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风十里,不如当老师的你

    编者按:为生动展现我校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精神风貌,倡导在全校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根据《“中国海洋大学最美教师”评选办法》,学校组织开展了“2020 年度中国海洋大学最美教师”评选工作。通过各单位推荐、评选工作小组审查、网络评选、现场评选等环节,经学校党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评选出于广利、马慧、王竹泉、王芳、毛相朝、高会旺、黄菲、董振娟、薛清元等 9 名教师为“2020 年度中国海洋大学最美教师”。正值庆祝我国第 36 个教师节之际,本期校报特以专题版面刊登通讯稿,以期展示 9 位教师“最美”的风采。于广利:滴水入海向蓝梦于广利  医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人品比学问更重要。”1988 年 4 月,24 岁的于广利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如今他身兼数职荣誉满怀,却始终不忘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曾在 2008 年汶川大地震时捐献千余元党费。他也时常教导学生:人品比学问更重要!在学生眼里,于广利一直都是一个温煦、谦和的长辈,即使学生在实验室犯了错,于广利也都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于广利倡导包容协作、互惠共赢,通过言传身教协助青年教师和学生发展,他带领的糖工程实验室代代传承交流并进的思想文化,无私奉献的精神像春雨一样潜移默化着团队里的每一个人,糖分析化学、糖合成化学、糖化学生物学和糖工程药物学等多个方向在这里得到完美的融合与发展,不断培育糖药物研究新的学科增长点,丰富学科内涵。于广利如恩师慈父般为学生点亮明灯、指引发展,对每一位学生送去关怀和问候,鼓励同学们在学习上互帮互助,生活中风雨同舟。他注重引导学生脚踏实地做事、常怀感恩之心,荣获第一届中国海洋大学“立德树人优秀导师”称号。曾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与中央军委授予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纪念章”。“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应善于去引导他们。”于广利从教 31 年,潜心科研与教学并行,因材施教,桃李满天下。他始终坚守教学一线,主讲本科生及研究生多门课程,邀请国内外专家授课,打造国际化示范课程,多次荣获中国海洋大学及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他注重深入挖掘学生科研潜力,指导的研究生几乎每年都有国家奖学金及各类科技竞赛活动获奖者。目前于广利已累计培养研究生百余名,其中 5 名毕业生晋升为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他也获得第五届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老师”称号。1999 级硕士研究生迟连利回忆道:“尤其当实验遇到挫败的时候,于老师总是用温和的态度跟我探讨,引导我找出原因和解决办法。”正是在于广利的辛勤指引下,迟连利学成回国、走上了科研道路,并成为山东大学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像这样循循善诱的事例比比皆是,而见证学生们的成长与进步,就是他最幸福的时刻。“海洋糖科学事业如同我的第二个生命,我会倾尽毕生心血去追求。”蓝色药库同梦想,向海要药济苍生。于广利是国务院第七届药学学科评议组专家、国家海洋试点实验室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功能实验室副主任、山东省糖科学与糖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药学会海洋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作为建设蓝色药库的核心骨干成员,多方与企业联系合作,倾力推进海药成果转化。他先后承担了国家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课题、科技部国际合作等各类课题 30 余项,参与构建了国内外第一个海洋特征糖库,荣获了 2009 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第 2 位),实现了海洋与医药领域该奖项零的突破。他曾作为国家四位核心成员之一协助国家药监局成功解决了 2008 年国际“肝素钠污染事件”和 2009 年中国“防黏连剂”污染事件,2016 年接受美国 C&EN 新闻采访,澄清了我国肝素钠污染事件,为保障我国肝素类药品质量安全、维护国际声誉作出了重要贡献。于广利已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36 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5 项,协助药企获得肝素类药物生产批文 6 个、临床批件 8 个,产生重要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主持的 3 个海洋糖药物(HS203,BG136,FVF)正处于紧锣密鼓的临床前研究阶段。滴水入海向蓝梦,浓浓真情糖药人。于广利就是这样一位充满情怀和学识的老师,对海洋医药事业有着无尽的热爱,为莘莘学子的成长成才呕心沥血,在打造“蓝色药库”的征途上鞠躬尽瘁。 (田潇)王芳:责任与荣光催我砥砺前行  王芳 水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生进步是我最幸福的事儿,学生成功是我最引以为傲的荣誉证书。”每每看到学生出息,王芳总会这么说。1989 年王芳毕业后选择留校,成为青岛海洋大学水产学院一名教师。在王芳眼里,教师的本分就是教书育人。打踏上讲台那天起,她心里就装着一个朴素想法:把书教好,把学生培养好。