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彬华先生 与 海雾的故事

    海雾,英文为 sea fog 或 marine fog, 是由于受海洋的影响发生在海上或沿海地区上空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 1000 米的一种天气现象。换言之,雾就是接地的云 ( 王彬华语,1983)。青岛海域是世界著名的海雾发生地之一,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气象学科开创者王彬华先生是世界上最早对海雾开展研究的先驱者之一。王彬华先生自 20 世纪 40 年代就开始海雾研究,其标志性成果《海雾》一书于 1983 年在中国海洋出版社出版,1985 年由世界著名出版集团 Springer-Verlag 出版公司翻译成英文 Sea Fog 在世界各地发行。王彬华先生开辟的中国海雾研究,在世界多个地方演化出多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本文逐一介绍。“海雾”在中国的故事:历史与现代 中国海洋气象学科奠基人之一、海洋气象学家王彬华教授年轻时的照片“海雾”的历史篇:历劫终教志不灰 王彬华 (1914 ~ 2011),原名王华文,字彬华。20 世纪 50 年代后以字代名。海洋气象学家,教育家。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气象学科的创建者,气象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王彬华 1914 年 3 月 5 日生于安徽寿县,5 岁入私塾,1934 年考入国立山东大学物理系,1935 年开始师从中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开创者蒋丙然攻读气象学。1937 年王彬华在南京北极阁紫金山实习时抗日战争爆发,1938 年春在重庆进入国立中央大学复学就读,1939 年毕业,次年考入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师从竺可桢先生。1943 年应招进入中美合作所气象组,从事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战区的气象预报工作。1945年9月受命接管青岛观象台并任台长。1948 年 3 月组织编撰出版了《青岛观象台50 周年纪念特刊》。1950 年 9 月 , 青岛观象台改名,王彬华任台长。1956 年调入山东大学,在海洋学系创建了海洋气象专业。1942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争夺西太平洋和东南亚的战略要冲,美国和国民政府合作开展气象培训。作为中国方面的专家,王彬华除了担任培训班授课任务,还要为在太平洋岛屿登陆的盟军提供气象预报,要联系海上港口的涌浪、潮汐等海洋因素以及天文情况。王彬华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工作,认识到要做好海洋气象预报,需要更多综合的知识面,仅仅有气象这一科的知识是收不到好的预报效果的。在实践的第一线,王彬华开始把气象与海洋融合在一起,为盟军提供了准确的预报,这使他对海洋气象学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从 20 世纪 40 年代起王彬华就关注海上天气,特别是海雾预报问题。在晚年的回忆文章《风烛话沧桑》中,王彬华先生曾写到:“在科学研究方面,由于工作需要,远在四十年代初期我就关心海上天气,特别是海雾预报问题,并不断积累资料写出专文。另外还进行过海洋环流和大气环流相互关系的研究。六十年代初期,为了结合生产,我曾在胶州湾畔女姑盐场搞过三年的盐田试验,写成报告,以研究盐田蒸发问题。几十年来,在这些领域里,先后发表过一些论文,并曾撰写过《普通气象学》( 大学教材 ) 和《海雾》( 专著 ) 等书。原在‘文化大革命’以前我就写好了《海雾》草稿,准备作毕业班学生的专题讲义,同时搜集有关‘海洋环流与大气环流’的资料,且撰写出初步提纲,但两稿均不幸于‘文革’中在‘破四旧’名义下被焚。‘文革’后经各方督促,从回忆中我重写了《海雾》一书,但昔日积累的海雾资料均付阙如。该书由海洋出版社出版,并获得 1983 年国家科技图书二等奖,旋经联邦德国 Springer-Verlag出版公司译成英文在国外发行。但我年事已高,体弱多病,‘海洋环流与大气环流’一稿,无力重写,昔日汗水只得付诸东流了。”我们今天很难想象,王彬华先生根据记忆重新写完《海雾》一书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而《海洋环流与大气环流》一书永远不会出版了,这是海洋气象领域永远的遗憾。