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转折 科学的春天

——回望40年前那个温暖的春天

期次:第2040期    作者:仰韶   查看:192


40年前的1978年3月18日至31日,一场盛会开启了中国科学的春天。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今天,回顾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前后的那段历史,聆听当年改革的先声,对于我们昂扬改革开放大旗,奋发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你记得那幅油画《科学的春天》吗

2004年,文化部和财政部拨了专项资金,邀请众多国内著名画家绘制了100多幅中国近现代重大历史题材的美术作品,时间从鸦片战争一直到21世纪初,其中有一幅就是中央美院丁一林教授绘制的油画《科学的春天》。

这幅画以人民大会堂前的台阶为背景,画面中,邓小平同志站在中央,边上站满了当时中国著名的科学家,包括华罗庚、陈景润、钱学森、王淦昌、钱三强等等。可以说,中国当时比较著名的科学家都出现在了这个场合。

这幅画的创作者丁一林教授说,这个场景是以春天为基调,在“文革”结束后不久,刚刚摆脱厄运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身着那个年代特有的蓝灰色中山装,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前共商我国科技的未来大计,幸福的笑容绽放在他们饱经沧桑的脸上。

这幅画经过了两三年的时间绘制,于2009年完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的时候,它在国内很多地方参加巡展。美术界有关人士这样点评:“这幅画画面构图饱满,气势袭人,表现出了改革开放给科技工作者带来的乐观开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这既是科学的春天,也是祖国的春天。”

当然这幅画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因为从历史上看,并没有邓小平同志从人民大会堂的台阶上走出来、科学家们围着他这样的场面。但是这幅画又是符合历史真实的,为什么这样说?让我们来看看这幅画的素材来自哪里。

据当时的报刊报道,在科学大会召开期间,邓小平、聂荣臻接见了一批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其中包括陈景润。

从一张科学大会期间老科学家们的合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科学院的第一批和第二批院士几乎都在其中。1955年和1957年中国科学院曾经选聘了200多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专家作为学部委员,到1994年改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些学部委员有的在“文革”期间去世了,剩下的绝大多数人几乎都来参加了这个盛会,有些人拄着拐杖,也有一些人身体还不错。对比照片和油画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人物的形象和表情都绘制得非常逼真。

中国科学呼唤春天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科技工作遭受了史无前例的浩劫。

高等院校停止正常招生,研究生选拔、职称评定等制度都被废除了。上世纪60年代后期、70年代初的时候,大搞开门办所、开门办科研,把大学、科研机构都下放到工厂、农村里。

尤其是我国高级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被定为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因此大批科学家成为改造的对象,在“文革”中更是普遍遭受迫害。

当时强调“又红又专”,其实主要强调的是红而不是专,所以曾经一度要在工农兵群众中培养科学家,建立工人阶级的科学队伍,而这些老科学家只能统统靠边站。

粉碎“四人帮”后,科技界迫切希望能够通过纠正“文革”期间这些极端的做法,来为国家科学技术的正常发展创造条件。

1977年5月,在邓小平同志正式复出的两个月前,他两次召见了当时中国科学院的领导,提出要把科技工作搞上去,尤其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此后不久,1977年5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听取科学院主要领导人汇报全国的科技工作。华国锋主席在听取汇报之后讲了一番话,他提出,要召开一个规模很大、能够肃清流毒和澄清思想、调动全国科技工作者积极性的科学大会。他还提出,要搞大规模的宣传活动,给科学家们送奖状,要拍电影、拍电视,让这些科学家受到国家和人民的尊重。

可以说已经有10多年的时间,中国的科学家没有听到这样的声音了。

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

在科学大会的筹备过程中,宣传工作的规模是史无前例的。

为给科学大会造势,很多国家领导人包括华国锋、叶剑英,都为科学大会题词献诗。好些省市都召开了广播动员大会,甚至组织了上百万人收听,还到处张贴宣传画,发行了有关邮票。

最轰动一时的是1978年1月作家徐迟撰写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让中国科学院当时鲜为人知的“科学怪人”陈景润一下子成了全国家喻户晓的明星。

陈景润当时还是一名助理研究员。在这篇报告文学发表以前,他可以说是中国科学院里最不起眼的人物之一,因为他始终不想让别人注意到他,这样他就可以有更多时间做自己热爱的科学研究工作。

