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话语与时代精神的彰显

——听“中国共产党百年文艺思想的三次高峰及经典文本”讲座有感

期次:第2156期    作者:胡永春  ■   查看:99

12 月 5 日,由中国海洋大学文科处主办、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承办的讲座“中国共产党百年文艺思想的三次高峰及经典文本”成功举办,主讲人是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副会长、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傅其林教授。讲座从毛泽东 1942 年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邓小平 1979年的《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习近平 2014 年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三个经典文本出发,通过分析其历史语境、目标定位、核心话语、风格特征与实践影响力,梳理中国共产党百年文艺思想的历史进程与辉煌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取得了历史性的辉煌成绩,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大历史性的辉煌成就。这些成就中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凝聚的文艺思想,展示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在文艺理论方面的创造性探索,为文艺理论、文艺批评和文艺创作生产奠定了重要基础,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影响力。

傅其林教授首先讲到,1942 年 5 月,毛泽东所作的“延安讲话”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文艺思想的奠基文本,它是中国共产党在传承创新五四新文化、文学革命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文本,是对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等中国共产党人文艺思想的历史性总结与进一步发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文艺思想的探索,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反映论、文艺与群众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文艺批评观等重要文艺理论观点,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性、革命现实的实践性、社会制度的政策性和文艺活动的规范性等特征,是百年中国共产党文艺思想史上的第一次高峰。

邓小平 1979 年 10 月所作的重要讲话《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是在“延安讲话”的基础上历史性的推进,“祝词”立足于“现代化”关键话语,以启蒙理性和文化现代性理念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命题,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文艺思想,深化对文艺自身规律的认识及人民文艺思想的新阐释等重要文艺观点,体现出在现代化的历史语境中中国共产党对文艺现代性的创造性思考,对中国共产党及其文艺思想正反面历史经验的总结,为改革开放吹响了时代之号角,促进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形成了百年中国共产党文艺思想史上的第二次高峰。

2014 年 10 月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艺思想的根本遵循,形成百年中国共产党文艺思想史上的第三次高峰。它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部分,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飞跃所形成的文艺思想,是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傅其林教授讲到的“优秀作品”论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致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成立 70 周年的贺信中提到:“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的优秀作品。”没有优秀的作品,文化的力量就无法呈现,而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生长于特定的时代、人民或民族的沃土之中的,从中才能获得力量,才可能产生更加久远的传世乃至不朽的艺术魅力。让更多优秀作品涌现出来,直抵人们心中的善与美,萦于脑海,载于史册,是每一个文艺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责无旁贷的担当。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世界性、中国性,开创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艺思想的新境界,奠定了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础。

在傅其林教授主讲的这场生动精彩的学术讲座中,我们深入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文艺思想的三次高峰及经典文本,其彰显出的历史的演进性与阶段性特征,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性话语与时代精神的彰显,对中国文艺理论、文艺批评与文艺创作产生了规范性指导作用。新时代史诗般的伟大实践,必将催生史诗般的伟大作品,从现实生活出发并从中汲取艺术灵感,通过大胆探索、创新、发展,并进行深度的艺术创造,不断创作出让人民有希望有力量有干劲的文艺作品。在未来的学术研究中,我会更加注重学术研究的生发性,由小到大,由点及面,以期达到行以致远。

(作者系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2020 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