《海雾》一书总结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全面论述了海雾生成原因和分布问题。1983 年获得国家科技图书二等奖,即被联邦德国 Springer-Verlag 公司列为“海气交换丛书”之一翻译出版,1985 年被翻译成英文 Sea Fog 出版,在世界各地发行。 王彬华教授的画像(引自《风烛话沧桑》第 209 页 )中文《海雾》是如何被译成英文 Sea Fog 在国外发行的?可以参考的文字材料不多。在英文版的 Preface 有如下的文字记录: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王明星 (Mr. Wang Mingxing) 翻译了第 1、2、3、5 章,原山东海洋学院的张淮 (Mr. Zhang Huai) 翻译了第 4 章的 4.1 节、4.2 节和 4.4节,徐静琦 (Ms. Xu Jingqi) 翻译了第 4 章的 4.3 节,胡基福 (Mr. Hu Jifu) 翻译了第 6章的 6.1 节、6.5 节、6.6 节,谢柳森 (Mr. Xie Liusen) 翻译了第 6 章的 6.2 节、6.3 节、6.4节,曾左女士 (Miss Zeng Zuo) 打印了全书。该书的翻译者是 Dr. Wang Mingxing et al.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Academic Sinica, Beijng, China. 在中国国内的发行者是 China Ocean Press, 在国外的发行者是Springer-Verlag 公 司 在 Berlin, Heidelberg, New York, Tokyo 的营业机构。从王彬华先生撰写的序言 Preface 来看,Wen Zongwen 女士 (Ms. Wen Zongwen)似乎是把中文《海雾》一书翻译成英文Sea Fog 的组织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王彬华先生写到:“The author gratefully acknowledges the hard work of all those mentioned above and is indebted to Ms. Wen Zongwen for her dedication in editing and organizing translators for the book。” 从“Preface”落款的时间 1983 年 12 月来看,该书从中文翻译成英文是很快的。中文版《海雾》的封二有该书如下的出版信息:海雾王彬华 著海洋出版社出版( 北京复兴门海贸大楼 ) 北京建外印刷厂印刷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 各地新华书店经售1983 年4月第1版 1983 年4月第1次印刷开本:850×1168 1/32 印张: 11 3/16字数: 250 千字 印数:1-1,600统一书号:13193·0140 定价 :3.70 元王彬华先生在《风烛话沧桑》一文中曾提到“旋经联邦德国 Springer-Verlag 出版公司译成英文在国外发行”,由此看来使用“旋经”一词是非常贴切的。“海雾”的现代篇:薪火有传枝叶繁 周发琇教授是王彬华先生亲自教授过的原山东海洋学院海洋气象专业第一届毕业生,他于 1988 年 2 月至 1989 年 11 月在《海洋预报》上刊载了四篇论文连续介绍海雾研究的新进展。分别是《第一讲 海雾及其分类》(第 5 卷第 1 期)、《第二讲 世界海雾的分布和季节变化》(第 5 卷第 2期)、《第三讲 海雾的水文气象特征》(第5 卷第 4 期)、《第四讲 海雾预报》(第 6 卷第 4 期)。1997 年,胡瑞金和周发琇发展了一个 x-z 二维数值模式,研究了在海雾过程中海温场、气温场、湿度场、风场等海洋气象条件的影响。1999 年 3 月,本文作者之一傅刚从日本东京大学海洋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回国。自 2000 年开始,傅刚就与同为青岛海洋大学气象专业教师的张苏平、高山红开青岛沿海春季的海雾始合作,开展海雾的数值模拟研究工作。2002 年 11 月,傅刚、张涛、周发琇发展了一个考虑了地形效应、植被影响、长波辐射、地表能量收支、液态水的重力沉降等影响雾形成和发展主要因子的三维海雾数值模式,对 1995 年 6 月 1 日发生在黄海的一次实际海雾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了海雾生长、发展和消亡过程中液态水含量和其他物理量的三维时空分布变化特征,这是国内较早开展海雾三维数值模拟研究的工作。