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兴趣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期次:第2121期    作者:■ 海洋生命学院 张晓燕 贾希望   查看:144

“养珊瑚”“团伙作战”“微生物”“底栖生物”……这些词都来自海洋生命学院组建的生物兴趣小组。所谓生物兴趣小组,就是以低年级和中年级的本科学生为对象,将兴趣引导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切入点,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指导教师并组成学习小组。学生与指导教师建立学习交流关系,根据学习兴趣来开展相关的专业知识学习。指导教师主要为中青年骨干,他们利用自己的实验室资源指导对某一方向感兴趣的学生进行文献阅读、实验操作。生物兴趣小组最大的优势就是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指导形式,学生也可以选择不同的兴趣方向,核心是以兴趣为导向,从而将学生对科研的原动力激发出来。经过探索,学院的生物兴趣小组已经形成了以大一新生为基础,大二学生为主力,大三学生为引领的人才培养结构层次。每个兴趣小组的培养模式按照指导老师的项目、小组学生的兴趣各有不同,同时又能在总体上按照“大一学习观察、大二参与跟进、大三学用结合”的模式来发挥兴趣小组效果。

把育人作为首要职责

 

搭建生物兴趣小组需要主动联系指导教师,在联系指导教师的过程中会有教师认为这是教师在教学科研之外的一项“副业”,这样或多或少会占用教学科研时间。对于这样一项“负担”,要积极对接指导教师从育人职责上进行沟通交流。育人是教师最重要的职责,花一点时间来培养学生的生物兴趣和科研能力是非常有意义的。指导教师 A 说:“如果通过生物兴趣小组,同学们能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方向,并且愿意在科研方面发光发热,那也是我的一种成功。”为了开拓同学们的视野,丰富大家的科研见闻,教师 A 还会结合实验室组织的学术报告、学术会议组织同学们参与进来。教师 B 连续带了三期生物兴趣小组。“带学生是有压力的,但是压力就是动力,更何况兴趣小组是非常有意义的。如果生物兴趣小组能够开花结果,让同学们从中受益,对他们以后就业、考研,甚至是人生规划带来一些启示,那我做的就有意义了。”在带第一期的学生时,教师 B 原想让同学们进实验室操作,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于是尝试让同学们阅读文献来感受科研的奇趣。他通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方式帮助生物兴趣小组同学理解专业概念,现在大家阅读文献的速度超出教师 B 的想象,他给大家两个周的阅读时间,有的同学几天就看完了。有时候他忘了在群里推送文献,同学们都会主动催促。教师 C 认为,生物兴趣小组不仅扩充了小组成员的知识面,而且通过这个平台,师生之间的科研合作更趋融洽,本科生也从导师那里得到更多学习之外的指导,“几位比较积极的本科生会主动向我汇报生活和学习情况,遇到什么困难也会及时向我请教,有什么烦恼也会向我倾诉,我也耐心细心地为他们解答,做好他们成长道路上的领路人,因为这是教师的首要职责”。

把“有趣”变成兴趣

 

生物兴趣小组负责博士生“牛博士”因“有趣”与生物兴趣小组结缘。“作为一名在读博士生,学习和实验应该是我的主业,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所以最初辅导员问我愿不愿意参与兴趣小组的工作时,我非常犹豫,因为担心会不会占用太多精力影响学业。后来,我一想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趣和有意义的事情,于是加入了,一晃一年多时间过去了。”“有趣”“有意义”,就是这么简单的原因让牛博士从此和生物兴趣小组结缘。生物兴趣小组可以让更多本科生同学提早体验真实的科研生活,确定自己的科研兴趣,提高科研素养;高年级研究生在组织指导生物兴趣小组的过程中能够学到很多新的东西,锻炼自己学习之外的能力,同时将研究生所学所闻分享给更多的学弟学妹们,成为他们生物兴趣的一个支撑点。这是牛博士一年多以来的深切体会。“最初,同学们在参与的时候会根据‘生化’‘生态’‘遗传’‘发育’‘微生物’等学科方向来选择自己的小组,但是后来发现仅凭几个简单词汇来选择自己的兴趣和研究方向显得过于宽泛,不能准确定位自己喜欢的方向,因此在最新一期纳新中我们改进了许多,我们收集了各位老师的专业、研究方向等内容,制作各位老师详细的个人介绍,并在学院公众号进行推送,让同学们对老师有更深入的了解。”在组织过程中,我们发现不是所有同学都有充足的时间,为了让大家能够在课余碎片化的时间感受科研,我们会把学院和各个实验室组织的学术报告和一些科研进展推送大家,让同学们接触学科前沿。同时为了提高所有同学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我们会定期开展全体讨论会,让不同小组的同学去展示自己在读的文献、探究的科研问题等,让他们了解其他小组的活动内容。被生物兴趣小组的本科生学弟学妹亲切地称为“牛博士”,之所以如此称呼,既是姓名和学位使然,但更多的则是大家对这位小组负责人学姐的认可。