王芳一直讲授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养殖水环境化学和研究生专业课程池塘养殖水质管理和养殖水域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鱼山校区偌大的阶梯教室里,养殖水环境化学课堂上挤满了来自本学院和本校其他学院的学生,甚至青岛农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的学生也慕名前来“蹭课”。“我爱教书。最开心的时候要数课堂上讲明白一个问题,看到同学们脸上露出会意的微笑了。”王芳说,每年最高兴的时候要数教师节和毕业季了。教师节,手机短消息和微信提示音响个不停,往届学生和现在学生发来的问候和祝福语句纷至沓来,这让她的幸福感满满的;毕业季,学生逐梦前行、各奔前程,她打心眼里高兴,丰收的喜悦驱散了离别的伤感。课堂上,王芳是严师,生活中,她又是慈母,无微不至地关心着学生。在她眼中,学生都是自己的孩子。谁曾想到,学生生病康复后对她说的一句“在我最痛苦和最美好的时刻,感谢您一直都在”,竟然会让一向坚强的她潸然泪下。有一名学生曾把王芳与她的学生组成的大家庭,形象地称为“芳草地”。在王芳悉心培育下,“芳草地”的小草们都茁壮成长,吐露芬芳。王芳看重并享受教书育人。她坚持科研教学并举,用科研反哺教学,促进教学。她曾先后在李德尚教授和董双林教授等带领下,从事水产养殖生态学领域的相关研究。实验室里,王芳和同事们一起,参与基于增产目的的大水面(湖泊、水库)养殖模式、基于经济和环境双赢的池塘综合养殖模式与原理等的研究。水产养殖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需要经常在养殖场和滩涂开展科学研究,为了无限接近科学真相,王芳把实验室搬到了养殖场。多年潮湿阴冷环境下高强度的工作,让王芳的手指关节变了形,每逢寒潮来临或者阴天下雨,双手就会倍感疼痛和不适,对此她毫不在意,还笑称这比天气预报还灵验。付出总有回报。30 年来,作为水产养殖生态学研究团队骨干,王芳先后主持了国家重大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课题、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学技术一二等奖、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等奖励,授权国家专利 15项……她现在正带领课题组创造性地开展三疣梭子蟹行为生态学研究,为防残技术的研发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018 年,她又远征雪域高原,率队前往西藏其香错开展双湖卤虫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调查研究,将实验室搬到了海拔近五千米的地方。科研要反哺教学,为教学服务。王芳深谙其理,她将取得的累累硕果转化成教学资源和内容,源源不断地引进课堂,她的课也因此焕发出时尚的魅力,“圈粉无数”。“跟着王芳老师很幸福”,学生们的话虽然平实,却发自内心,折射出他们对老师无限的喜爱与信赖。弹指一挥间,王芳从教至今已有 30 余年。她用大爱与责任在讲台上书写了青春最美的模样。她也先后荣获中国海洋大学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大学生科技活动优秀指导教师,海之子“我最喜爱的老师”等若干与教书育人有关的荣誉。究竟是什么让她如此甘于讲台上的恬淡与奉献,又是什么让她数十年来恪守教书育人职责且矢志不渝?“是一名教师的责任与荣光,数十年来让我始终牢记教书育人的本分,催我砥砺前行。”王芳如是说。(金松)黄菲:心归大海,梦在云端黄菲 海洋与大气学院海洋气象学系主任、教授1996 年,初出校园的黄菲怀揣着教书育人的梦想走进了坐落于青岛海滨的海洋大学。当时的教育战线正值前面退休高峰、后面青黄不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黄菲经过短期培训,很快进入教师岗位,承担了大气科学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天气学原理,并积极推行教学改革,根据课程特点在学院内最早使用全程多媒体教学,编写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程,并搜集历年考研题库,为考研学生提供详实的网络资源。之后又先后开设多门本科生及研究生专业课,并始终坚持开展教研改革,积极研发教学课件、探索改革考试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每一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都伴随着新课程的增设,黄菲都自告奋勇承担起新设课程的教学,比如气象资料分析课程,该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编程和大数据处理能力,她一切从零开始,编讲义、做课件,并联合信息中心自主开发了智能化考试系统,使该课程完全实现上机考试,不仅杜绝了学生考试作弊,更考察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黄菲逐步探索出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主讲的天气学原理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荣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1 项,中国海洋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多项。作为学校气象学的学科带头人,黄菲始终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宗旨,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推荐其最适合的研究方向和科研道路,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想品德,打造了一支严谨、团结、求实、创新的科研团队。