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熄的火焰

———阅读鲁迅有感

期次:第1830期    作者:□牟文烨   查看:4

  千古文章仰北罡,先生风骨世无双。 横眉呐喊人间路,荷戟彷徨月下窗。
  蓄热发春肥劲草,遣温上笔写长江。 今生有愿追桃李,同荐轩辕血一腔!
  ———毛泽东《七律·纪念鲁迅先生》他被称为中华民族之魂,铁笔如剑,在民族的黑暗年代发出不可磨灭之光。他被称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在他短短的55年人生中,他给中国留下了长存的精神指引,竖起一座无形的精神丰碑,让人们知道什么叫做不朽。近一个世纪的年华流过,他的文章光芒犹盛,人们依然将他作为民族的精神支柱,他是鲁迅。
  老舍说,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没人敢说这不是个渊博的人。可是渊博二字还不是对鲁迅先生的恰好赞同。鲁迅担当了古老中国封闭文化体系向开放的世界文化体系过渡的桥梁,“一面清结旧账,一面开辟新路”。鲁迅的作品涵盖了几乎最广泛的文体,小说、杂文、散文、评论、翻译等几乎无所不包,内容上又涉猎古今中外,既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这样需要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修养的专著,更有《呐喊》、《彷徨》这样汲取西方文学养料开创中国新文学革命现实主义传统的里程碑式著作。《呐喊》是那个黑暗年代的振聋发聩之音,唤醒麻木的灵魂,启蒙愚昧的民众;《彷徨》“色貌如冰,肝肠似火”,路是远的,而前面又看不见路;依稀有路时,却看不见光,他将孤独寂寞的内心化作真切的文字,在彷徨苦闷中坚持战斗;《朝花夕拾》带露折花,在温馨的回忆中进行理性的批判,优美清新的文字流露出真挚的情感;《故事新编》对历史故事进行随意点染,以诙谐的游戏笔墨画出庄严与荒诞两种色彩;《野草》用诗与思的存在方式,俏奇瑰丽的语言表现作者对未来的疑惧与迷茫,对社会现实的绝望的反抗。
  王富仁将鲁迅称为“中国文化的守夜人”,“在我的感觉里,鲁迅是一个醒着的人,感到中国还有一个醒着的人,我的心里多少感到踏实些。”在黑暗年代的茫茫之夜里,大家都睡着,但还有鲁迅醒着,中国文化就还没有沉睡,中国就还有文化。在鲁迅的文学修养之外,鲁迅更是一名思想家、革命家,他借文学来批判封建礼教,表现出他的人道主义情怀,寄希望于文艺创作来改造社会和人生,他的作品将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统一,其意义远远超出了文学领域。
  穿越近一个世纪的漫长时光,今天的时代不再是上世纪三十年代那样灰暗与绝望,今天的我们却依然读着鲁迅,温儒敏说鲁迅把中国人的病根看出来了,这是鲁迅的伟大。鲁迅毕生都在批判国民性,批判中国人,但他的批判却是发自对这个国家、民族深沉的热爱。“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的真实写照,在《坟·我们今天如何当父亲》中鲁迅写道“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 (指年轻的一代)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以及《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等文章,我们能真切的感受到鲁迅的牺牲奉献精神,他对青年的殷殷期盼,感受到他内心的爱,那种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与救世理想。鲁迅是痛苦的,他的恨与爱、激情与痛苦相纠结,他满怀绝望却又给世人以希望,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今天有着优越生活的我们,对鲁迅的忧愤深广的情怀又能理解多少,对鲁迅精神的感知与传承是我们应有的责任。
  读书的目的不只是满足对未知的渴望,更是寻求心灵的交汇与共鸣。读鲁迅我们能了解我们的民族,了解中国的文化,了解社会民情,更能了解我们自身,鲁迅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文化体验,更是心灵的痛感体悟。翻阅《阿Q正传》的时候,谁没有发现阿Q精神里居然有着自己的影子。钱理群先生说过一句话,人生得意的时候是不大可能读得进去鲁迅的,但是当你落寞的时候,才能更好地阅读理解鲁迅。当年的初中课堂上,我们无法理解课本上“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如此直白的句子能有什么深刻的释义。如今,长大后的我们刷新着人人网,上着各种论坛贴吧,看着各类无营养低价值的畅销书,才体会出其中的孤寂和烦闷,才真正懂得鲁迅之于中国、之于每个人的意义。
  阅读鲁迅,阅读他以生命留给世人的厚重华章,阅读他诚心酿造的笔墨,苦心煎熬的文字,阅读他的批判与揭露,他的责任与奉献,让这不熄的火焰照耀世间,明亮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