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教学督导工作的认识与思考

    2020 年是中国海洋大学教学督导工作建制 20 周年。20 年来,教学督导工作作为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各级领导的深入指导和部门、院系的大力支持下,一届届督导专家殚精竭虑,发挥余热,为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作出了卓越贡献。当此时,积极地进行回顾和总结,梳理和探询,实为必要。它将有助于我们凝聚共识,进一步明确此项工作未来的工作重心和发展方向,提升此项工作的引领性、科学性和实效性。一、对几个关系的认识 1、“点”与“面”的关系 2000 年学校开始实施“教学督察制”,2005 年改称“教学督导制”,意在从教、管、学各方面进一步提供高水平的监督和指导,稳定和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与此相伴的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起始于 1986年的学校课程教学评估工作,其已历经 30 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制度不断完善,流程不断优化,在促进课程建设与改革、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学校上下、尤其是广大教师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于志刚校长曾明确课程教学评估与教学督导工作的各自侧重:“如果课程教学评估工作是从点上保证教学质量,那么教学督导工作则是从面上着力进行教学质量的监督和保障”。20 年来,两项工作坚持双轨发展,持续发力,切实起到了为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驾护航的作用,真正可以称之为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的校之重器。今后,对于教学督导工作,尤其要注重进一步扩大工作的覆盖面,与课程教学评估工作在坚持有所区分、各有侧重、共轭并行、适度融合的原则的基础上,不重叠,多加成,以让更多的工作受到触动,更多的教师得到帮助,更大范围地触动、推动本科教育教学各个方面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的提升。2、“督”与“导”的关系 作为第一到第四届教学督导团召集人的汪人俊老师是由“察”改“导”的倡议者,这既是着眼于教学督导工作的目标定位的深入思考,也是基于五年督导工作实践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也蕴涵着对教学督导工作应秉持的理念和工作的方式方法的深刻反思。李凤歧老师曾就此撰文说,“盖因这一个‘导’字,充分体现了‘督’的初衷和宗旨,也指明了‘导’是‘督’的途径、范式和目的,虽仅为一字之差,却凸显了我校教学工作理念的升华与管理指导思想的提高。”在多年来的工作中,多位督导专家也多次对自身定位谈到,要“时常自警自省,不可以‘督’、以‘长’自居,而要明了自己的位置,放平心态、姿态,真情做好‘导’的工作”。周发琇老师也曾谈过他对教学督导工作的理解。他说,教学督导工作是一种维护教学秩序、保障教学质量底线的措施,是当前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里的一个重要环节,已经和正在发挥积极作用。教学督导工作从督查开始,“查”字当先,目的在于检查、制止一些违背正常教学秩序的行为,比如迟到、早退、课堂上敷衍等。此中能够体会到的是教学督导工作中应有的刚性的管理成份。周老师十几年前发现的问题在当前课堂上也还有存在,“水师”“水课”也并非个别现象,因此当前的教学督导工作还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督”的力度,寓“督”于“导”,“刚”“柔”并济,才能更进一步发挥教学督导工作的作用和效果;“督”的力度不足,则“导”的效果就必将大打折扣。我们期望督导专家们对于发现的学校教育教学、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及各项服务支持中切实存在的问题能够大胆地“督”,积极地“督”,持续地“督”,“咬定青山不放松”,直到得到改正、改进、改善。“督”与“导”要两翼齐飞,学校各级领导、相关部门应为督导专家们站好台,撑好腰,对于出现的拒绝督导或者拒不改正的,应予以批评、惩诫,并运用行政手段、措施坚决地督进,从而使督导专家们有底气,肯直言,而不是对督导专家提出的问题不做反应,“说了也白说”;或者不积极悦纳,“脸色不好看”,而导致督导专家“能不说的就不说”。