十多年来共指导博士研究生 12 名、硕士研究生 34 名,学生现已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70 余篇,其中 SCI论文 30 余篇,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立德树人是党对教育根本问题的时代回答。身为党员,黄菲始终关心关爱学生的成长成才,特别是对“特殊”学生尤为关注。全聋的残疾学生小王是黄菲最为特殊的一位研究生,他只能靠助听器才能有模糊听力,甚至需要通过读唇语来理解老师的讲课内容,黄菲在每次组会报告和讨论时,都要求其他学生看着小王发言,并鼓励他用不太标准的发音大胆表达其科学思想;助听器戴久了会造成头痛等不舒服,黄菲就让他回宿舍休息后再单独找时间给他补课。在团队互助、友爱、和谐的科研氛围下,小王很快成长为组里的科研能手,还荣获校长奖学金等多项奖励。逐渐地,接手“特殊”学生已经成为黄菲的习惯。她曾指导过一名因特殊原因四年没能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就在这名学生面临即将结业的关头,黄菲了解到情况后立即申请把该生转入自己名下,指导其完成学位论文顺利毕业,并根据学生特长将其推荐至研究所深造,该生后应聘至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为科研骨干。近些年黄菲已接手3 位存在心理危机可能的学生,她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闪光点,发现并放大学生的优点,为学生量身订制适合他们的研究方向并加以引导,最终学生们都顺利毕业,走上了心仪的工作岗位。黄菲一直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去,她先后获得山东省青年科技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国海洋大学巾帼建功标兵、优秀共产党员、中国海洋大学“立德树人优秀导师”等荣誉称号。展望未来,她会恪守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古训,在教书育人路上,求索不止。(窦鹏)马慧:言传身教,赤心育人马慧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从成为教师的第一天起,马慧就以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铸造高尚师德师风,培养富有时代责任感的新青年。马慧被评为 2019 年度校级优秀教师。马慧担任计算机系教工党支部组织委员,创新工作思路,积极参与组织党员学习、企业共建等。所在教工党支部获评 2018 年度“中国海洋大学先进党支部”,作为学校第九期暑期党性教育培训班成员赴延安学习。潜心教学,讲授课程深受学生喜爱。马慧致力于挖掘学科知识脉络,将实际问题融入理论框架,通过问题驱动的互动式教学培养主动思考和计算思维。她将教学与国家发展相联系,鼓励学生为科技创新贡献力量。近十年来,所讲授本科课程年均课时量 165 课时,年均选课 170 人。学生爱上马慧的课,因为她耐心引导、富有热情、回复及时,将复杂抽象的课程讲得清晰条理。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原本害怕数学问题的学生成为课程学习的佼佼者。2018 年春季马慧因甲状腺手术暂离讲台,短短两个多月又回到了心爱的校园。看着她对教学精益求精的追求,对每个问题的详尽解答,学生们都深受感染。在 2019 年秋季学期本科教学评估中,马慧受到专家的普遍好评,获得理工一组第一名,评估优秀。倾心育人,用爱心陪伴学生成长。在担任 2006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班主任期间,每年拿出费用进行班级建设。有一次,班上有名学生突发疾病,担心费用不想住院。马慧立刻自己拿出 4000元钱垫付了住院押金,让学生得到了及时治疗。有学生在校外与商家发生冲突不能返校,马慧连夜赶赴现场帮助解决矛盾,接回学生,并进行批评教育。就这样,马慧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和细致入微的体贴关怀,影响着一批批学生。班级积极参加东乡行支教和实践活动。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张玉伟同学为患白血病的校友捐款 5000 元。有些毕业多年的学生仍然愿意向马慧敞开心扉,请教工作经验,分享心得感悟。马慧所带的班级获得校级优秀班集体、校级优秀团支部等荣誉称号,她本人被评为校级优秀班主任。匠心育才,着力提升学生专业素养。马慧总是根据学生特点和兴趣因材施教,注重其整体规划与逐步实现。马慧所指导研究生多次获得中国银行奖学金,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自主科研项目等奖励和科研支持。她为家庭困难的学生提供助教助研等机会,为学生能力拓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马慧所指导的 SRDP 项目及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本科学生科研能力快速提高,发表若干篇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其中被 EI 索引2篇。专心钻研,取得骄人科研成果。马慧聚焦智能方法和网络系统,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论文被引用 220 余次,荣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 ( 第 3 位 )、山东省高校科学技术二等奖 ( 第 3位 )、青岛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 第 3 位 )、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 第 2 位 )、山东省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三等奖 ( 第 3 位 ) 等多个奖项,及国际ENI AWARD 邀请提名。根据《ESI 学科学院贡献度分析报告 (2005-2014)》,全校工程技术学科 ESI论文的第一作者中,马慧列第 16 位,学科 ESI 贡献度 1.05%。她还长期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通讯评审专家和多个顶尖期刊的审稿人。