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怎样提高编辑工作的含金量

期次:第2031期    作者:韩玉堂   查看:22

2018年是叶圣陶先生诞辰124周年。叶老曾经说过:“编辑应该把自己负责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拿到天平上衡量一下它的轻重”。作为一名图书编辑,我也将这句话奉为座右铭。叶圣陶先生一生从事编辑工作60余年,是有口皆碑、成绩卓著的编辑家。在他看来,编辑工作是一项神圣崇高的事业。他多次宣称:“如果有人问起我的职业,我就告诉他:第一是编辑,第二是教员”“作家不是我的职业”;还说自己“最适合的是当个责任编辑”。可见叶老对编辑职业的尊崇和看重。而在目前的编辑实践中,一些编辑沦为了只会修改错别字的流水线工人,有的编辑甚至连错别字都改不好。本文通过学习借鉴叶圣陶先生的编辑思想和编辑实践,并结合自己从事编辑工作多年的一点体会,探讨如何提高编辑工作的含金量,以就教于方家。

编辑对待审稿工作要有极端负责、严谨敏感、精细谨慎的职业态度

职业态度是指个人职业选择的态度,包括选择方法、工作取向、独立决策能力与选择过程的观念。简言之,职业态度主要是指从业人员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看法以及所表现的行为举止。一个人的职业态度,对其职业选择的行为有所影响:观念正确、心态健全的人,对职业的选择较积极、慎重,作出正确选择的机会较大,并能为之努力,取得事业成功;反之,观念不正确、心态不健全的人,对职业的选择具有推诿搪塞、轻忽草率等的倾向,往往半途而废。而良好的职业态度及行为的养成是不容易的,也是不容忽视的课题。

担当传播人类文化职责的编辑,其工作使命神圣、责任重大;而编辑严谨负责任的职业品质的形成则更需时日、长期磨练。近读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权朝鲁老师的一篇文章《评一本粗制滥造的心理治疗译著》,谈的是国内某出版社在2000年出版的一部译著《心理治疗与咨询的理论及案例》(胡佩诚等译),作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理查德·S.沙特。文中分类列举了翻译的失误,分析了误译的原因,指出了误译的危害,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兹援引数例误译如下:“the parental environment”是“家庭环境”,误译成“双亲的环境”;“border line personality”是“边缘人格”,误译成“人格基线”;习语“an eight ball”是“失败者”,误译成“8磅球”;“have a stroke”是“患中风”,误译成“罢工”;等等。该文所列举的译著中这些明显差错、甚至是低级错误,固然是该书的译者难辞其咎,但是又有谁能否认与该书的编辑在审稿中的马虎敷衍、不求甚解、不负责任而仓促发稿付印出版没有关系呢?南开大学文学院刘运峰教授认为,“编辑所提供的产品就应该是高质量的产品,从思想内容的健康到科学知识的准确,从封面装帧的美观到版式设计的适宜,从语言文字的规范到标点符号、计量单位的无误。假如编辑所提供的产品错谬百出、硬伤累累,除了坑害读者,还会对全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他还指出编辑“是最为‘危险’的职业,因为是不能出错、‘错不起’的职业”。而叶圣陶先生更是对编辑工作高度认真负责的楷模。他强调“出版事业首先要抓紧撰著编辑这一环,不惮斟酌再三、不厌屡易其稿,务求做到尽可能完善”。他还说,编辑“对于出版的每一本书刊,对书刊中的每一个词句、每一幅画片、每一个标点符号,都要采取极端负责的态度”。他多次指出:“我们做编辑的得负起责任来,同时注意小的方面:看到不明白的地方,就把它改明白,看到不周密的地方,就把它改周密,一句话一个字也不能放过。”其实叶老所要求别人的,正是自己呕心沥血、亲力亲为做到的。大家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作为一般的编辑或者刚入行的年轻编辑。笔者这方面的一点体会是:每接手一部稿件,务必静下心来去阅读修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在书稿中”;对审稿中的疑问,哪怕只是一个很微小的方面,也要刨根问底弄清楚;当内心受某种因素干扰而不能平静时,则宁肯放下书稿不看,总之务求做到每阅稿件必专心,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审稿专一的习惯;对每部稿件都怀敬畏之心,如履薄冰,慎之又慎,要有点“较真”的精神。

作为编辑,固然自己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勤勉自励,努力养成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而国家新闻出版职能部门也要重视并加强对编辑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如通过不同形式多举办出版业务讲座,邀请业界知名人士授课,讲课老师结合自身经历现身说法,传授知识和经验,这对于帮助编辑、尤其是帮助刚从院校不同专业背景毕业走上编辑职业岗位的年轻编辑,尽快熟悉出版环境,培养良好的职业态度,适应编辑角色,都会大有裨益。同时,编辑所在的出版单位,也要积极配合行业职能部门要求,结合各自实际,有针对性地、千方百计地去做好指导和培养编辑(尤其是年轻编辑)思想和业务进步的工作。这样几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最大限度促使编辑人员端正态度,思考学习,尽快明确和胜任自己所担负的传播知识文化工作的重要职责。

编辑要重视学习、乐于学习、勤于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审稿的质量和水平

窃以为编辑不同于教师,学问做得越专越精,越深越好。事实上,编辑工作中会遇到各学科书稿,涵盖人文社科、自然科学中的众多学科门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编辑的知识面越宽越好,学习掌握的知识越多、越有利于提高书稿的编校质量。试想,如果编辑的知识面狭窄而又不愿意主动学习提高,譬如一位学文史类专业的编辑连常识性的数理知识都不懂,一位具有理工科专业背景的编辑甚至连我国封建社会各朝代更迭的先后顺序及朝代名称都记不住,那么,即使其已然具备了足够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和责任心,又何谈能够实现提高编辑工作的含金量这个目标呢?因此,严谨细致、一丝不苟、极端负责的编辑职业态度和精神固然十分重要,而编辑平日注重学习积累、努力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对提高自己的编校水平和书稿的质量,同样不可或缺。

