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08国际极地年

世界目光聚两极

———国际南北极科学考察的“奥林匹克”盛会郭培清

期次:第1539期       查看:680



美国报纸报道极地年小学生赴北极考察情况



  2007—2008国际极地年 (IPY)是由国际科学联合会(ICSU)和世界气象组织(WMO)共同发起的,将在地球两极地区开展新一轮高密度、多学科的大规模国际合作考察和研究活动,共有60多个国家、39个国际组织、50000多名科学家直接参与其中。这是21世纪规模空前的极地科学考察活动,被誉为国际南北极科学考察的 “奥林匹克”盛会。IPY2007—2008科学计划涉及的范围包括南纬60°以南和北纬60°以北的区域,计划从2007年3月1日至2009年3月1日,历时两年。
  IPY2007—2008的基本思路是对极地开展一项国际协调的、跨学科的强化观测和研究活动。通过这次活动,建立或强化综合观测系统、基础设施和设备、数值地球模拟系统、研究网络以及可自由获取的资料和信息,促进年轻一代极地研究人员、学生、公众以及决策者的广泛参与,培养新一代的极地科学工作者。IPY2007—2008有意于在认识和理解自然、极区行为以及极地在地球系统中的角色等方面为重大的科学进步奠定基础。此次IPY学科跨度大,将社会科学也包含在内,超过以往的极地年。
  IPY2007—2008活动主要包括通过时空变化的定量观测和研究,确定当前极地的环境状况;实施定量观测,了解过去和现在环境与人类因素在极区的变化,以增进预测能力;推动对极地与地球其他地区之间相互作用及其控制过程的认识;调查极地科学领域的未知区域;利用极地独特的位置优势,建立和增强研究地核、地球磁场、地球空间和对太阳的观测,以及特意加强的人文内容,即调查极地附近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及其对全球文化多样性所做的贡献等6方面的内容。
  2004年11月,IPY联合委员会向各国及研究团体发出征集IPY2007-2008研究项目的倡议。2005年3月7日至9日联合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巴黎召开,这标志着IPY2007-2008科学计划正式启动。到2005年6月为止,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出了1200多项极地考察与研究建议书,包括中国在内已有31个国家专门成立了IPY国家委员会。2005年8月,联合委员会正式划定了IPY项目组成,明确了各项目指导委员会。我国提交了16项建议,尤其是由我国科学家提出和领衔的东南极大陆普里兹湾-艾默里冰架-冰穹A断面科学考察与研究计划(英文首字为PANDA,趣称“熊猫”计划),已被列为国际极地年核心研究计划之一,称为IPY中国行动计划。这是我国开展南北极考察以来首次由我国科学家牵头组织的具开创性、前瞻性的大型国际合作研究计划,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德国、法国、美国等国的科学家将参与该计划。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国际极地年在科普宣传方面的重视大不同于以往。在联合委员会发布的框架计划书中,把吸引公众、教育工作者以及青少年的参与列为此次活动的主旨之一。其中包括一个名为 “冰上学生”的项目,在2007—2009年间,组织500名全球在校学生分9支队伍分别前往地球南北极,他们将和科学家、专家和教育学家们一起完成考察和旅行,体验寒冷世界。这项名为SOI-IPY的考察项目,着眼于激发下一代极地研究者的兴趣,同时提高人们对全球环境问题的认知度。2006年9月20日,9个针对科普目标的交流项目获得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NSF)的资助,NSF将拨款近600万美元,用于增进公众对 IPY2007—2008活动的兴趣和了解。
  极地科学涉及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外交、海洋军事、海洋技术等方面,是一个国家海洋战略的重要构成部分。而极地考察活动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高科技水平在国际舞台上的展示和角逐,在政治、科学、军事等方面都有其深远和重大的意义。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未涉足前3次国际极地年,失去了参加早期极地考察和占据有利建站位置的历史性机会。自1984年12月首次南极考察以来,我国开展了大量的极地科学考察工作,建立了“一船两站”的极地考察体系,在很短的时间内跻身于世界极地考察大国行列。但是,无论是考察水平还是队伍规模,我国还远非极地强国。第4次国际极地年对我国既是一次谋求长远发展的战略性机遇,也是维护极地权益的历史性挑战。
  为了筹备此次国际极地年,中国成立了以国家海洋局原局长张登义为主席的国际极地年行动委员会,委员构成涉及14个国家级部、委、局。我国已制定了包括“熊猫”计划、北冰洋考察、公众参与和宣传、国际合作、数据和信息共享等内容的IPY2007—2008活动方案。在两极战略价值日益凸显、资源时代露出晨曦之际,极地科学研究是保证国家极地权益话语权的唯一凭证,因此,必须积极发展极地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