之后又承担了多个科研项目,不但开展了海雾的观测研究,还建立了海雾数值预报系统,在多个气象和海洋业务部门开展应用。至2020年,课题组共培养了7名博士研究生和 43 名硕士研究生,他们都成长为各个单位的科研和业务骨干。2011年出版英文专著Understanding of Sea Fog over the China Seas,获得3项发明专利。先后有 15 人次参加第 5 届、第 6 届、第 7 届、第 8 届国际 Fog, Fog Collection and Dew 大会 , 并作大会报告或墙报。2008 年夏季北京奥运会的帆船比赛在青岛举行,该系统为准确预报海雾发挥了重要作用。海雾数值预报系统先后在青岛市气象台、山东省气象台、天津市气象台、河北省气象台和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等 5 个气象业务部门应用。2011 年 4 月 11 日,《中国气象报》对该系统的应用情况进行了专门报道。1、王彬华先生呕心沥血写成的著作《海雾》的封皮,中文版于 1983 年出版 , 英文版于 1985 年出版2、2011 年 12 月,傅刚、张苏平、高山红和李鹏远出版的英文专著 Understanding of Sea Fog over the China Seas 一书封皮3、2011 年 4 月 11 日,《中国气象报》对中国海洋大学研发的海雾预报系统的应用情况进行了专门报道 “海雾”在国外:知惜与发扬澳大利亚篇:《海雾》的第一个国际评论澳大利亚 Peter G. Baines 教授曾于1987 年 5 月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 Dynamics of Atmospheres and Oceans 杂志上发表了对Sea Fog 一书的评论,这是该书出版两年多后获得的第一个评论。Peter G. Baines 教授是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基础结构工程系高级研究员,维多利亚皇家学会的秘书,国际气象和大气科学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eteorology and Atmospheric Sciences, IAMAS) 国 际 动力气象委员会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for Dynamic Meteorology, ICDM) 的前任主席,截止到 2017 年他已经发表了 148 篇学术论文。Peter G. Baines 教授虽然不是国际海雾研究的专家,但他的学术视野非常广阔,研究领域涉及到大气内波、云的卫星观测、旋转和分层流、内潮、表层潮汐与地形耦合、海洋涡旋、海气耦合模式等等。由于在英文版 Sea Fog 一书的前言里,王彬华先生没有介绍其开展海雾研究的历史背景,Peter G. Baines 教授也不了解该书艰难曲折的出版经历,故他对 Sea Fog 一书的认识不够全面,一些评论也是片面的,但整体上来看还是比较客观的、公正的。我们把他的全部评论翻译如下:以前似乎没有关于海雾主题的书,我读本书的目的是了解该主题的一些东西,这一目标仅能部分实现。该书是由中文翻译的,包含了大量可能被称为“非惯用的”短语,并在参考文献中有一些拼写错误。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该书表达的意思是相当清晰的,读起来也相当容易。目前学术文献中关于雾形成的物理学和动力学机制有相当多的不确定性,这可能是由于我们缺乏对夜间大气边界层、湍流特性和相关云微物理的知识。本书没有详细说明这些问题的现状。在题为“海雾的生成及其分类”的第一章 ( 共六章 ) 中,海雾分为平流雾、混合雾、地形雾和辐射雾,并有更细的分类。根据块体输运公式、热力学和涡流混合系数所体现的基本物理过程,讨论了这些雾类型可能形成的方式。雾通常由上述几种雾混合而成,这使得理解一些观测结果更加困难。本书的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为“世界海雾的分布和变化”“海雾及其水文气象特征”和“东亚海域的海雾分析”。这些章节大约占全书的一半,都是关于世界各地和海洋上的海雾的发生、频率、类型和特性的描述,并对东亚地区给予了最大的关注。这种有点百科全书式的地理信息覆盖难以引人入胜地阅读,本书材料将是那些雾的研究专家和那些对特定地区有兴趣的人会感兴趣。本书的第五章是“海雾的物理性质”,第六章是“海雾预报”。总之,这本书是同类书中唯一的,对研究雾的专家而言,本书装载的是非常有价值的信息。书中关于物理性质的讨论有些过时 ( 第一章的最新参考文献是 1975 年 )。