在言传身教中,马慧伴着一批批学生不断成长。她说,教育事业任重道远,做学生学习、科研的铺路者和引路人将是她一生的追求和幸福。(辛原)毛相朝:十年磨剑铸师魂毛相朝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中科院青能所来到中国海大,毛相朝由一名科技工作者成为了一名大学教师。那一年,是 2010 年,那一年,他 29 岁,正是朝气蓬勃的年华。师者,以铸魂为天职,要授业,更要传道、解惑。执教之初,毛相朝就自感身上的责任是沉甸甸的。他深知,唯有执着的信念和满腔的热忱,才能担起这份重担。到今年,毛相朝的从教生涯刚好满十年。十年,一路播种,一路收获。前行的路上,有艰辛,有汗水,也有奉献。从教伊始,毛相朝主讲专业核心课程生化工程。每次他都是带着爱心、耐心和责任心走进课堂,不仅把专业知识教给学生,还把主动学习的品质传授给学生。学生王丹说:毛老师上课给我的感受,一是认真,二是亲切。他讲课的时候,还会用一些事例来引导我们增加专业兴趣,印象最深的是他给我们讲一个用生物放大技术拯救国家实体产业的例子,教导我们用专业来报效祖国。崭新的教育理念,决定着一名教师的执教高度,毛相朝深谙此道。他将专业知识的传授、学生能力的发展和学科前沿的引领融合于课堂教学中,又将课堂教学与创新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获得了触摸远方的本领。毛相朝以自己研发的甲壳素绿色加工技术为基础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与学生一起前往一线调研,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记录,为学生创造中试条件,项目摘得全国二等奖。“海思达生物科技”是毛相朝实验室成果转化的创新创业项目,获得了山东省“互联网 +”大赛铜奖、中国海洋大学“净界杯”特等奖。学生任旭鹏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他说:毛老师眼光长远,做事严谨。印象最深的一次,他指导我们讨论修改计划书,一直忙到晚上 11 点还没来得及吃晚饭。毛相朝曾连续担任两届本科生班主任。“创造条件,让每一位学生阔步向前;发现优点,每一位学生彰显风采”,这是他作为班主任始终如一的追求。他以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知识,健全的人格和过硬的能力”为目标,在鼓励学生张扬个性的同时,引领全面发展。课下时间,他喜欢和学生打成一片。学生们也总爱围着他询问专业前景和发展方向,他都会耐心地给予解答。2013 级本科毕业生邱永乾,就是在毛相朝的鼓励下,返乡创业,创建了“江西邱菇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当地带领父老乡亲共同致富的明星。作为研究生导师,毛相朝时刻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研究生严谨治学。现正在美国奥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郭娜说:“毛老师一直都在认真地培养我的科研素养,传授为人处世的优良品格。他以身作则树立的榜样,一直给我人生的启迪。毛老师办公室每天晚上亮到深夜的灯光,是我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进的动力。”正因如此,他的实验室每年都有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育人和科研是大学教师相辅相成的两架马车。针对我国水产品加工产业瓶颈,他和团队成员沥尽心血,开辟了应用绿色生化工程技术开发海洋食品的新领域,并主持建设了山东省海洋食品生物制造工程研究中心。他牢记“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嘱托,作为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他时常深入企业开展联合攻关、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在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中奋力争先。迄今为止,他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 20 余项,参编行业标准 2 项。国家优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青年五四奖章、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奖……一串闪光的荣耀背后凝结的是毛相朝满满的为国育才的师者情怀。三尺讲台,桃李天下;十年磨剑,筑梦未来。站在时间的节点上眺望远方,毛相朝心潮汹涌:潜心教书育人,沉心科研创新,用心服务社会,将是他一生的追求。(纪玉洪)董振娟:用心教学,用爱育人董振娟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 育教研部主任、教授她是一名“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努力在教育教学中开拓思路,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用专业和爱心诠释了思政课教师的责任和使命,“不图一时乱拍手 , 但求他日暗点头”是她始终如一的追求……她就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主任董振娟教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讲台上一讲就是二十年,为一批批海大学子们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董振娟自 2000 年入职海大以来,一直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她坦言:“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师生中存在授课内容和形式僵硬、刻板,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紧密等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她和教研室同事们一直致力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推进教学改革,积极完善课程建设,努力改变思政课在学生心中的刻板印象。