3、督导专家与被督导教师的关系 学校教学督导工作倡导的是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主张督导专家与被督导教师间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持续建设相互尊重、民主平等的督导工作氛围。张永玲老师曾多次笑言,我们(督导专家)不是“克格勃”,我们不是一帮故意找茬的老头儿、老太太,我们只是希望帮助教学上有不足的青年教师尽快改正自己,快速成长起来。郑家声老师也曾讲到,督导老师始终没有监督老师上课的意思,被听课老师如能积极配合相信我们会相处得非常愉快,也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他还曾贴切地将督导专家比喻成小蜜蜂,可以在听课过程中将学习、采集到的不同的优秀老师授课的经验和方法传送给需要的老师。可以说,督导专家们是高风亮节,胸襟广阔,同时又是用心良苦的。接受督导的过程是一个教师在专家们的帮助下不断发现教学问题和不断优化教学工作的过程。教师们要明白,在督导的过程中,专家们虽是“挑刺”,但更是“成全”。教师应把握难得的机会,积极热情、诚恳谦逊,主动接受专家们对自己教学工作的督导。在督导过程中,督导专家是师长,也是同事、朋友,老师们宜打消顾虑,不必太过拘谨、谦卑,应积极主动以各种方式如面谈、电话、微信、邮件等与专家充分地交流探讨。对于督导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也应辩证看待,并坚持举一反三,积极进行审视、剖析和修正。而拒绝督导、消极应对和拒不改进的态度则是断不可取的。4、教学督导工作与职能部门、院系工作的关系 教学督导工作是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修订完善和督导专家们的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切实起到了督教、督管、督学和导教、导管、导学的作用。但作为教育教学管理职能部门,我们要注意或要明确的是,不能以此替代我们正常的教育教学管理的监督措施和手段,而应将教学督导工作看作是独立于校、院行政系统之外的对于教育教学状态进行宏观指导和监控、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进行监督和指导的力量。由于着眼点、立足点的不同,督导专家们所见、所感难免有偏颇和局限,职能部门不能仅满足于应对或解决督导专家们发现或提出的问题,而应以其为切入点,积极主动作为,从全局性、系统性、持续性、发展性的高度进行问题的整改,这样才能真正地发挥教学督导工作的作用,也才能更广泛地调动校、院各层面的力量更好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周发琇老师说,教学质量保证的根基在基层教学组织,在实施具体教学管理的院或系。这也应是我们基层院系应该具有的共识。院系应善于借助督导专家们的智慧和力量,积极夯实基层教学组织,发动更多的力量参与教育教学工作,进一步完善学院层面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同时,可以参照学校教学督导工作模式,组建学院层面的专家队伍,为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帮助和指导。二、对几个问题的思考 1、进一步提升教学督导工作的站位 近年来,全国各高等院校均普遍实施了教学督导制度,而我校教学督导工作在历经 20 年实践探索的基础上,需要进行系统挖掘和梳理,形成宝贵的经验。同时,也要正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在新的起点上以新的视角探索新时代教学督导工作的趋势和方向。当前我校的教学督导工作多是个体式作战,团队式作战不够;关注局部的、个体的、点的问题多,关注全局的、整体性的、面上的问题少;教学督导工作的修补式特征突出,而引导性、引领性作用的发挥还有所欠缺。教学督导工作需要进行深入地思考,科学地规划、统筹和设计,发挥团队工作的优势,以更高的站位审视和反思本科教学工作,使其成为引领本科教学深度改革的风向标和推动教学质量和水平提升的有力助推器。今后的教学督导工作将进一步倡导个体与团队式工作相结合,积极促进督导专家的相互学习、意见交流和共识达成,提升视野和格局;加大对教与学工作的研究,分析、思考影响人才培养工作的规律性、普遍性的问题和瓶颈,总结和提炼具有预见性、前瞻性的工作理念、思路和策略、措施;提升督的效度,加大导的力度,从宏观的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全局着手,包括学校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教学质量文化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和社会需求、学生成长成才要素分析等,到微观的关注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实验实习的有效实施、学生学习成果评价,以及教师教学理念重塑和技能提升等方面,切实发挥教学督导作用。