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崇本先生,中国海洋教育事业的奠基人

9月30日是我国著名海洋学家赫崇本先生诞辰100周年,本版特刊文纪念这位为我国海洋事业和我校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的海洋科学先驱。

期次:第1581期       查看:466

  一赫崇本先生(1908-1985)是辽宁凤城人,是我国著名物理海洋学家,海洋教育家、中国海洋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在我国的海洋学研究,特别是在开拓我国物理海洋学、推动和发展海洋事业、开创我国海洋教育事业,培养海洋科技人才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赫崇本先生一生中最大的贡献是在海洋教育方面。他筹建、创办、领导、发展、建设了海洋系,成为今天我国物理海洋学的培养基地;为山东海洋学院的筹建擘画蓝图,呕心沥血。海洋学界普遍认为现在海洋学能发展到现在,物理海洋这么多人才在全国各个岗位能充当不同层次的领导,赫崇本先生是功不可没的。
  赫崇本先生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是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的得意门生。抗战期间,先生辗转任教于河北工业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后在恩师吴有训的支持下赴美留学。到美后,他首先选择了物理海洋,因为中国的海岸线非常长,而在这方面又是个空白,所以他就选择了物理海洋。但是,在美国,如果要学海洋就必须先学气象,因为海上的变化和气象密切相关。赫崇本先生就到美国的加州理工学院气象系念博士,194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就马上转到了海洋方面,到加州大学斯科瑞普斯海洋研究所一边攻读物理海洋,一边从事海洋与波浪研究工作。
  1949年,赫崇本先生提交了物理海洋学的博士论文,申请物理海洋学的博士学位。恰在这时,他得知了祖国马上就要解放的消息,这一下子使他面临着人生的一次重大选择。因为按照美国的规定,博士论文提交以后,要到第二年才能授予博士学位。而当时的美国政府对新中国和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是敌对的政策,走晚了就有可能回不去。怎么办?心系祖国的他再也等不下去了,毅然放弃了第二个学位,踏上了返回祖国的航程。
  1949年2月,冲破层层阻力的赫崇本先生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大地,来到了位于青岛的山东大学。回国时,他没有多余的行李,把所有的钱都买了书,还向朋友们借了钱买书。所带回来的几箱图书资料都是发展我国海洋事业所必须的。二中国海洋大学的特色学科建设始于国立青岛大学时期,当时杨振声校长提出了发展海边生物学的思想,学校开设了生物学系,在该系开设出中国较早的有关海洋方面的课程;国立山东大学时期,学校筹建了中国第一个水产系。山东大学在1946年复校时,确立了利用青岛的有利条件,在山大逐步建设我国的海洋科学的教育与科研基地,作为学校的主要特色,不过拟设立的海洋系因条件不具备暂缓,就筹建了海洋研究所,为1952年设立海洋系奠定了基础。
  赫崇本先生为了创办中国第一个物理海洋专业,耗费了很多心血。当时中国的海洋事业几乎是一片空白,条件十分艰苦。赫崇本先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要开展海洋研究,必须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海洋科技人才,只有这样,我国的海洋事业才能有朝一日跨入世界海洋科学之林。于是,他将从事海洋研究的巨大热情转化为培养学生的热情,坚定地为祖国培养、储备海洋科技人才。他确定了建立海洋学科的基本思路:“必须动员非海洋系的部分教师进入海洋领域开展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地质、海洋生物的科研工作,待有些成果后,即可建立相应专业,招收学生、培养相应海洋学科的专门人才。”
  当时急需补充海洋学知识的是水产系即将毕业的学生40多人,加上复旦大学生物系海洋组在该系借读的9名学生,共计50多人。于是赫崇本先生与曾呈奎合作,由景振华和娄康后二人协助,在我国首次为这批学生讲授了综合性的海洋学课程《海洋学通论》。赫崇本先生为了尽早地培养出能从事科学工作的人才,还从这批学生中动员出9人,为他们增开了 《高等海洋学》和《潮汐学》两门专业课。与此同时,还为物理系毕业班讲授《动力气象学》。这三门课在我国都是首次讲授。一年之中,同时开设四门课程,可见难度之大,更见赫崇本先生培养海洋人才的急迫心情。在赫崇本先生的努力下,我国从事海洋科学的高层次人才,从1950年起就源源不断地培养出来,他们迅速地走上了海洋教学和科研岗位,也为海洋系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山东大学仅保留文理两院而建成一所综合性大学,厦门大学海洋系部分师生来到青岛,与山东大学海洋研究所合并,成立了山东大学海洋系,赫崇本先生担任第一任系主任。这是我国创办的第一个以开展海洋调查为目标的物理海洋专业,为我国培养向海洋进军的科技人才奠定了基础。