经过努力,2008 年,她主讲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获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立项,教学改革初见成效。2017 年起,她开始摸索专题教学试点,2018 年,她重新编写和优化了课程教学大纲,带领教研团队积极开展“专题教学”和“混合式教学”改革,进行“雨课堂” “课堂派”等自媒体教学手段的探索与创新。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已深受广大学生们的欢迎和喜爱,她的课程也凭借极高的授课热情和课程感染力而广受好评,获得 2018 年度“东升课程教学卓越奖”等多项奖项。“不仅要做良师,而且要尽力成为学生的益友”,是董振娟从事教育教学的一大追求。她在进行课程教学专题设计时,高度关注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的困惑,把握人生方向。针对大一新生入校适应难问题,她在开学第一课中设计“新生适应”专题,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并确立学习目标;针对学习焦虑、沟通不良等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她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专题,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针对人生方向迷失、价值观冲突等问题,她设计了“人生的青春之问”专题,分组讨论和交流关乎人生发展的三观问题……在繁重的思政课教学任务之外,她还依托自身学科特长开设通识课社会心理学,结合社会心理规律和学生的成长特点为学生指路引航,并且多年应邀兼职承担学校的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为上百名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她愿意扑身到学生群体中去为学生释疑解惑,乐此不疲地为学生们解答关于课程内容、思想困惑和成长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问题。只要有需求,学生们在任何时间点,以任何形式都可以与她取得联系。虽因此更加忙碌,但她也感受到了额外的快乐,“特别是在路上看到学生们的笑脸,或在节日收到他们的问候时,感到由衷满足。”她感慨道。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是思政课教师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前提和要求。董振娟在教学、研究和日常工作、学习中时刻以“四有”好老师的标准要求自己,执着于教书育人。作为一名资深教师,虽然早已能够凭借经验自如应对教学中的各种情况,但她始终对三尺讲台和为人师者的身份心存敬畏,精心备课,专注授课,以严谨、严肃、严格的态度对待学术、指导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不敢有丝毫懈怠。“身为人师,随时随地都要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学生,给学生以最积极、最具正能量的引导”,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教书育人”的深刻含义。(王俊琦)王竹泉:热爱这份神圣的职业王竹泉 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兼会计硕士教育中心主任“这份荣誉属于我们团队,没有大家的支持,我也不可能走到今天。”9 月 4 日,王竹泉获评“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成为继去年获得全国模范教师之后,获得的又一殊荣。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会计名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首批全国会计领军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人才……从教 30 余年来,王竹泉赢得荣誉和奖励无数,但他始终以学者的坚守、师者的温度践行着攻主业、育人才和服务社会的初心使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应该做学生的表率。”王竹泉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我为第一门课《经济活动分析》准备的手写讲稿达到了七、八百页,最厚的活页夹都放不下。”他依然记得 33年前初为人师的那份认真。勤勉、奉献、自律、担当……这是同事和学生赋予王竹泉的专属标签。“王老师是一个高度自律而且非常有责任感的人,他几乎全年都不休息,经常是凌晨两三点或者清晨五六点钟给学生回复邮件。” 博士生江玮滢说。“什么时候来,都看到他的车停在那儿。下班后,他的车还在那儿。他取得这样一个成绩,是他比别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谈起老同事,孙建强教授敬佩不已。王竹泉平均每年讲授课程 300 学时以上,指导数十名本科生、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主讲的《营运资金管理》课程获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他主持完成的教学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1 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3 项、二等奖 2 项,5 项教学案例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教学中心案例库和中国工商管理国际案例库,实现了协同创新与协同培养的双协同。