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怕”拍案惊奇

期次:第1675期    作者:海笑天高   查看:290

  据京华时报报道,日前,为宣传获得国家精品课程,北京大学一教授轻信骗子公司能帮忙刊登文章的谎言,将2万元宣传费打了水漂。上当的还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多家高校的教授。该骗子公司的9人团伙近日因涉嫌诈骗罪在海淀法院出庭受审。据悉,该团伙被抓是因其中一人的老乡因罪入狱,为立功而举报了这家公司,而被骗的教授或单位大多选择不报案自认倒霉———我真惊了!
  当下,由于考评学术水平的体制机制不尽科学合理,花钱买版面发表论文、刊登“形象”已习以为常,见惯不怪。然而,京华时报的这则新闻揭示的现象令人匪夷所思。“该团伙被抓是因其中一人的老乡因罪入狱,为立功而举报了这家公司,而被骗的教授或单位大多选择不报案自认倒霉”。受害者讳莫如深、不当回事的态度,不能不使人们疑窦重生:既然是国家精品课程,何以要花钱买宣传?身为北大这样著名学府的教授为什么也这么容易上当受骗?2万元不是小数目,可被骗的教授或单位大多选择不报案自认倒霉为哪般?莫不是该团伙其中一人的老乡因罪入狱,为立功而举报了这家公司导致东窗事发,受害者三缄其口,“民不告官不究”,此案要破,我看难!
  先来看看我们的教授是如何受骗上当的。北大某教授曾有课程获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08年10月,他收到一封电子邮件,对方先客气地祝贺他获奖,随后表示,“希望你参加我们以下报纸的刊载和宣传”。所列出的媒体包括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等,同时下面还附有多家报纸刊登的价格。按照在报纸上刊登位置大小的不同,收费从几千元到七八万元不等———读者诸君对此类“下套”大概不会陌生!
  收到邮件后,该教授与一名叫杨帆的人取得了联系,因为本单位订了中国教育报,他因此打算在该报上做宣传,并选择刊登2万元一档的。3000字和两张照片的资料以及2万元很快寄给杨帆,此后,该教授几乎每天都看报纸,但到了双方约定的15天后,文章仍然没有登出。该教授联系杨帆,对方让他再等等,最后再也联系不上了。
  这个骗走北大某教授2万元宣传费的杨帆是北京永德顺科技发展中心的员工,原名杨克均。包括他在内的该公司9名被告人,都被检方指控涉嫌冒充科技日报、中国教育报的工作人员,使用假名,利用被害人或被害单位获得某项荣誉之机,谎称能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做宣传,以需要交纳宣传费为由,先后诈骗北京大学、同济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山东某地方院校等多家高校的教授和单位73800元。
  我们知道,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旨在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进一步促进教授上讲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其核心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对入选的课程授予“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给予一定经费补助,并上网形成中国高教精品课程网站,向全国高等学校免费开放。精品课程建设成果还将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和评选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切实加大和保障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经费投入。在确保“学校学费收入中用于日常教学的经费一般不应低于20%,用以保障教学业务、教学仪器设备修理、教学差旅、体育维持等基本教学经费”得到落实的基础上,还应从事业费拨款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精品课程建设。实际上,各高校在实际实施中大都认识到位,舍得在精品课程建设上花钱。可见,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不缺钱。
  由此,话说回来,教授们为宣传获得国家精品课程成果受骗太不值得!是钱多得没处花?我看未必。说句大实话,其实是虚荣心作祟。要知名度、要扩大影响使然。将2万元宣传费打了水漂不报案自认倒霉,不是虚荣心作祟又是什么。怕没面子,怕丢脸,怕影响名誉。有这“三怕”,岂不活活自导自演了一出“三怕”拍案惊奇!
  我们当吸取教训,拿不得国家精品课程等此类事关学校建设发展大局的工作当儿戏,甚至为个人沽名钓誉。应取的态度是,深感获得国家精品课程不易,当珍惜荣誉如生命,老老实实治学,清清白白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