  对于新成立的海洋系,赫崇本先生主张一是要办出特色,二要配备较强的师资。所谓办出特色,就是要筹办物理海洋专业,因为在海洋研究中,人们十分关心的是人类和生物赖以生存和生活的物理环境。1953年6月,学校确定物理海洋专业为六个重点发展学科之一。迄今,中国海洋大学的物理海洋学科已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学科,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博士后流动站。应该说,这是赫崇本先生在海洋教育事业上的一大功绩。赫崇本先生还卓有远见地将动力海洋学粗分为流、浪、潮三个分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这个三个研究领域各有海洋学家陈宗镛先生、文圣常院士和冯士 院士分执牛耳,其研究成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正是赫崇本先生奠定了学科基础和研究方向。
  赫崇本先生坚持再办一个海洋气象专业,他指出要真正懂海洋,还必须要有海洋之外的许多学科来配合,气象学是极为重要的姐妹学科,这两门学科应相互渗透,相得益彰。两门课分别创办于1952年与1957年。为了这两门课都能办出特色,赫崇本先生以自己多专业融于一身的渊博知识兼任了跨专业的物理海洋学与动力气象学先生。海洋系建立之初,师资匮乏,教师多有动物系和植物系的教师兼任。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他一方面设法在全国范围内遴选精英,一方面注意培养本校毕业的中青年教师。他四下西安,请来著名的海港工程专家侯国本先生;北上请来多有建树的文圣常先生;还聘请到了原厦门大学海洋系系主任唐世风先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毛汉礼研究员(兼)、青岛观象台台长王彬华先生和四川大学的牛振义先生等来任教,从而使教学质量大大提高。
  为了制订拟设立物理海洋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他认真钻研了苏联列宁格勒水文气象学院的专业教学计划,并与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课程设置作了反复的比较。认为学生既要有较深厚的数理基础,又要有较充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能在海上独立观测的能力。几经修改,几经创新,终于制订出一份较为理想的,至今仍以它为蓝本的物理海洋学教学计划。
  面对图书匮乏,仪器缺损等诸多困难,赫崇本先生没有气馁。没有图书资料,他南下广州、上海亲自搜集、购买;他组织筹建了图书馆、实验室,并购置了仪器设备;由于海洋学是新兴学科,很多学生对此不是很了解,他以诚相“求”,晓之以理,动员更多的新生到海洋系这个新创学科来学习。
  在一份报告中,赫崇本先生这样写道:1952年党组织指示我在山东大学创办一个海洋系,欣然接受。立志办好海洋系。然而当时图书、仪器一无所有。只有我和景振华开课,共三个班,由厦门大学转来2个班,自招一个班。厦大来唐世风教生物系的普通海洋学。还有2名助教。自建系经过三年的时间,订齐了当时国际上的海洋科学期刊并补齐了大多数的重要期刊,配备了最低要求的出海仪器,这在当时的条件下并不是轻而易举的。由1955年起,每月有一个月的出海实习。1953年增设了一个气象专业,教师逐渐增加。
  1952年院系调整后,山东大学在失去办学规模之后,根据学科情况,确定“文史见长、发展生物,加强海洋,开拓海洋”办学思路;并把汉语言文学、历史、海洋生物、动物胚胎、植物、物理六个专业确定为重点专业,尤其是海洋学科,在全国独一无二,为中国第一所海洋学院的建立,奠定了学科基础;几经探索,在山东大学内迁济南之前,已形成了“文史见长、发展生物、开拓海洋”的办学特色。其中“开拓海洋”的办学特色,是在赫崇本先生的推动下形成的,从而形成了山东大学的学科特色。他曾写道:海洋方面的专业太少,这对于发展我国的海洋科学事业,是无法满足客观要求的。为此,我再三地向山东大学的领导建议:山东大学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海洋。希望有关的系安排一定数量的教师开展与海洋有关的科学研究,从而创造条件招收学生,作为发展祖国的海洋事业的一个源地,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五八年终于决定向这个方向迈进,然而山大内迁,面向海洋的计划被延搁了。
