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平凡:一个人的行走

期次:第2097期    作者:■吴蔚   查看:157

我一直很赞同周国平的这句话:“人生有三次成长,一是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二是发现再怎么努力也无能为力的时候;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并去享受平凡的时候。”尤其喜欢最后一句:接受自己的平凡并去享受平凡。在熟悉的环境里,人们通过自己被他人看到、被他人听到来反复确认自己的存在,因而人们常常会为自己的某种天赋或才能感到窃喜,反之则畏缩失落。我常常一个人行走,把自己匿于芸芸众生中,不是站在远处靠逻辑和想象来认识人世间,而是走进去,承认自己也不过是众生相中一个窄小的侧面,我想,承认人与人的共性是接受平凡的开始。

行走在公路上,任何一个正常行走的人、任何一辆正常行驶的车,都是不起眼的。骑着老式自行车的大爷 “嘎达嘎达”地骑着车,车筐里放着一个“咿咿呀呀”唱着的老旧收音机;早餐店的热气在散去,还剩一两笼温热的包子,旁边快餐店的油烟机刚开启,理好的菜准备“刺刺拉拉”地下锅,大多数人的生活轨迹是不相交的。路边“哔哔啵啵”打菜籽的人们脸上的表情和端坐在实验室里研究数据的人们一样认真和专注,蛋糕店里裱花的年轻女孩像艺术家一样,小心翼翼而且细致,剥去生活方式的差异,每个人都是平凡的,这种对平凡的认知使得我们不会对不同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指手画脚,以某种优越感或某种自卑感。不少自诩拥有诗和远方的人劝告劳碌的人们要对未来有长远的规划,而不是只想着明天。其实,或近或远的未来都是要落实在昨天、今天、明天的,在这一个个走向未来的日子里,柴米油盐始终不曾缺席。

路过一个十字路口,左边是一家正开业的生鲜水果超市,大红灯笼高高挂起,一篮篮鲜花喜庆十足,门前的音响播放着动感十足的音乐,每一个进店购买促销商品的人都喜气洋洋。右边是一列送葬车队,额前的白布条下是一张张悲戚的脸,车里的喇叭吹着骊歌,送葬车里的人和超市里的人彼此不相望,偶尔眼神交汇,也是一扫而过。我往前继续走,总想起这一幕来,觉着是有些寓意的。从小到大,我参加过不少葬礼,我对那些送葬队伍里吹喇叭的老人时常感到好奇,他们的表情总是平平淡淡的,也不安慰那些哭得不能自已的家属,只是安静地抽着烟,但是他们吹起喇叭时,总叫人轻易掉泪。我曾经问过一位退休的老人,他指着门前的麦子说:麦子是一茬一茬的,人也是,今天我送别人走,明天也会有人送我走的。老人坦然地讲述着生命的历程,没有悲悯,没有伤心,只是寻常地接受,和接受长大、结婚、生子、老去那般地接受着自己从这个世间离去。人的身体的有生有灭是平凡的注脚之一,坦然地接受意味着不纠结于此,而认真地过完每一天。

走完15公里,我和自己有些酸痛的身体做了妥协,我打算骑自行车回去。因为天气太热,车胎爆了,母亲打电话跟我说:这没什么,你可以坐公交车看一路风景。在公交站台上等车,看空中几不可见的蒲公英,飞舞得多么轻盈呀。恍然觉得母亲刚刚说的话也是这般轻盈,可能刚过完五十岁生日的母亲历经半生的沧桑,反倒对人生的变故看轻了、看淡了。年轻人容易将小事放大,人生路上磕磕绊绊的都是石头,而中年人呢,硌脚的路走多了,走出了老茧,再大的事也就成了小事,路就平坦了。我寻找着平凡但并不要求自己立刻获得平凡的状态,平凡也是相对的,没有年轻的莽撞和敏感,何谈平凡?

(作者,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8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