2、进一步丰富教学督导工作模式 教学督导工作将继续坚持“督”“导”结合的工作原则,以个体式的督导向个体与团队督导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推进“点上精准指导”“线上持续帮扶”“面上有力督进”,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立体式督导体系。点上精准指导,是指日常进行的对授课教师课程教学的随机督导、指导,与课程教学评估工作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线上持续帮扶,是指督导专家一对一联系指导青年教师、首开课教师、问题课教师,多次性、持续性深度听课指导,重点帮扶;面上有力督进,是指督导专家以个体或团队方式对学校教、管、学各方面工作开展的专项督导工作,如教学档案检查、教学秩序和学风建设调研、教学设施评价检查、通识课程专项督导等。3、进一步推进与课程教学评估、教学支持、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协作 进一步夯实课程评估、教学督导、教学支持工作,实施参评课程全过程的评估指导、全校范围课程教学的点 - 线 - 面立体式督导、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培养的深度结合,三项工作彼此间有别但不相离,形成相互融合协作、互助互补、而不是重叠交叠的工作态势,从而实现最大程度的覆盖、最大效度地推进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升。进一步强化教学督导工作与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和院系日常工作的协作,改变集中性的会议式、阶段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状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平台,畅通工作渠道,使问题的发现、提出和反馈、处理工作更及时,问题发现 - 反馈 - 处理常态化、日常化,提升工作的效率和效果。4、进一步发挥教学督导工作的辐射带动作用 教学督导工作所做的依然是模板性的工作,其实质在于为职能部门工作提供切入点,为院系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模式和参照,在于营造氛围,达成共识,形成重视教学、敬畏讲台、关心学生成长成才的质量文化。诚如前文所提到的周发琇老师所说的,教学质量保证的根基在基层教学组织,在实施具体教学管理的院或系。作为基层院系应切实担负起责任和使命。当前,学校层面的思路和设计已经十分清晰,我们也希望学院层面亦能够仿此形成这样的工作局面。围绕教学督导工作,选优树先,进一步做好优秀教师和教育教学改革先进事例等相关工作的宣传,发挥模范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注重挖掘学院教学工作亮点,倡导和鼓励先进,督促后进,促进学院间的互学互鉴,共同提高。同时,更全面地汇集、推广教学督导工作的事迹、经验和成果,更充分地展示督导专家工作的细节,以供更广大的师生学习、仿效和借鉴,营造浓厚的教书育人氛围,促进和带动更广大教师积极投入教学、改进教学,主动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稳步提升教学质量。教学工作重在稳定,要在持续,根在投入,本在热爱。教学工作不是朝夕之功,借用李凤岐老师文稿中的话做结:教学督导工作根植于学校领导的不懈坚持,感念着全校师生干群的热情支持,得益于教学督导的沟通护持,展现着“学在海大”校风的传承联持,这是我们海大人的信念的秉持,也必将在今后的办学中勠力亘持。(作者为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主任)

  • 初做督导管理工作的收获与感悟

    因工作岗位调整,2018 年的最后一个月,我来到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负责课程教学评估和教学督导的管理工作。尽管我曾在教务处做过 15 年的教务管理工作,但以往与中心的工作交集不多,对中心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程序比较陌生;好在中心与教务处的工作存在共性,我没有初来乍到的陌生和无所适从,反而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转眼间,来中心工作一年多了,回望这一年的工作状态,各项工作内容丰厚、层层递进、脉络清晰,我自己也收获颇多。除了工作上的收获,我还得到了大家对我的关心和尊重,既有中心各位同事的支持和积极配合,更有我所服务的督导专家们的鼎力协助与合作,这让我深受感动。