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赞国家英雄 锻造民族风骨

——电影《金刚川》观后

期次:第2110期    作者:■ 王一卓   查看:138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大会上指出,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砥砺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在新时代,我们弘扬抗美援朝精神,既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也是对民族风骨的锻造。

关于上个世纪 50 年代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像表达,观众熟悉的有《上甘岭》(1956)、《英雄儿女》(1964)、《激战无名川》(1975)等影片。这些作品生动再现了那个充满热血、勇气和牺牲精神的英雄年代,擎起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志愿军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和强大敌人的精神旗帜。70 年后,中国电影再次以拳拳之心和艺术努力,讲述这场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战,礼赞英雄,铭记英雄,致敬最可爱的人。

《金刚川》以抗美援朝战争最后阶段的金城战役为背景,讲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支援前线部队,在美军的高频空袭下,战士们连续七次修复三十七米长的大桥,用血肉之躯筑起金刚川上的水路通道,保障了前线的物资输送。为了成功架桥并快速通过金刚川,武器装备落后的志愿军发扬视死如归的战斗精神,与武装到牙齿的美军展开多个回合的生死对决,经过一次次严酷的战斗,完成了使命,保证了大部队顺利过桥。影片分为士兵、对手、高炮班和桥四个小节,并从三个视角讲述了同一时空,不同视角下,步兵、炮兵和工兵在严重缺乏空中防护,身处绝对险境下的勇敢献身。中国人民志愿军坚韧、奋勇和不屈的精神在影片中以多重视角呈现,观众的情感也在这个过程中多次与故事发生碰撞和共鸣,从而构筑起观众与历史的情感连接,塑造出观众对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

影片成功塑造了志愿军战士的“英雄群像”,严峻残酷的战场环境,与志愿军战士舍生忘死的精神温度形成强烈对比,感染力十足。在敌机轰炸中身负重伤胸前被鲜血染红的高福来见到前来救援的战友,临终的话是“快去修桥”;被敌人燃烧弹击中,即使烧成焦炭,仍肩扛枕木屹立不倒的闫瑞连长;为了最大限度保护桥的安全,最有效打击敌机,坚守在炮位显著位置,在敌机炸成碎片的高炮班关班长;为掩护刚修好的桥免遭敌机轰炸,毅然发射照明弹、点燃篝火,以自己为靶子把敌机吸引过来的张飞和高炮班的战士们;双眼被闪光弹灼伤,缠着绑带的战士“小胡”,和工兵连的战士们毅然投入江水中,用肩膀顶起桥板……影片中已经被炸飞了一只胳膊和一条腿的张飞用惊人的意志力固守阵地,竭尽气力击落美国轰炸机的段落,将影片推向高潮。影片的结尾,志愿军各兵种齐心合力,用他们的血肉之躯在湍急的河中“搭建”起人桥。最终画面定格为雄伟的浮雕群像,彰显出志愿军战士不畏艰难困苦、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崇高之美。

战争烽烟已散去,英雄浩气永存。在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 70 周年之际,《金刚川》回应了重大时代主题,展现出中国人民志愿军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再次唤起人民对抗美援朝这场发生在境外战场正义之战的记忆,唤起社会对保家卫国英雄们的敬仰与怀念。

抗美援朝战争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锻造了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 70 周年大会上强调:“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 新时代,我们年轻学子更要深刻理解抗美援朝精神的丰富时代内涵,自觉传承发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以身体力行的奋斗将浓浓的爱国情与坚实的强国志、报国心统一起来,为祖国奉献青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作者为经济学院 2018 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