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国家迈向深蓝的中流砥柱

——《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校长于志刚

期次:第2190期       查看:85


● “人有我优”是更深厚的特色

● 西海岸校区建成后,将为中国海洋大学问鼎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提供重大战略保障。未来,中国海洋大学将拥有自己的靠泊码头与入海通道,实现海洋类高校与大海零距离相处

 

再有两年,中国海洋大学将迎来百岁华诞。这所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海洋和水产学科特色显著,学科门类齐全,是国家“985 工程”和“211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7 年 9 月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 类)。

学校目前辖崂山、鱼山、浮山和西海岸四个校区。还在海南三亚建设了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现有 32000 余名在校生。

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海洋大学如何勇毅承担起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了中国海洋大学校长于志刚。

 

全力以赴打造深蓝研究桥头堡

《瞭望》:如何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于志刚:首先要深刻认识“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这一论断的重大意义,更加自觉地担负起培养国家海洋事业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的特殊使命,加强有组织科技攻关,在构建国家海洋战略科技力量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努力建设世界重要的海洋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在海洋强国建设中再立新功。

学校将一如既往地积极参与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的建设,深化耦合互动发展,围绕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着力突破世界前沿的重大科学问题,攻克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

凝聚整合创新资源,充分发挥学科群优势。聚焦深海关键科学问题和海洋资源开发与权益维护的国家重大需求,创新体制机制,面向世界汇聚一流人才,促进学科深度交叉融合,致力科学前沿突破,形成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学术高地;坚持目标导向、开放合作,牵头(或共建)海洋、水产、海洋工程、食品工程等领域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坚持加强基础研究、实现创新引领,高起点建设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和海工装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充分发挥学校海洋领域高端人才和学科群的综合优势,开展协同攻关和原始创新,在推动海洋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服务海洋强国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构建服务导向、面向产业的新型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医养健康、现代高效农业、现代金融等产业领域,建设好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中国蓝色种业研究院、海工装备与技术研究院、海洋碳中和创新研究中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等科技创新载体。


《瞭望》:三亚海洋研究院在中国海洋大学的战略布局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建设进展如何?

于志刚: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是我们建设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窗口,也是学校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深海前沿阵地,还是学校创新发展的试验田和示范区。

经过三年多建设,研究院已取得积极进展。今年,研究院 2.7 万余平方米的一期工程将正式交付使用。现在研究院引进的两个科研团队,均获评海南省首批“双百”人才团队,其中“深海立体观测与信息服务团队”以突出的业绩和成果被评为 2021 年“海南省优秀人才团队”。

目前在三亚海洋研究院工作的教职工中,有 70 余名高层次人才,包括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研究院以破解南海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的关键瓶颈问题为目标,围绕深海,升级完善海地空天一体化的南海立体观测网,牵头建设南海海洋大数据中心;围绕南繁,突破水产种质创制核心技术、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工程体系;围绕岛礁,开展岛礁海洋环境观测、能源保障、防腐耐污、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核心关键科技问题研究。

 

面向前沿培育特色一流学科

《瞭望》:“特色立校、科学发展、树人立新、谋海济国”,是中国海洋大学办学的鲜明底色。近年来,学校在整体建设、人才培养、前沿创新等方面,有哪些创新实践和突破性成果?

于志刚:从整体发展上看,学校开启了建设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新征程。学校高质量完成首轮“双一流”建设,总体建设成效以及海洋科学、水产两个一流学科建设成效均达到最高档的标准,“构建世界一流深海实时立体观测体系”入选《首轮“双一流”建设典型案例集》。去年 9 月,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正式形成,并围绕党建思政、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编制 6 个专项规划或行动方案,均在扎实推进中。

(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