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族村”家庙祭祀调查

期次:第2078期    作者:祁业华   查看:516


蒲河村位于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县刘二堡镇,这个朴素的小村庄却因为有着一群身份特殊的人而闻名中外,更因为一个家庙和一本家谱的故事,而吸引海内外族人纷纷慕名前来寻找共同的家族记忆。本次调查与蒲河村每年5月13日举行的关公祭祀紧密相关,调查由辽宁大学邵凤丽老师带领进行。

隐于民间的“皇族村”

蒲河村全村共有农户281户,925人,其中满族人口占70%左右,村里的居民大都姓爱新觉罗,都是兴祖第五子包朗阿的后人密雅纳的子孙。

清军入关时,包祖的多数子孙都从军作战,只有其曾孙密雅纳留守盛京,驻军十里码头。据爱新觉罗密雅纳支家谱记载,“肇”姓源于爱新觉罗。清朝时,八旗兵实行“亦兵亦农”政策,康熙末雍正初,国泰民安,用兵较少,雍正皇帝遂下定决心大刀阔斧整顿八旗编制,并于雍正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下旨颁布整顿结果,密雅纳子孙就是在这次谕旨中,在从盛京十里码头调来的巨流河佐领名下当差听遣,所以蒲河村有句老话:“我们在巨流河水恰佐的偏见中当差。”家谱中的这段历史奠定了爱新觉罗后裔的身份认同。

稻田边的调查预设

5月12日下午,在邵老师带领下,我们找到了这个传说中的村庄,并拜访了家庙负责人肇江耀老人,在访谈中得知,祭祀的时间从5月13日早上5点钟开始。于是,13日凌晨3点钟,我们就来到了家庙门口。家庙位于村子的西北角一公里处,四周水田围绕,远离居民房,在黑夜里没有一点光亮,家庙内亦没有族人前来。

此刻的我们毫无睡意,都在整理思路,看预先拟好的调查大纲和应变方式。实地调查工作的前期准备是确保调查得以顺利进行的法宝。而田野调查中的变化往往无法捉摸,所以相应的应变策略也必不可少。

蒲河村家庙已有241年的历史,每年5月13日,是家族祭祀关帝的日子。我们将车停在稻田边,针对即将进行的祭祀活动调查,提出了各自的想法和研究侧重点,仔细分析和琢磨调查中的切入点,努力使自己保持清晰的思路和敏锐的视觉,从而在田野中把握每个事项的研究意义。在前期的案头工作之中,相应的资料都已拿在了手上,如何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上,把相对缺少的那部分予以补足,以及抓住本次祭祀的重点对象,是我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车窗外,夏初稻田一片嫩绿,挺拔的稻秧屹立于泉水之中,蛙儿在这清澈的泉水中涌动歌唱,令人不禁陶醉于这夜空下的稻田蛙鸣之中……摆动的猪耳朵家庙的门口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汉室亭候忠义杨善留千古”,下联“除邪显正圣贤关羽传万家”,这是对关帝的描写和称赞。关帝的祭品主要是一头黑猪,在祭祀之前要进行“领牲”,主要仪式是,将高度白酒倒入黑猪耳朵之中,如果将白酒倒入猪耳朵后,猪耳朵摆动了,则表明关帝接受祭祀的贡品,意味祥瑞之兆,如果在倒入白酒后,猪耳朵没有摆动,则表明关帝不接受贡品,也意味着有人冒犯了关帝。如果想要得到关帝的宽恕,就要对关帝许下诺言,来年再为关帝准备一头黑毛猪祭祀,以求得关帝原谅和庇佑。

祭祀仪式中的“领牲”环节,拉近了关帝与民众的距离。在村民建构的信仰空间内,关帝信仰超越了其它神灵的信仰,而且仪式中猪耳朵的摆动,建构了关帝的在场性,增加了关帝信仰的神圣性,这种建构不仅是对传统仪式的传承,而且体现了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建构神灵信仰的智慧。

通过调研,笔者了解到,一次调查并不能完全掌握和理解特定文化空间内各种事件背后的含义,调查无法一蹴而就,只能在融入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后,才能了解特定文化空间内的特定事件所暗含的意义,也只有从局外人转向局内人,才能对调研有更加准确的分析和研究。在此次调查中,村内虔诚的关帝信仰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启发。滕尼斯曾表示,信仰是共同体意志的具体表现形式,信仰空间的建构不仅是传统的力量,更多的是民众日常生活中智慧的凝结和实践的积累。

当民众在自然界中面对日常生活无法解决的事项时,人们便倾向于去寻求超自然的力量来阐释和解决。期望借助神力来达到人们所期待的结果,这一趋同心理便会在群体内达成共识,从而在群体内获得认同。

(作者,辽宁大学民俗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