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感受欧洲

期次:第2085期    作者:□郑洪伟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2017级博士生(瑞典隆德大学博士交流生)   查看:57


3月中旬,北大西洋凄冷的细雨还在断断续续地淋着这片刚步入春天的土地,我用口罩遮住嘴巴和鼻孔,急匆匆地走在早就熟悉不过的通往瑞典隆德大学化学系的街上,对来往的路人匆匆一躲而过,快速步入实验中心大门,在嗅到那暖呼呼的空气之前猛吸几口冰凉的清新。匆匆瞅一眼贴在门口的瑞典语写就的预防疫情警示,那醒目的图案让人紧迫,用包着纸巾的手指费劲地按着门禁上的密密麻麻的密码数字,好几次才成功。

疫情的突然泛滥让平时宽松的氛围瞬间紧张起来。

不到六十天,新冠病毒就从遥远中国的新闻变成了身边迷雾里的魅影,将整个欧洲笼罩,并且仍旧没有可控的趋势。两个月前,病毒在农历新年这个万千游子归家的时刻,狡猾得没给祖国一丝迟疑的时间。疫情的迅速扩展也极度地牵挂着海外游子的心,海外华人发挥出强大凝聚力,尽力筹措国内所需物资。相比华人,瑞典人对疫情的防控意识相对淡薄,只是会偶尔因了解到我们国内的严重形势,表达一下慰问。此时的欧洲是疫情中心之外安稳的世外桃源。

欧洲的疫情发现时间也比较早,1月24日,法国出现第一例输入性确诊病例,不过随后欧洲各国疫情一直波澜不惊,仅有的几个报道的病例也被严格控制,对于欧洲人并没有多大影响。瑞典政府也自信地称瑞典医疗体系可以轻松应对。一位丹麦同学的导师就认为新冠病毒跟历年的流感差别不大,大可不必紧张。这是欧洲人普遍的观点,这时的欧洲人是“佛系”的。然而新冠病毒却像是一条狡猾的“毒蛇”,静悄悄地潜伏,等待最佳时机出击。但华人的心中却泛起担忧的波澜,我们都经常与国内家人交流,知道这次疫情的严重性,更清楚国内壮士断腕、举国之力奋战疫情的艰辛。

2月21日第一例意大利公民被确诊,随后意大利北部疫情出现大规模蔓延,并扩展到全国。这个时候正是欧洲各国游客到阿尔卑斯山滑雪的季节,交流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融合,更加速了新冠病毒的传播。尤其意大利北部作为欧洲经济、文化、交通的枢纽,欧盟内部人员自由流动很便利,新冠病毒这条“毒蛇”从欧洲南部长驱直入,短短一个周多,整个欧洲闪电般沦陷。

这时欧洲人一如既往地“佛系”,熟悉的瑞典人都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担忧或紧张,每周一次的Fika仍旧充满欢声笑语;大学里虽然有了一丝紧张的前奏,多次更改措施限制与重灾区的交流并警示性提示,但整体氛围仍旧是从容应对。华人群体的内心却如阴云密布,这个现象太熟悉和明显了,就如暴风雨来临之前的稀稀疏疏的大雨点。对于我们大多数人,2003非典的印象仍旧隐隐在心,而国内疫情让我们早就悬着的心依旧惴惴不安,我们选择了主动隔开距离。危机意识已经在华人群体中自动形成,中国大使馆以及基金委屡次发布新冠病毒安全警示,很有效率的一些群体性信息交流平台迅速诞生,对我们的现状结合国内的经验,发布了大量的预准备信息并相互扶助。

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导致行为和思维的差异是巨大的。欧洲人面对病毒传播的“佛系”、对自由的理解这时候显得那么匪夷所思。意大利政府为避免产生巨大的疫情传播关闭了学校,而学生去上街游行庆祝假期;我去隔壁系里测试样品时带了个口罩,实实在在接受了口罩在瑞典不受欢迎的传统文化教育;疫情警告之下,斯德哥尔摩仍旧举办几万人的聚会;丹麦隔离了,大家不去单位可以在广场一起晒太阳了……

