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向学 , 逐梦地球——记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刘永江

期次:第2170期    作者:王雨辰  学生记者  ■   查看:163

刘永江教授在奥地利东阿尔卑斯科尔山大施派克峰考察造山带构造演化


走进刘永江教授的办公室,一张超大幅《国际亚洲地质图》映入眼帘。刘永江笑吟吟地起身,指点道:“看这里,这是阿尔金山脉和柴达木盆地,我们团队的研究区之一,这里盆地中可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再看这里,这是我们国家的东北地区,森林覆盖率非常高……”谈起专业,刘永江如数家珍,眼中闪着孩子般的兴奋。

“我小时候住在山区,非常喜欢上山玩,喜欢收集各种各样好看的石块。那时候特别痴迷一部讲述我国地质学家故事的电影,叫《年青的一代》,当时对地质学家和地质学研究工作还没有什么概念呢。”影片中,地质学家们背着采集工具踽踽而行的身影,一锤一锤采集岩石发出的鸣响好像也在拨动着他的心弦。回忆儿时的样子,他想起了自己最初踏入地质学科研领域的模样。于是,参加高考时刘永江毅然填报了地质学专业作为第一志愿。本科阶段,他成绩优异,在同学中名列前茅。斐然的成绩,老师的肯定更激发了他的信心,促使他在地质科研道路上越走越远,后被保研至长春地质学院、师从名家;又前往奥地利深造,顺利完成了所有博士课程的学习,达到了严苛的毕业要求,还熟练掌握了第二外语——德语。

“刚进入地质专业学习的时候,我还真没想过以后会面对的环境。现在回想起来,读书时候的日常就是跟着老师做科研,每天一遍遍地上山又下山,背上总是背着一大兜石头。留学的时候,披星戴月更是常有的事,经常在实验室待到夜深人静,直到有人提醒快关门了才发现已经这么晚了。”不仅如此,在异国求学时,刘永江为了补贴生活,曾经洗碗、去工厂做零星的活计。如今想来,他好像已经忘记了当时的辛苦,倒是曾经做导游的经历让他受益匪浅。凭借着地理、地质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英语和德语基础,他曾经带着不同的游客,遍访奥地利和其他欧洲国家的名胜,和游客们同行,一遍遍游览、讲解当地的风光,他也用自己的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细心观察当地的风貌。对他而言,这段经历让他可以暂时走出学术的象牙塔,将求学、研究的种子一点点播撒在实践的土地上,他的点滴足迹也在自己的科研之路上留下了深深浅浅的脚印。

留学期间,他深深感受到西方国家的科研团队拥有更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更先进的勘探技术,而国内的地质科研尚存许多空白。他决定将所学带回祖国,一回国就投身于勘探油气的基础地质研究,这一干就是 10 年。

阿尔金山脉绵延千里、终年苦寒,这里有着壮美的自然风光,却也是令人望而却步的“人类禁区”。但在刘永江眼里,这里丰富的自然资源、多元的生物种类恰恰是研究者的乐土。“阿尔金山新生代隆升剥露过程的碎屑矿物同位素热年代学制约”“阿尔金断裂特征及阿尔金山隆升研究”“阿尔金山构造隆升与柴达木盆地沉降时代耦合研究”……翻开刘永江的履历,关于阿尔金山脉的研究最早开始于 1999 年,随后直至2009 年,期间每年都产出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数十年来从未间断。对他而言,走过的每一个地方,做过的每一次勘探,都像是一本厚厚的书,时时回想起来,总能常读常新。

亿年雕琢雅丹红,边陲戈壁趣不同。刘永江带着团队,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从古老的特提斯洋到峰峦叠嶂的喜马拉雅山脉,从黄沙漫天的戈壁到郁郁葱葱的深林,他一直是走在路上的旅人。最令刘永江印象深刻的是每每踏入无人区的场景。人烟寂寥,连基本的饮食都成问题。团队的成员每人每天只有两瓶矿泉水,只能解渴,连洗漱都是奢望。他们往往只能带着容易保存的泡面和面包,干燥得嘴角都起了泛白的干皮。可是每每投入到研究工作中,“做起来就忘了它的艰苦了,时间紧任务重,反而过得更加充实”。

在刘永江眼中,地质学的研究范围是广阔的,他将自己的研究方向与海洋做了结合,“不论是陆地还是海洋,地质学的基本原理是相通的,有一些方法也是互通的,所以很多方面的研究是可以将陆地的研究方法应用到海洋,或者说在原有的方法论上做一些新的尝试。”在长期的研究中,刘永江的视野越来越开阔,当被问及他对地质科研工作和地质人的理解和看法时,他说:“与大自然打交道的每一个地质人都养成了豁达包容的性格,他们在探索大自然的同时,也在学着与大自然友好相处。”

“我 喜 欢 和 同 学 们 一 起 走 进 大 自 然,和同学们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好像家人一样。”科研工作给了刘永江更多与学生们相处的时光,他也乐在其中,一直带着这样的心态对待学生,深受学生喜爱。不管多忙,他总想着多多与同学们相聚、交流,关心同学们的点滴。

刘永江的 2020 级硕士研究生方启昂回忆,他读研一的时候,冬天因为暖气维修暂停供暖,宿舍里非常冷,刘老师担心学生在宿舍挨冻,立刻为大家预订了离学校近、条件优良的宾馆,这好比在寒冷的冬天在同学们心里点燃了一把火。

刘永江为非地质专业的本科生开设了通识课地球科学概论,每次上课学生都会满堂,聚精会神听老师讲解、做笔记,还有不少青年教师慕名前来听课。“开设通识课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科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扩充他们的知识体系,同时以课程思政的形式阐释地球科学和人类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的关系。授课过程中,我能感受到年轻人的活力,有时候他们的一些想法和见解也很有深度。”刘永江非常享受和学生相处的时光,享受和大家教学相长互动的过程。他也非常尊重学生的想法,总是在他们提出想法的基础上给出建议,并鼓励实践。他的博士研究生陈昭旭说,“我最感激刘老师的一点就是,他给我们的发挥余地很大,让我能够有自由成长的空间。”

刘永江的一名学生清楚地记得刘老师带他们攀上青岛老鸦岭进行典型花岗岩岩体结构构造观测现场教学的场景,当时还拍下了照片。照片中的刘永江站在藤蔓丛生的山岩间,手中拈着一片方形的薄石块,微笑着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同学们围着站在他的身边,有的手中拿着石块比对着,有的拿着手机埋头记录。“刘老师好像只要一走进这样的岩石山岭,就能把每一个地方变成课堂,以前有点晦涩的专业知识一下子就被讲得生动形象起来。”

近两年,刘永江每年都带领未来海洋学院的同学们走进鳌山卫和崂山仰口。站在鳌山卫石滩上,刘永江蹲下身,拈来一块岩石,指点着每一处突起,仔细地抚摩着岩石的纹理,向大家讲解沉积岩的特征、构造,层层深入,引导同学们用书本所学观察辨认手中的石块,发现它们的特征。实习活动最后,他殷殷嘱咐同学们,科研道路上一定要寻找到心之所向,甘愿吃苦,苦中寻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