“中秋节他会把学生请到家里做客,把自己的家变成大家的家。”“他的脸上总是洋溢着亲切的笑容,令人如沐春风。”“儒雅谦和,是学生心目中的‘男神’。”他的人格魅力令人折服。“我还是很热爱,从来也不觉得累。”谈起教师这份神圣的职业,王竹泉脸上挂满了笑容。1984 年,19 岁的王竹泉大学毕业,起初被分配至一家矿山企业从事电气管理。因兴趣,一个偶然的机遇,他步入了会计学领域,从此如鱼得水。上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许多企业开设跨地区经营。王竹泉凭借敏锐的洞察力,把供应链管理、渠道关系管理等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联系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金管理理论”。“创新不是零敲碎打的修修补补,而是令人耳目一新的突破。”是王竹泉在学术道路上的座右铭。21 世纪初,他又提出了“利益相关者会计”这一崭新的研究方向。围绕这一方向,他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 项,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 10 余项,发表论文 100 余篇。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症结何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一直是困扰实业界和学术界的大难题。“传统财务分析体系使资本效率被低估 30% 以上,而财务风险则被高估 40% 以上,让本来处于转型升级艰难时期的实体经济‘雪上加霜’。”2019 年,王竹泉携团队从资本效率和财务风险视角破解难题。成果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采纳,成为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讲好课程、研究学术是我的本分,但服务社会也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王竹泉始终致力于用创新成果回馈社会。2009 年王竹泉倡议设立的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中心落户中国海大。十余年来,无论是中石油资本配置策略研究,还是山东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升研究及山东省重点国有企业财务风险评估……王竹泉带领研究中心团队始终谨记“科研要为社会服务”的初心,砥砺前行。依托研究中心,王竹泉携团队还打造了“中国资金管理智库高峰论坛”这一品牌交流活动。在学术创新成果涌现,服务社会成效显现的同时,研究中心的影响力持续攀升。2016 年,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首批来源智库。2018年,入选高校百强智库(A级)。(冯文波)高会旺:坚守一线,勇于创新高会旺 教授、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名誉院长、崇本学院院长尽心尽力,谋取学科发展。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首任院长和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学科的带头人,高会旺尽心尽力谋学科发展,走出了一条学科水平提升带动专业建设的发展之路。通过组建教研队伍、搭建发展平台、狠抓重大项目、促进学术交流,奠定了环境学科在国内的优势地位。在他带领下,最近十几年内教育部组织的四次学科评估中,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均位列全国前列,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在国内均享有极佳声誉。心系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二十多年来,高会旺坚守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专业核心课。其中,《环境海洋学》被列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他坚持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每周都会组织课题组内会议,了解学生的困惑并推进学生的科研进程。对于学生提交的周进展报告,他会逐字逐句地修改,一改就是一整天。从正文到参考文献,从逻辑到标点,他用一笔笔批注教导了学生:“专心致志,精益求精”才能发现真的科学。他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启发式教育,注重将最新研究进展带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专业信心。在他的课堂上,时常出现开放性问题、哲理性问题,甚至“脑洞题”。比如他利用“翘起水盆和翘起地球,水体流动变化有何不同?”这一问题带动了同学们的奇思妙想。高深学问讲得如此通俗易懂,令人耳目一新,深受学生喜爱。立足前沿,守护碧海蓝天。他注重海洋环境和大气环境的交叉研究,不断深化对环境问题的理解,积极参与国家、省市的相关决策咨询,为污染防控和环境改善献计献策。他将自己大气科学的学术背景融入到海洋科学的研究中来,研究方向聚焦于大气物质沉降及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二十多年来,他组建的“环境海洋学教学团队”被评为山东省省级教学团队,“海洋与大气环境动力学科研团队”承担国家级重大、重点等科研项目 20 余项,其中主持的 973 项目以“优秀”结题,发表学术论文 200 余篇,参编专著、译著 6 部,获省部级科研奖励 5 项。淡泊名利,贴心扶助师生。许多教师都把他当成朋友,把自己碰到的教学和科研中的疑惑提出来讨论。青年教师有申请科研项目的迫切需求,但很难找到切入点或是申请书表述不清,他经常提出有针对性的具体修改意见,帮忙字斟句酌。在他倡导下,环科院建院之初就专设青年教师发展基金以支持年轻人参加教研活动。