当前的研究问题没有解决,书的大部分是描述性观察材料的整理。日本篇:原来先生早已知音遍布 1995 年 10 月至 1999 年 3 月,傅刚被原国家教委公派到日本东京大学海洋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该所的海洋气象研究室自 20 世纪 60 年代就成立,一直在推动海洋气象学的研究。该研究室的小倉義光 (OGURA Yoshimitsu )、浅井冨雄 (ASAI Tomio )、木村龍治 (KIMURA Ryuji)、新野宏 (NIINO Hiroshi) 副教授都是世界著名的海洋气象学家。傅刚的博士学位论文的题目是《关于冬季日本海上中尺度爆发性气旋 Polar Low的研究》,导师是木村龍治教授和新野宏副教授。多年来该研究室的传统是在周四下午四时半开始进行学术交流。1998 年 10 月 6 日 ( 周四 )17:00-19:00,与傅刚同时在海洋气象研究室攻读博士学位的中西幹郎 (NAKANISHI Mikio) 先生( 他当时已经在日本気象協会工作),来到海洋气象研究室介绍他本人的博士学位论文《霧の内部構造の数値的研究とそれを応用した予報モデルの開発》( 雾的内部结构的数值研究和应用预报模式的开发 ) 的主要内容。大家讨论完毕后,有一段自由交流的时间。傅刚当时对海雾研究是门外汉,但知道王彬华先生出版过《海雾》一书, 自由交流时就讲到:青岛海洋大学的王彬华教授著有《海雾》一书。傅刚清楚地记得当时他的导师木村龍治教授听了之后,马上用日语说到:ちょっと待ってください ( 请稍等片刻 ), 然后就从会议室回到自己的办公室,搬来一个小型金属梯子,站到梯子上从他的顶到天棚的个人书架上取下来英文的 Sea Fog 一书,对傅刚说:你说的是这本书吧?傅刚出国前只知道有中文版《海雾》一书,但不知道有英文版 Sea Fog 一书。他接过书翻阅之后回答道:正是此书。木村龍治教授回答道:えらい ( 了不起 ), 并补充道:この本は海霧の研究に関する唯一の本です ( 这本书是关于海雾研究的唯一的书 )。此幕情景不但在傅刚的脑海里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还刺激了他的深刻反思,这也成为他从日本东京大学毕业回国后开始海雾数值模拟研究的重要原因。前南斯拉夫篇:“海雾”是月老手中的红线 克罗地亚的 Split 大学的 Darko Korain教授是国际著名的海雾研究专家,他曾经在美国内华达州的沙漠研究所工作过,具有美国和克罗地亚双重国籍。2017 年,Darko Korain 联合另一位国际著名的雾的专家Clive E. Dorman 教授作为主编,由多国科学家参与共同完成了Marine Fog: Challenges and Advancements in Observations, Modeling, and Forecasting 一书,并在2017 年由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Switzerland 出版。该书是继王彬华先生的 Sea Fog 一书后的又一部关于海雾研究的巨著,张苏平教授应约撰写了该书的第六章“天气过程”。Darko Kora?in教授是一位学识渊博、为人和蔼可亲的学者,非常愿意与人交流。2018 年 6 月下旬,Darko Korain 教授应邀到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气象系给研究生开设海雾的学术讲座。在 Darko 教授在青岛开设海雾讲座期间,由于傅刚的一个不经意举动,促成了一个令人喜出望外的爱情故事。2018 年 6 月 24 日,傅刚的邮箱收到了一封来自贝尔格莱德大学的邮件:“傅刚教授,我是来自贝尔格莱德大学 ( 塞尔维亚 )Katarina Veljovic。在雾—露国际会议所有的人邮箱地址列表里,我只有您的邮箱地址。我在寻找我们大约一个月前收到的关于邀请参加关于雾作为一种水源项目的电子邮件,但我找不到了,好像是被我不经意删除了。也许您还保留着那封邮件,当然如果您还有它的话,我请求您转发我好吗?您发送的青岛海雾的视频太迷人了 ! ”傅刚收到邮件后立刻作了回复:“亲爱的 Katarina Veljovic 博士 : 非常感谢您对青岛平流雾的关注。我在附件中把青岛海雾的视频文件重新发送给您,因为它只能在邮箱里被保存 30 天,所以请尽快下载。克罗地亚斯普利特 (Split) 大学 Darko Korain教授正在访问我们,您认识他吗 ? 致以最亲切的问候。”当时傅刚把这封邮件也抄送给了 Darko Korain 教授。很快傅刚又收到了Katarina Veljovic教授的邮件:“亲爱的傅刚教授 : 非常感谢 ! 真的是这个世界太小了 ! 是的,我认识Darko,我们正在做一些双边项目,但不是关于雾的,而是关于区域气候模式的……,上周他写信给我说他将访问中国。