工作过程中,近距离感受到每位专家高素质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感受到每位专家的个人魅力和独特风采,感受到与高手合作的痛快淋漓,以及由此带来的个人成长与收获,真的是一种别样的幸福和充实。一、群策群力 修订课程教学评估指标体系 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2018 年底刚到中心,在交接和熟悉工作的过程中,获悉中心将全面修订我校 2010 版《中国海洋大学课程教学评估实施细则》和 2010 版“理论课”、2007 版“艺术技能”、2004 版“实验课”、2003 版“体育课”四类课程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为全面了解指标体系的使用情况,我打电话咨询请教督导团团长肖鹏老师。当时考虑到肖鹏老师刚刚做完心脏手术,还没完全康复,不方便登门拜访,没想到肖老师考虑到我新来乍到不了解情况,怕电话说不清楚,当天下午就从浮山校区匆匆赶到崂山校区的督导办公室,耐心地给我介绍督导工作和课程指标体系的来龙去脉,还有他的一些修改建议,这让我对督导工作和指标体系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为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料,我分赴学院先后拜访了冯丽娟、修德健和罗福凯几位督导专家。几位专家热情且有涵养,让我有种一见如故的感觉:冯丽娟老师思路敏捷,直言快语,只要有她在,现场的气氛就会活跃热闹;修德健老师娓娓道来、耐心细致的儒雅风范,让人感觉特别踏实;罗福凯老师思路严谨、逻辑清晰地给我介绍督导工作的方向;……督导们的坦诚和信任让我倍感亲切,令我难忘。之后半年内,我组织了 5 场针对不同类别指标体系的工作研讨会,每场邀请 5-8 位督导专家参与。专家们接到我的邀请电话,话不多说,都很痛快地答应参会。研讨会上大家根据教育部的指导思想以及多年的教学督导经验,抓住重点难点,深度研讨交流,畅所欲言,建言献策;研讨会的工作效率之快、工作质量之高,令我惊叹,修订工作开展得特别顺利。这期间,专家们不同的性格特点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朱萍老师作为体育教师豁达直爽、风格豪迈、李欣老师直言不讳嗓门大、王玮老师幽默风趣且总能一语中的;侯永海老师抑扬顿挫、严肃认真;陈铮、朱意秋、孙即霖、郑敬高、王启、黄亚平、马甡、董树刚、张前前几位老师低调沉稳、睿智含蓄,……专家们简练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让我深受教益。二、结伴听课 虚心接受督导专家的帮扶指导 为深入了解课堂教学过程,同时也加深对课程教学评估和教学督导工作的熟悉了解,我相约跟随王萍、秦延红、朱萍等几位督导专家去课堂听课。王萍老师不愧是教学专家,看我听课时一脸的茫然,就插空耐心地给我讲解和点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指出问题所在和原因,这种现场教授的方式,让我顿时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秦延红老师听课过程中特别专注,认真有耐心,并随时记录听课心得;她告诉我如何对抗课堂上听不懂的困难,她说听不懂很正常,学生也是这种状态,都是第一次听新课,要静下心、耐住性子,就会逐渐进入听课状态,到了一节课的后半段基本就会慢慢听懂一些,这时候就可以审视和反思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劣;秦老师曾经在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工作过一段时间,在评估、督导方面的管理服务工作有很深的体会和丰富的经验,她曾用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对我进行工作指导,对我尽快转变工作角色、进入工作状态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我还发现每次去教学楼听课的时候,几乎总能看到朱萍老师活跃在教学楼的听课身影;我了解到,2019 年秋季学期的每周二 12 节,朱老师都会去一位参评体育老师的授课现场,她说如果其他评估专家去看课,就可以给他们讲解一些体育专业方面的内容,这样评估专家看课会更专业、更客观、更有方向感;跟着她听课,我学会了“全课密度”“运动负荷”“生理曲线”等一些体育专业术语和涵义,更加深了对体育类课程的了解和认识。三、学习调研 切实感受督导专家严谨治学的风范 工作之余,中心会组织陪同督导专家外出调研,督导专家严谨好学、极强的组织纪律和集体观念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广泛了解国内各高校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的实施情况,中心安排了 7 位督导专家去南京高校调研,期间专家们听从指挥,不搞特殊化,对吃、住、行的安排从不挑剔,对我这个组织者也很尊重,始终保持着集体行动的团队状态,保障了调研工作的顺利实施。