隆德的转折点发生在3月4日,一名隆德大学学生从意大利滑雪归来后确诊,此时斯德哥尔摩已经成为疫区。接下来的事情如新闻报道的一样,3月10日意大利宣布“封城”,随后德国、英国、瑞士、瑞典等国推出适合自己国情的政策与措施。欧洲出现新冠大规模爆发。至此,中国人民“家里蹲”近两个月换来的窗口期,在欧洲各国的麻木与忽视面前损失殆尽。欧洲普通民众的“佛系”轻视心理此时才一扫而光,之前因为反对政府取缔群体性活动的游行迅速烟消云散,超市出现抢购现象。尤其意大利出现持续恶化的形势后,“新冠疫情与往年普通流感不一样”的意识才开始确立。不过欧洲各国在控制疫情的同时也在竭尽全力维持稳定,所以并没有全社会弥漫紧张气氛。

欧洲各国在疫情爆发后也在总结学习中国的经验。在疫情初期,各国严正以待,严密监视。德国、瑞典的几个确诊和疑似病例如大熊猫般关在医院里,活蹦乱跳也不许出院,大部分人也轻松地将这个新闻一扫而过。疫情迅速爆发后的措施变成了“开闸泄洪、降低伤害”。目前欧洲各国的政策让中国人看着有点迷惑,究其原因在于避免医疗资源的过度挤兑———面对疫情欧洲的科学家有一种近乎无情的理性,有酷又拽,丝毫不谈情怀。在疫情刚开始蔓延时,德国科学家Drosten教授就表现出学者特有的专业和冷静,认为完全遏制疫情暂时是不切实际的。科学家们讨论的重点也不在于有多少口罩库存、多少医院病房,而是持久战,也就是说如何大范围与病毒共存。欧洲各国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就基于这个思路———英国“全民免疫”,瑞典“弃疗”。如果重症可以治愈,轻症可以自愈,就不需要慌张。从这方面看,这是适合欧洲的措施。从疫情开始,意大利是“抄中国作业”最认真的欧洲国家:第一个宣布“政府紧急”状态,第一个切断航班,第一个模仿“火神山”(帐篷),第一个下令“封城”甚至“封国”。这些措施的宣传提高了国民的注意力,也导致了恐慌,意大利民众上街抗议封城,医疗系统受到冲击接近瘫痪,超市被抢购一空,恐慌程度超过了二战时期。意大利的情形让其他欧洲国家坚持了维稳的策略。

面对疫情,中国考虑的是解决它,欧洲考虑的是适应它。现在,中国成了最安全的地方。从疫情防控措施看,中国给欧洲各国上了一堂生动的“民生”课。面对疫情归根结底在于捍卫民众的生命财产权,这与保家卫国抵抗侵略是一样的,只是这次面对的是无形却致命的冠状病毒,而中国人民捍卫的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未来,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

瑞典目前仍没有采取隔离、封闭、禁止入校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对于我们留学生,保护好自己就成了最关键的事情。相比国外,来自国内的自我保护建议更贴合我们的实际需求。我们目前从个人卫生、交流、聚集、饮食、甚至是出行等各个方面都在积极地做防护,不掉以轻心也没有过于慌张。

短短几十天,欧洲从疫情的世外桃源变成了疫情中心,厕身其间,个中滋味难以陈述。比之中国人,欧洲人更加追求自由与无拘无束,也意味着政府初始的限制聚会措施被极力反对。几十年风雨无阻相对平稳的社会环境和高福利富足的生活水平让他们心中有一种天然的安全感,他们总有一种“世界不会变的太坏”的笃定,抱着这份安全感,他们不爱存钱,不爱被约束,不爱储备,即使病毒到了家门口,也不太容易恐慌。网上有句话:雪崩之前,每一片雪花都在勇闯天涯!这话很契合疫情初期的欧洲人。

在疫情波峰波谷剧烈的起复中,像我这样停留在海外的中国人,同时体会着国内、国外的疫情形势,此时才真真体会到,在过去的近两个月里,中国人民付出了什么,打了一场多么艰难的生死之战!

(写于2020年3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