值的坚守。两部影片从外在特征看,都表现了藏地人民的生活风貌和民族传统,从文化内涵来看,传达了藏地人民对于自然的热爱、对于信仰的坚守以及对于真善美的追求,让身处都市的人们感受到欲望的消逝及自身心灵的平静,体会自然造物的伟大、万物有灵之美以及生命边界的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