为保障安全和方便出行,我把专家分成三个小组,安排陈铮、张前前老师做我的组员,陈铮老师私下很客气地向我请示,希望把侯永海老师也分到他们组,方便他们作为同龄人间的交流,而且每次小组活动都积极配合我的工作,从不提额外要求;调研期间,专家们专注学习,积极交流,给调研高校的相关部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调研工作收获颇丰。返校后专家们各自提交了有独特见地的调研报告,并在督导工作会议上进行了分享。在组队参加南昌大学承办的第八届全国高校教学督导年会中,黄亚平、秦延红、王萍三位督导全程跟会,认真学习、记录,积极与兄弟高校专家们交流,会后向我们提交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会议内容和资料。秦延红老师还把个人感受和会议资料整理压缩成 50 余页的会议摘记 PPT,在年底的督导总结会上做了非常精彩的报告;这对于开阔督导工作视野、更新督导工作理念、丰富督导工作方式方法、提高督导工作质量水平均起到了很好的启迪作用。四、提高站位 努力为督导专家提供高质量服务 面向教学督导的管理服务不同于一般的行政管理工作,因其独特性,势必要站位更高。督导专家无论是个人素养还是专业水平都属于高层次,只有在教学方面的思考、实践和研究贴近督导专家的水平,管理服务才能真正到位,与督导专家的工作交流也才不会因差距太大而受阻。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既要有宏观的整体工作思路和框架的把控力,也要有微观的了解具体问题和具体情况的敏锐度;既要全面了解国内外教学发展状况,也要了解国内外其他高校的督导管理状况;要及时了解教育部的相关文件精神,把握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的相关政策和导向,掌握教育发展尤其是本科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新动向;不断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不断适应教学改革和工作机制的转变,提高督导管理工作的层次和水平。同时,在工作中也要如督导专家们一样努力全面熟悉了解教学的全过程,把到课堂听课作为工作常态,全面把握和了解教学的整体情况和普遍存在的问题,从而可以更好地与督导专家达成共识。我目前承担着学校通识教育基础课程的授课任务,并且也在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这种一线教学的体验,对于引导教学督导们“从表层的督导,转为深层的督导”“从面上的日常督导,转为重点的专项督导”“从一般规范化的督导,转为研究型和发展式的督导”,进一步发挥督导专家“学术的专家、教师的典范、领导的参谋”有很好的帮助作用;另外,我曾在学院做过 13 年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了解学院的整体状况和教学管理、熟悉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学习状况,这些经历和体验,也对督导工作的政策制定和工作推进,以及加强与学院的合作和交流方面有很大的助益。“楼高手可扪星斗”,能够与高素质高水平的专家合作,有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荣幸;我很珍惜这个工作机会,也期望能够在督导专家们的指导帮助下,与专家们一起共同努力,高质量做好学校的教学督导工作。(作者为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副主任)

  • 见证、参与、认识与思考

    我校教学督导工作走过了20年历程。20年弹指一挥间,其鲜明的特色、积累的经验与凸显的模式清晰可见,已标识、铭刻在海大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的丰碑上。我在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的工作一晃也近20年。20年来与同事们一道工作,见证、参与了教学督导的具体工作,在回顾与纪念我校教学督导工作20周年之际,内心有许多思考与感想。一、见证与反思 从时间上讲,我是2001年9月到高教研究室(现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工作的,至今已有19年,尽管同20年的督导历程相比少了近一年,但我认为仍可以用“见证”这个字眼。现在回顾过去也含有反思的成分在内。我校“教学督导”制实施前实行的是“教学督察员”制。