我很高兴知道您们在一起合作,Darko 是个了不起的人。”2019 年 9 月上中旬,由 Darko Korain教授介绍,我们三人到克罗地亚的萨格勒布大学和塞尔维亚的贝尔格莱德大学进行海雾研究的学术交流。当我们在萨格勒布大学访问时,Darko 教授专门从他的家乡斯普利特到萨格勒布来看望和陪同。在克罗地亚访问结束后,我们要乘火车前往贝尔格莱德。Darko 教授陪同购买车票时很随意地说,他下一周在贝尔格莱德还有一个会议,很可能要去贝尔格莱德,到时候我们还可以再见面。由于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以前都属于前南斯拉夫,目前虽然分家,但这两个毗邻国家的学者有学术交流也很正常,当时我们也没有在意。我们到达贝尔格莱德火车站后,没有想到的是 Katarina Veljovic 教授与塞尔维亚科学院院士 Fedor Mesinger 教授亲自开车到火车站来接。后来得知 Fedor Mesinger刚到北京访问过,他是 Katarina Veljovic 的导师。当天晚上聚餐时,让我们喜出望外的是 Darko 教授也在场,他还坚持说他是从萨格勒布赶过来参加会议的。在餐中闲谈时,我们才得知 Katarina 和 Darko 教授已经结婚并有孕在身。原来,正是 2018 年 6 月 Darko 在青岛开设海雾讲座时,傅刚的一个邮件把 Darko和 Katarina 连在了一起。两人以前认识,但都没有对方的邮箱地址。Darko 从中国回国后,就开始了与 Katarina 的交往,之后结婚。我们对两人送上了深深的祝福。2020 年 12 月 19 日,傅刚收到了 Darko的 邮件。信中说:“亚历山大 (Darko 和Katarina 的孩子 ) 是个非常好的孩子,我们很喜欢和他一起玩耍和拥抱。他已经很喜欢儿童读物——有时甚至超过了一般的玩具,我附上一张周三拍的我们三人的照片。Katarina 和我经常记的,实际上是您促成了她和我之间的交流,后来我们发展成了夫妻关系,我们希望永远保持与您联系。”这一段因“海雾”引发的爱情故事,令我们每个人都倍感人生的有趣,也给我们的学术交流活动增添了浓浓的友情色彩。Peter G. Baines 教授撰写的对 Sea Fog 一书的评论文章1、2018 年 6 月 27 日,Darko Kora?in教授到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气象学系给研究生开设关于海雾的学术讲座。傅刚教授 ( 第二排左二 )、Darko Kora?in( 第二排左三 )、张苏平教授 ( 第二排左四 ) 与研究生们的合影2、2019 年 9 月 12 日,在共同去往贝尔格莱德大学气象系的路上,从左至右分别为塞尔维亚 Belgrade 大学的Katarina Veljovic 教授、克罗地亚 Split 大学的 Darko Korain 教授,中国海洋大学傅刚教授、张苏平教授、高山红教授3、2019 年 9 月 12 日,傅刚 ( 站立者 )在贝尔格莱德大学气象系作关于中国海雾的学术报告 故事之外的话王彬华先生不但具有非常敏锐的科学视野和超前的意识,为建立和推动海洋气象学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他的书法和文笔都非常优美,他题写的“海洋馆”三个大字至今悬挂在青岛市市南区鱼山路 5 号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海洋馆的大门前。他也曾发表过《雾重庆》《飞碟与探空气球》《七夕》《天气与飞行》《云空漫游》《海上奇观》等多篇科普佳作。1985 年 10 月,重新出版的《青岛观象台资料集 第一册 综合部分》(1898-1947) 第 67 页的下半页有一首散文诗《雾》。虽然该诗没有署名,但基于第一册主要介绍 1898 年至 1947 年的青岛观象台的历史资料的史实,王彬华先生在 1946 年至 1949 年主政青岛观象台,该诗《雾》的作者极有可能是王彬华先生。我们把《雾》摘录于此,用以结束本文介绍的王彬华先生与海雾的故事。雾不知雾爱在青岛,还是青岛多雾?雾,平静得象一个忧郁的少女,把乳白的轻纱洒向大地。清晨,我踯躅在雾中,不,这简直是一片白茫茫的大海啊!这里,没有愤怒的怒花, 只有平静, 平静的快要死去。我徘徊在地球母亲的怀里,寻找洋槐树枝上的纫芽,发现了春的芳踪。雾是迷人的,俗话说,如坠五里雾中,意思就是说它隐匿了万物的真面目,使你只能看到它们一点模糊不清的轮廓。航海船只,方向不辨,航路不明,来往船只,因此而触礁失事,每有所闻。雾是罪恶的代表,但到底是个弱者, 当太阳出山的时候,光明洒遍了大地, 它被蒸发得无影无踪, 万物又各现原形。雾在太阳面前受审, 在光明的刑场上死去。策划:王淑芳 傅 刚 金 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