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海大,向“研”而生

期次:第2101期    作者:高玉霞  ■   查看:128

又是一年开学季。这次开学跟以往有些不同。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原本简单的事变得不那么容易。经历了七八个月的居家在线学习后,大家能够重返校园,回归课堂,是一件值得倍加珍惜的乐事。在这个特殊的时刻,看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新研究生同学加入海大,我不免想起八年前的今天。那一天,我跟你们一样成为了一名研究生。还记得,当年选择读研是为了拿一张高文凭,找一份好工作。就这样,我带着实用主义的心态走上了科研路。然而,半年后,我的想法开始逐渐转变,慢慢意识到“研究生”这三个字意味着什么。科研这条路艰辛而漫长,有的人却甘之如饴,这或许就是科研的魅力吧!

当肆虐的新冠疫情张牙舞爪地侵袭鲜活的生命时,是科研工作者们夜以继日地工作,挽救了无数珍贵的生命。这是科研工作者们的责任和担当。作为文科研究生,虽然自己的研究内容不能直接挽救生命,但也可以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想到这里,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从成为研究生的那刻起,学术研究已然成为我的生活方式。这也是工作四年后我又一次选择回到母校学习的原因。过去一年的博士学习生活,极大地加深了我对“研究”的认识。看到那些稚嫩而彷徨的眼神,想到自己当初对“研究生”的肤浅认识,便忍不住想跟新同学分享几点感受,希望你们能少走弯路,尽快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

首先,研究生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预设。有的同学认为研究生生活就是“放羊”,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要好好享受生活。还有的同学认为就是混文凭,坐等毕业。当然也有的同学认为研究生生活就是三点一线,每天忙着做项目、写论文、发论文,头发越来越少,发际线越来越高,头皮越来越亮。这些预设实际涉及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研究生的角色定位。研究生,研究生,研究则“生”。所以理论上讲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从事科学研究,培养自己的研究能力。费希特曾经说过:

“学者的使命主要是为社会服务,因为他是学者,所以他比任何一个阶层更能通过社会而存在,为社会而存在。”因此,研究生要明确自己的“命运感”和“责任感”,不断提升研究能力。我认为研究能力实际是一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大家毕业后选择继续读书还是就业,掌握了这种能力,便可事半功倍。研究生生活仅有两到三年时间。尽管大家刚步入校门,但转眼间毕业就会临近。因此,要尽快适应环境,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做好规划,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职业等各个层面作出切实可行的安排。其次,要注重培养自学能力,拓宽知识结构。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如果我们紧紧抱着故纸堆,很快就会落后。毕业之后,也难以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作为新时代的研究生,我们要多去学习新的技术和理论,增强自己的跨学科能力。在刚刚过去的一个学期,我就自学了社会网络分析、语料库语言学,参加了语料库制作研修班、SSCI 论文写作研修班等在线课程,听了数十场讲座,参加了四五场在线学术会议,不仅巩固了自己的学科知识,也极大地拓宽了知识结构。经过不断积累,过去一年,我写了数篇学术论文,五篇已在 CSSCI 来源期刊发表或录用待刊。这些成果的取得,除了课堂学习,大部分得益于自学。

劳逸结合,做生活的主人。研究生生活不只有科研,还有诗和远方。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青岛本就是很多人追求的“诗和远方”。能来到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求学,是我们每个人的幸运。能够住进青岛最美丽的校园,是很多人一生都无法实现的梦想。美丽的海大校园一年四季景色各异,是摄影爱好者一流的拍摄素材。北区、南区、东区各大食堂,是吃货们品尝各地美食的绝佳场所。各大社团为我们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大家要好好利用这些资源,在学习之余,多参加社会和校园活动,培养自己的爱好,丰富课外生活。

海大这片土地,吸山之坚韧,融海之广博,为我们提供了生存发展所需的全部给养。只要真心想融入这片海,每个人都能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愿我们都能心如海大,向“研”而生!

(作者为外国语言文学专业 2019 级博士研究生,本文为作者在外国语学院 2020 年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发言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