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也是中国第一位编辑大师的孔子,不仅是大教育家、大思想家,更是大学问家、大编辑家,他执教之余,修订《诗》、《书》、《礼》、《乐》,序《周易》,辑编《春秋》,是何等的殷勤好学和不辱使命!——让我们有幸至今能够分享到这些经典著作的无穷魅力。翻阅祖国数千年来辉煌灿烂的文化发展史,自孔子伊始,永载于史册的大学问教育家暨大编辑家不乏其人:中国古代编辑理论的奠基人刘向、刘歆父子,建立古代编辑理论体系的刘知,以会通观点发展编辑理论的郑樵,古代编辑理论的集大成者章学诚,首创纪传体编辑体裁的司马迁,首开断代史编辑体裁的班固,开创佛教经录编辑体裁的道安,以及担任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永乐大典》总纂修的解缙等等,当然也包括叶圣陶先生在内的一些近现代编辑大家,他们都无一例外的是勤学不倦、学富五车的时代文化领军人物,并为所处时代及后世的教化和文化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笔者甚至认为,谁选择了做编辑,谁就等于选择了要不断地终身去学习。其实,编辑的学习可以不拘一格,不拘形式,随时随地,关键在于要养成勤于学习的习惯。比方说,参加行业培训是学习,可以分享授课老师的经验智慧,通过他们的经历,激发自己,通过他们提供的案例,使自己尽快熟悉业务,胜任工作。或者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可以有选择性地查阅资料、学习经典,如笔者非常喜爱的一档节目是CCTV-10科教频道中午播出的“百家讲坛”——主讲人基本都是来自高等院校相关研究领域知识渊博的学者、教师,如易中天、阎崇年、王立群、于丹、钱文忠、鲍鹏山、康震、蒙曼……他们的讲座,各有千秋,各具特色,信息量大,知识性、趣味性兼备,正所谓“坛坛都是好酒”,有的讲座“透坛十里香”,令人回味,有的讲座似“大珠小珠落玉盘”,自始至终都觉难得,让人珍惜,有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知识的享受和满足感,令人印象深刻。

总之,既然选择了编辑工作这一行,就要像上述大编辑学问家那样,孜孜不倦,勤学好问,集腋成裘,这样持之以恒,不断储备知识、提高能力,就终究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编辑书稿的水平和质量。

编辑要有甘于奉献的精神

晚唐诗人秦韬玉的《贫女》诗中最后两句说“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本意是指穷苦人家的女儿每天每年都压线刺绣,不停息地为别人做出嫁的衣裳,而她们的家庭因没有钱置备嫁衣使自己的亲事茫然无望。成语“为人作嫁”由此而来,比喻空为别人辛苦。在有些人眼里,当编辑就是苦差事,甚至认为不划算。一些编辑在谈到自己的审稿工作时,也总是去借用上面这条“为人作嫁”的成语,并多少带有一种自贬的意味,觉得平日改稿做得再多再细再好,都是在为作者锦上添花、增光添彩,功劳都记在了作者的头上,自己充其量是在封底上署了个责任编辑的名字而已。其实这种思想明显具有某种消极和功利的成分,缺乏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既谈不上能做好编辑工作,更不用说提高编辑工作的含金量了。一般认为,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奉献既是一种态度,又是一种行动,也是一种信念。我认为,对编辑个人而言,就是要在传播人类文化这种神圣职责的使命下,把本职工作当成一项崇高事业来热爱和完成,从编校书稿的点点滴滴中寻找乐趣,努力编好做好每一本书,真诚善待每一位作者,切实做到不辱使命,多出书,出好书。这样既给予、奉献了作者,又学习到了新知识;既传播了文化、提高充实了读者,也实现了编辑自身的人生价值,何乐而不为呢。

事实上,在编辑工作的奉献敬业方面,像叶圣陶、黎丁等老前辈都堪称楷模,他们非但没有“为人作嫁”的丝毫抱怨,相反,都是满怀崇敬和喜悦,乐此不疲,矢志不渝,都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虞并身体力行。叶老已无需赘言。已故光明日报社文艺部资深高级编辑黎丁先生,曾是光明日报《东风》副刊的“开刊元老”之一,他在光明日报社前后做文艺编辑三四十年,一心扑在编辑业务上,不为名,不图利,甘愿为作者“作嫁衣裳”。 他对待每篇来稿,都认真仔细地做好登记、送审、处理校样及回复作者并说明有关原因等项繁琐的工作,几十年始终如一;他对待作者,无论是大家,还是初学写作的年轻人,都一视同仁、满腔热忱、无私奉献,不惜长年跑腿联络约谈拜访之劳顿,心甘情愿,乐在其中,也因此得与郭沫若、丁玲、巴金、老舍、夏衍、叶圣陶、秦牧、季羡林等许多文化界名家泰斗建立了广泛深厚的交情和友谊,有些事迹被传为美谈。盛祖宏在《难得的好编辑黎丁》一文中写道:“我们与黎丁共事了四分之一世纪,一谈起来,最佩服他两点:一是他的交际能力、活动能力;二是他的无私奉献精神。”这种精神,既是我们编辑学习的榜样,也是赢得作者、提高编辑工作质量的重要法宝。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编辑,如果具备严谨认真、极其负责的职业品质,平日注重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具有乐于奉献的态度和精神,并且一以贯之地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不断提高编辑工作的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