2000年12月,海大的“教学督察员”制度正式实施(见海大高教字(2000)166号关于实施“教学督察员”制度的决定),它突出强调了对教学的“督察”“监督”与管理,正如该文件指出,“为了加强对教学质量的宏观监控,严格教学秩序的管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决定实施这一制度。这与当时国内高校流行的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相适应,也与持续保障我校本科教育教学的高质量、特别是维护“学在海大”的美誉相契合。从2000年至2004年“教学督察员”制实行期间,学校先后聘任了两届“教学督察员”队伍,并聘任汪人俊教授担任“召集人”,第一届11位教授、第二届14位教授皆为成员。学校同时设立教学督察办公室,隶属高教研究室,为全体教学督察员提供联络、协调等具体服务工作。至此,我校教学督察的指导思想、制度体系、组织结构、运行机制都已建立起来,为下一步教学督导制的完善与优化打下坚实的基础。经过四年多的实践运行和经验积累,2005年3月,学校改“教学督察员”制为 “教学督导制”(见海大高教字(2005)7号关于实施“教学督导制”的决定),一字之差,充分反映了学校教学督导工作指导思想、工作重心、工作方式的转变。对此,在文件中亦有具体说明,即“为了健全完善我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切实加强对教学质量的宏观监测与指导”而建立,以进一步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办学,充分把握教学的学术性规律。现在想来,我个人认为,这一改革顺应了当时国家在大学连续多年扩招、规模迅速扩大的背景下对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整体提升的要求,再一个是为了因应教育部已启动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事项与硬性规定,更重要的一点是考虑我校要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来办学,要充分把握教学的学术性规律,因此,督察变为了督导。由此也决定了督导工作重心的调整与工作方式的转变,简言之,就是淡化了刚性“管理”“监督”的成分,强化了督导与教师、学生之间柔性的“交流”“引导”功能。这也带来了工作方式的变化,如督导听课后与课任教师交流的时间、范围大大增加与扩大,有课下即时的反馈与交流,也有课后电话、邮件交流与后来兴起的微信交流等。总体来看,督导与教师之间这种课后“一对一”的交流方式与产生的效果使督导工作更加深入人心、深受欢迎。给我印象至深的是督导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强,如每一位督导都被相对分配到各院系,负责对本院系的教学督导,主因是督导来自该院系,熟悉并能把握本院系学科专业的特点与规律,这样学校面上的教学督导就能覆盖到各院系。当然督导工作区域与院系的划分仅是相对的,工作过程中跨院系面上合作也大量存在,如每一学期都有分组合作的教学专题调研等。这一良好的针对性强的做法一直延续到现在。二、参与与回顾 记得在2004年时我给王洪欣主任提议,鉴于当时“高教研究室”的单位名称不能涵盖本单位承担的各项工作职能,如高教研究、课程评估、教学督导、期刊编辑等,经多次商议,提出了单位需更换的名称——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尔后我写了更名论证报告给当年分管本科教学的于志刚校长,再后经校长办公后审议通过。新的单位名称有了更大的适应性与包容度,并与我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相适应,使各项工作的广度、深度都能得到进一步拓展,工作的逻辑与机理得到进一步的顺延与畅通。因为种种原因,我曾经几个学期主持负责组织、协调过教学督导工作,完整经历了督导工作全过程。现在想来,各位督导睿智、矍铄、矫健的穿行于各教学楼中的步履与身影不时地呈现在我眼前,这是我校教学楼里一道别样的风景,让人看到、感受到我校教学场所与活动的厚实与踏实有力;他们在教室外与青年教师倾心交谈、悉心指导的音容笑貌都将永远定格在教学楼的长廊间,飘扬在其他教学时空中;他们在教学督导会议上发出的真知灼见不时地鞭策和催进海大的教学改革。督导们在各学科专业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几十年,刚刚荣休又转身利用其丰富的教学经历与经验,投入到教学保障的事业中,令人钦佩!我记得王薇教授每学期能听课70多节,此外还兼任我校实验教学调研组组长,期末写出长达2万多字的调研报告提交给学校。此类范例,不胜枚举。与此相比,学校当时的督导工作补贴是十分微薄的,与他们的付出不成比例,这也恰恰反衬出督导的无私奉献和精神的伟大。2006年底,为了迎接2007年教育部对我校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此时需要对我校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给以全面的总结、梳理与概析。