他还注重教学团队的建设,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2010 年,他从结余经费中捐出 20 余万元将学院使用了十余年的本科教学计算机系统进行了更新,明显改善了教学效果。他还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人才队伍建设和教学支撑条件改善,鼓励学生对课程学习、选材开题、研究方向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用家国情怀和远大理想鼓励学生立足专业。他被拥戴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再踏征程,培养拔尖人才。多年的“摸爬滚打”练就了他勇于担当、勤勉务实的工作作风。他曾出访英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家和地区 60 余次,经常主持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专题讨论,这些交流活动极大地拓展了他教学和科研的国际视角。他积极推动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与英国东英吉利大学的“2+2”本科双学位项目,已经成为学校与国外大学合作的样板之一。2019 年,他受命担任崇本学院院长,他希望能为学校拔尖人才的培养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在新的征程上,他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王秀海 孟思雨)薛清元:与青春岁月同行是幸福的薛清元 管理学院团委书记薛清元投入一线辅导员工作的九年来,无数次走访宿舍与学生促膝长谈、无数次与学生通宵备赛,怀孕期间仍彻夜陪护生病学生,产假未结束便提前到岗……她忙碌并快乐着。工作中发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存在脱节现象,她就经常思考:多元思潮下,思政工作如何像盐融化在食物中一样,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价值引领?学生受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进课堂,才能有实效。薛清元担任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专业社会实践导论、大学生 KAB 创业基础等课程,以实践项目实际运营状况为考核标准,在娓娓道来和实践路演中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为了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她工作之余研读创新创业教育相关书籍,将经验转化为科研成果,主持团中央创新创业教育课题并顺利结题,主持省级课题 1 项、市级党建课题 1 项、校级课题 5 项,撰写工作论文 7 篇,独立作者撰写的论文获得“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优秀论文”,获评“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入围奖。在每个学期与受学业警示学生的谈话中,薛清元深深感触: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才是关键。于是她申请学校教学改革立项,主动研究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四个系核心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有机组合,形成四大专业赛事,将社会实际问题作为比赛的案例,吸引政府、企业参与,实现产教融合,以赛促学。其中商业实训大赛将滞销小枣的营销问题作为比赛案例帮助乐陵枣农销售产品 17 万斤,增收51 万元。参赛学生感慨道:专业赛事让课本知识鲜活起来,赛后回归课堂,融会贯通的感觉真好。结合商科的专业优势,她建立“POKE”实验室,参与组织“互联网 +”创业大赛,带领学校团队斩获省赛 7 金、国赛 2 银,指导 6 支创业团队获“创青春”全国铜奖,20支团队获市级以上奖项,占全校获奖数量的近 50%。她连年获评“山东省创业大赛优秀指导教师”,2018 年获评第四届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在“互联网 +”大赛全国决赛现场,当听到冠军倪俊说到他的梦想是由中国人来定义世界无人车的基因时,薛清元湿润了眼眶,爱国、励志、求真、力行这才是新时代青年的模样,审视自己的辅导员生涯:是否忙于琐粹而忽略对青年学子的价值引领?建平台、铸品牌,提高格局开展思政工作尤为重要。红旗智援博士团,从 2016 年 8 人组成的三下乡团队,历经 4 年发展为现在 31 所高校的 46 支博士科研团队汇聚科研力量,携手共助精准脱贫的高校公益扶贫平台,薛清元作为其党支部书记,始终陪伴、引导、共成长。多少夜晚,薛清元和她的博士团成员们商讨团队发展、模式运营到凌晨。“别人出差都是去大城市,你怎么总是穿梭在山沟沟里?”薛清元说:思政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扎根祖国大地,做有价值的学术研究。疫情期间,她带领博士团成员号召全国 20 余所高校 1341 名学生,依托专业优势,通过微商营销、直播带货为云南绿春等国家级贫困县销售110 万余元滞销农产品,事迹得到人民日报社等百余家媒体报道。当看到博士团毕业成员被多家单位抢用,有的投身基层,有的继续奉献教育事业……她坦言,这就是思政教育的魅力,是她感到最幸福的事。“青年学生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与青春同行的岁月是写满幸福的。辅导员是一份高尚可敬的职业,更是一项大有可为的事业。”薛清元表示,她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汇聚开拓创新、崇德向善的青春正能量,引领青年学生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王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