  海洋系自1952年9月成立至1958年,经历了奠定基础、巩固发展阶段和教学整改阶段,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系主任赫崇本先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海洋系建系之初,只有6名教职工;教师奇缺,只有先生3人,助教2人;教材更缺,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也不明确。经过6年的艰苦创业,到1958年已初具规模。留校任教29人,具有讲师以上职称者12人,图书增加到4000册,中外期刊增加到208种。组建了海洋调查、海洋学、动力海洋学、气象学、天气学和海洋化学等教研室,成立了仪器室,建立了水文气象观测场,扩建了海洋化学实验室和气象观测站,新建了沉积分析室和高空气气象实验室等。从1954年开始,陆续开展了海上调查实习,1957年秋和1958年春夏参加了我国首次大规模的渤海同步观测,拉开了全国海洋普查的序幕。从1958年9月起,原海洋系的近百名师生参加了历时2年的全国海洋综合调查,为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三1958年秋,山东大学迁至济南。海洋系何去何从?赫崇本先生也曾忧心忡忡,因为发展海洋学科,离不开海洋。但是,赫崇本先生以战略科学家的目光,看到了海洋科学在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海洋系不能离开海边前往济南,留在青岛,将会更加有利于我国海洋科技事业的发展。于是他上书中央建议以海洋系为基础,加上海洋生物、海洋化学等专业组建海洋学院。中央不仅很快批准了这个建议,而且还把海洋学院定为全国二十三所重点大学之一。从此,我国第一所以培养海洋科技人才为主的重点大学诞生了。
  山东海洋学院成立后,赫崇本先生先后担任教务长、副院长,为中国第一所以海洋水产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的建设呕心沥血。建院之初,时为教务长的先生主持了讨论,历时8个月,数易其稿,制定完成了《关于1958-1962年学校发展规划意见》和《山东海洋学院教育计划》并在1959级新生中实行;为了办好山东海洋学院的海洋特色,在先生的建议下,学校下设了海洋研究所,亲任所长。为了突出特色,将海洋研究所改名为物理海洋研究所,后担任顾问和名誉所长。鉴于社会需要,又创设河口海岸带研究所。在赫崇本先生的支持下,海洋环境保护中心、海洋遥感与海洋光学信息处理研究室、海洋物理化学及海水防腐研究室、海洋激光研究室、海岸工程研究室、水产养殖研究所等海洋机构相继成立。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学科的诞生与发展,使中国的海洋科学与国外不断保持交流与联系,促进了中国海洋科学的快速发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器”,没有调查船,海洋科学就无法在实践中取得第一手的资料和数据,没法开展理论研究和教学。赫崇本先生力主建造一艘用于教学实习的远洋综合调查船。为了给海洋学院争取一艘调查船,先生几次跑北京高教部,呈上报告、陈述理由,科学不能等待。1960年代初,正值我国的困难时期,建一艘2500吨级的调查船需要800万元,但这个计划终于得到了实现。赫崇本先生亲自参与考察设计船体方案,几次南下上海沪东造船厂与工程技术人员一起研究攻克造船技术的难关,参加了每一次的试航和验收。经过5年的努力,我国第一艘自主设计制造的海洋科学调查船———东方红号终于问世了。几十年来,东方红载着一批又一批学生从陆地到海洋,为教学和科研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文革中饱受磨难的先生,在科学的春天到来时,虽体弱多病,但仍以满腔热情,为学校的恢复整顿出谋划策。从1977年到1982年间,他积极活动促使烟台水产学院水产系复归山东海洋学院,促使学校重新回归教育部,为新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8年在参加全国科学大会之后,赫崇本先生在全校师生大会上表示:“甘愿做人梯、做铺路的石子,为探索海洋科学奥秘的人搭肩、垫脚”。纯朴的话语掷地有声,激起了阵阵不息的掌声。
  先生常说“要发展我国的海洋事业,光靠几个人是不行的。必须要有大批的先驱者,要有大批懂海洋的热心人。这就需要教育,需要培养。”指导学生做论文、做课题;帮助青年教师改稿,已成为先生工作的一部分。他一生中所撰写的学术论著和同时代学者相比不算多,但是如果把他曾经指导过、修改过的文章都署上名字的话,在海洋界恐怕无人能出其右者,先生堪称是科研的道德典范。
  赫崇本先生一生的成就主要在教育、培养人才上。这一成就具有全局的意义,根本性的意义,是远非几十篇、几百篇论文所能匹比的。他把自己全部的知识和智慧献给了海洋教育事业,桃李遍及全国,其中不少已成为我国海洋事业的骨干和国内外有影响的海洋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