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练中有了明晰的航向

期次:第2118期    作者:■ 徐昌昊   查看:87

我的 2020 年和大多高校学子一样,“停课不停学”做主线,从居家隔离到重返校园,泾渭分明地分成前后两部分。可是,我又觉得,这一年与以往的大学生活没有什么不同,奋斗的目标和过程仍在,哪里都是我们的战场。

我是从小生长于北方的南方姑娘,春节休假时随父母回老家待了一段时间,是我领略江南的唯一机会。那时,我未曾想,大学离家后的我,还有机会与父母相伴半年之久,同时见证南方春夏的一寸寸光阴。开学后好久,随着疫情防控成效稳定,我所在的江南地区也慢慢清零。小区成了我偶尔放风的小花园,我带着备战保研的复习资料在凉亭里背诵,休息时,还用镜头记录了自然的万物复苏,静待千里安宁。

上半年,我站在大学第三年的尾巴上,妥帖安排本学期的课业之余,还要全面扎实地复习,为暑假的保研选拔冲刺。这个过程中,我还发现了居家学习的隐藏优点——不仅提供了线上会议的新思路,大大节约通勤时间和成本,还能远程旁听外校的名师讲座,抓住宝贵机会以扩大知识面。

因此,餐桌成了课桌,摆满了专业书籍;白墙成了白板,贴满了时间安排,家里陪我安静下来。家人,是彼此陪伴,也是共同见证。爸爸生日当天,我拆开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的“优秀营员”证书;妈妈生日当天,我喜获复旦大学的“拟录取”邮件。

与此同时,作为学院学生会副主席兼社联主席,我牵头举办了我校国学文化节的主活动——国学达人挑战赛,在乐享直播的科技加持下,我们将古朴的诗词传到海大人的万家灯火。作为我校唯一代表,我入选《中国青年报》驻校记者培养计划:我挖掘素材,采访了中文系保研宿舍的“三王姐妹”;我计算时差,连线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授汉语的海大学子;我追踪校园,报道了我校“光盘行动”的创新举措……复习之余,是这些海大故事、中国故事的调剂,让我拨开迷雾,领略到继续攻读研究生的意义,是“为日后实践而学习,因温存人的温暖而新闻”。

如果说,居家学习的上半年,教会我如何舒缓自如地与自我独处、与朋辈比肩;那么,奔波路上的下半年,则鞭策我如何驰而不息地与行业对视、与理想畅怀。

7 月,感谢上交、武大的老师们对我进行学术点拨。他们的提问让我愈发认识到自己仍处于漫漫学术长路的起点,应筑牢专业地基,勇攀学业高峰。

8 月,感谢党组织接收我的转正申请,成为正式党员。身份的转变让我愈发自省,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人生新的开端,我必须时刻以身边优秀共产党员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方能无愧于中共党员这一光荣称号。

9 月,感谢文新学院给予我参与学校“优秀学生标兵”评选答辩的机会。我在自我审视和师长锤炼中,将三年奔跑凝练为五分钟的演讲。我也在领导评审和学弟学妹注视下,意识到标杆的分量。那个关于“家国情怀”的提问,更让我铭记青年应永担民族复兴大任。

10 月,感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培养理念和包容姿态,将我列为国际新闻传播专业的拟录取学生。保研的结束也让我意识到,三所学校意味着三种人生轨迹,每份选择都是不同的精彩。

11 月,感谢 2020 年“海之子”讲坛——优秀学生标兵访谈,为我搭建平台,结识来自不同学院的优秀同龄人。我频频感叹,能与文理学科的海大人,酣畅交流,成为挚友,并让我看到大学生活的多彩可能,是这份殊荣带给我远不能预见的财富。

12 月,感谢文圣常院士对莘莘学子的惦念,我成为了“万字号”的文苑奖学金获奖者。多么幸运,21 岁的我幸会第 21 届文苑奖学金,99 年出生的我与 99 岁的文老先生有了这样一次隔空对话。而文老先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崇德守朴的人格修养,将永远鞭策着我在自律与比肩中仰望并成长。

2020 年,是磨练的一年,家国荫蔽,母校关切,才有我明晰航向,勇敢入海,收获满满。

2021 年,我将从海大毕业,在母校的目送下,我将初心不改、笔耕不辍、步履不停。

(作者系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2017 级本科生,第 21 届文苑奖学金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