为了筹备科学大会,我国的科技工作开始全面拨乱反正。科技界迅速恢复科研工作秩序,建立健全有关体制,短期之内就扭转了“文革”所带来的混乱局面。其间,陈景润被破格提升为研究员,中科院数学所还有两位青年数学家杨乐、张广厚由研究实习员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

在筹备科学大会的近10个月时间里,社会上鄙视知识分子的风气得到了彻底扭转。从全国到各个省市,表彰了一大批先进科技工作者和大量的科技成果。仅全国层面,就表彰了862个先进集体、1192名先进科技工作者、7600多项优秀科技成果,各省市、地方表彰的人数和科技成果就更多了。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成为当时的流行语。

“最灿烂的科学的春天到来了”

1978年3月18日至31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和一般偏重于学术的科学会议完全不同,它实际上是中国科技界的一次政治大会。因为在这次会议上,确定了中国科技界未来的路线政策方针,对于随后的中国科技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会议开了10多天的时间,有近6000位代表参加了这个会议。为了召开这次大会,北京其他的全国性会议一律停办,因为当时北京没有那么多住宿的地方,所以几乎北京所有好一点的饭店,统统都腾了出来招待与会者。

第一天的会议由华国锋同志亲自主持,除了主会场人民大会堂外,还有好几个分会场。在开幕式上,邓小平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并着重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观点。

邓小平同志在科学大会上有关知识分子的讲话深入人心,他说:“总的来说,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指战员,因此也可以说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他们与体力劳动的区别,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应该说,邓小平同志强调的这些内容,正是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们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中正确的部分,这一席话得到了当时科技界的衷心拥护。

会上还表彰了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科技工作者,部分先进代表做了发言。闭幕式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联播》的播音员广播了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书面讲话。当时郭沫若同志已经病重,所以由科委秘书胡平同志模仿他的口吻写了《科学的春天——在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式上的讲话》,郭沫若同志只修改了其中的两处。这篇讲稿后来曾被收录进中学语文课本里。

讲话稿中这样写道:“科学大会的召开,预示着我们民族历史上最灿烂的科学的春天到来了。”这句话画龙点睛,凸显了全国科学大会的历史意义,为大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4月2日,大会结束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了参加全国科学大会的科学家们,并与大家合影留念。因为人数太多,所以最后只能派部分代表参加合影。

全国科学大会上的山东海洋学院人

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中国海洋大学的前身山东海洋学院有赫崇本、方宗熙、文圣常教授,侯国本副教授等作为获奖单位和个人出席,出席人数名列全国高校前茅,其中赫崇本教授还在主席台就坐。当时的科研实力和重要地位略见一斑。

据不完全统计,山东海洋学院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奖的项目有:

“海带单倍体育种”,方宗熙等;

“低聚藻酸钠代血浆”,陈世阳等(水产系并入烟台水产学校时期完成);

“海洋动力实验室”,侯国本等;

“HD-2型实验室海水电导盐度计”,陈国华等;

“石油破乳剂”“农药乳化剂”“食用乳化增稠剂”,管华诗等(水产系并入烟台水产学校时期完成)

……

关于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侯国本教授后来写了《永远难忘的教诲》一文。文中说:“那是1978年3月18日,我参加了全国第一届科学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亲耳聆听了邓小平同志的报告。当他讲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时,我心情无比激动,坐也坐不稳了,手也写不成字了。心想,我也成了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了,邓老让我们翻身了。于是,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激动的眼泪,决心今后再也不应该畏首畏尾,而应该尽全力报效国家,报答邓老对知识分子的关怀。

在小组会场,邓老还说:‘你们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向党中央讲’!大家都愣了,心情激动,会场一片肃静,对邓老无比敬仰。邓老的讲话鼓舞着我,会上我斗胆谈了对鲁南建港选址的看法。会后和关心建港的同志联名向中央写信,表达了对港口选址的看法。”

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彻底解放了知识分子。它使中国几代科学人受益,也使中国受益。它确是一座丰碑。筹备和召开科学大会,是以科技工作为突破口,全面实现科技工作和教育工作的拨乱反正,从而为确立改革开放的路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也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基本思想。

在中国科学大会从筹备到胜利召开的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科技界和教育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我们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充满豪迈激情,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肩负新的历史使命,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