让兴趣引领科研努力向前

 

2017 年秋季学期,生物兴趣小组正式成立。那年秋天,刚上大二的小朱加入了生物兴趣小组;刚入学的小谭也加入了生物兴趣小组;而小张、小褚还在备战高考。他们后来都有了共同的身份——生物兴趣小组骨干成员。小朱说:“那微末的、并不起眼的小东西竟然有这么多神奇的作用机制,有这么广泛的应用领域。”在他加入小组不久,就担任了小组组长。“加入生物兴趣小组,我深深体会到学院对学生学习的重视,老师对科研的严谨、对学术的热爱,同学们对知识的不懈追求。我们正是在生物兴趣小组的引领下扬帆起航,取则行远。” 做学问得从“扫地僧”做起,观察,再观察,不断地观察。小谭就这样和她的“小伙伴”一起相处了一年。这个“小伙伴”是小谭精心伺候的珊瑚。同样是第二期加入生物兴趣小组的小谭回忆自己“养珊瑚”的经历,不由得笑了起来,“一年前我是以怎样的心态加入了兴趣小组呢?应该是单纯的对兴趣的热爱和对科研的向往吧。在大二学年的开端,想要真真正正地学些东西。”“小时候看武侠剧,常常看到小徒弟跟师傅学艺,往往先从挑水劈柴打扫庭院做起。加入生物兴趣小组感觉就是在拜师学艺。自己基础不好,老师就让打理一下珊瑚,谁知道,这一养就一发不可收拾。”小张有一个梦想,希望有一天能站在讲台前,让教室填上一抹自己实验服的素白。“虽说不是多么遥不可及的幻想,但我曾经从来不敢想象能在三个月内把这愿望攥在手掌,可它就这么发生了。”小张说,在兴趣小组组长带动下,他可以每天去 Nature 上翻看几篇英文文献,可以见识到老师们的研究热点,可以在空闲时间观摩研究生学长学姐们尚未完成的实验。只在教科书上见过的仪器,在繁复的专业词汇的陪伴下,忽然变得触手可及。在别人还在宿舍里热衷于电脑游戏时,他们已沉浸在刚刚掌握离心机、灭菌锅的欣喜若狂中。有人会说茫然无知的新生进入实验室只会添乱,但小张觉得这正是他大学专业学习的起点。

思考与总结

 

“兴趣”“训练”“思维”“基础”“实务”,这是生物兴趣小组蕴含在科研学习中的元素。探索生物兴趣小组这样一种模式既需要指导教师的协助也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作为模式的组织者要鼓励指导老师利用自己的学科专长和实验室优势条件去组织生物兴趣小组工作,最终使兴趣小组工作形式多样、学习内容丰富、研究方向多元,成为对学生发展有益的一项长期工作。生物兴趣小组强调兴趣,也更应该坚持学术道德,坚持兴趣,拒绝学术不端行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引导生物兴趣小组指导教师正确引导同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者也。”积极鼓励将兴趣小组活动的尝试和努力带到课堂上,尽职尽责指导好学生、培养好学生、教育好学生。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在高等教育中是具有战略地位的教育、是纲举目张的教育。生物兴趣小组的组织搭建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能力 , 开拓了在校大学生的第二课堂 , 锻炼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动手能力;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期继续深造打下良好基础,不失为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上的一种有益探索和尝试。

(该案例入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百佳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