故我参与了《质量之本 孜孜以求——中国海洋大学教学评估与督导回顾与展望》一书的主编工作。该书一经出版,便向国内发行,也摆放在来校参加水平评估的专家们案前。我校课程评估与教学督导工作成为我校本科教学的一个亮点,吸引了两组评估专家交替来考察与交流,评估组组长、时任哈尔滨工程大学校长刘志刚在评估结束后,又派其校人事处、教务处、高教所干部来校学习与研讨我校教学评估与督导工作的经验与模式。2007年,在时任副校长于志刚教授的力促与主导下,我校在国内率先成立了“教学支持中心”,这样,加上原来运行20多年的课程评估与7年的教学督导,我校评估—督导—支持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已初步建立,这奠定了体系化改革与整合的基础。2008年,我参与总结了我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化、集成化的运作模式与成效,参与申报的《创建“评估 - 督导 - 支持”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保障新模式的探索》的成果,获2009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山东省一等奖。这充分证明了我校课程评估、教学督导、教学支持等三项工作得到了国家承认,并给以很高的成绩和荣誉认定,同时我也见证了我校督导—评估—教学支持三位一体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新高度。三、思考与前瞻 冷静地思考我校教学督导工作,仍有几点建议供参考。第一,继续保持其“共轭”性 尽管我校课程评估、教学督导与教学支持的系统集成已显现出良好的效果,但仍要通过科学细致的改革,进一步发挥出教学督导独有的作用和在系统中独到的共轭效应。目前督导专家在完成其规定的工作之外,较好参与了课程评估工作,但参与教学支持方面的工作较少,如果从系统整合的角度看,应根据督导专家的实际情况,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尽可能协调组织督导参与多层面、多类型的教学支持活动。一个总的原则是课程评估、教学督导与教学支持三个平行面上的专家形成一个环形的流动面,至少应有多个交叉面。第二,保持其独立性 我校教学督导团自成立之初,没有隶属于任何一个部处管理部门,仅在高教研究与评估中心这一业务部门设一办公室进行工作的联系与协调,由直属主管校长领导,这一管理与运行机制带有鲜明的组织“扁平化”特征,也凸显了其独立性。这符合现代大学治理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彰显了我校督导制度的优越性与先进性。相对独立地开展工作保障了督导各项工作职能的履行,加强了多主体间的互动与交流,如督导专家主体与任课教师主体、教学管理主体、学生主体、后勤保障主体等的互动,从而较好地发挥出督教、督学、督管与导教、导学、导管的作用,特别是后者的作用更为明显。因此,未来的教学督导工作仍需秉承这一传统和优势,使督导组织“扁平化”的独立性特征愈加鲜明。第三,弘扬其学术性 回顾20年的督导发展历程,可以认为,我校始终把它定位为从事教学活动的学术组织,浓缩了学术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学等大学精神的精髓,大学的优良传统与精神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延续与传承。从工作目标与重心看,“督”为基础,“导”为中心,促进教师教学学术能力提升;从工作内容看,课程、专业等都是客体,是督导与教师共同探究的客体,其中既有教“理”、学“理”的探讨,又有教“术”应用之道的交流与引导;从工作方式看,外显出来的都是学术探讨之样式。20年来,这种几无外界干扰的教学督导活动,保持了学术活动的独立性、学术性与批判性,从而赢得了良好的学术声誉。学术性是我校教学督导组织的安身立命之本,只有力排外界干扰,精心培育它,小心呵护它,才能促其生生不息和成长壮大,才能在今后的督导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第四,保持其发展性 我校的教育教学事业永远与历史相连,并通向未来;教学督导工作也需站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教学督导过去20年的历程就是一个不断改革、优化和发展的过程,显示出较为充分的变革与发展性。没有发展与变革的思想和动力,就没有由“教学督察制”到“教学督导制”质的改变;没有督导工作目标即“始终是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高与发展,进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确认,就没有教学督导专家在课前课后、课上课下任一教学时空里与教师的倾心长谈、指点迷津与点拨引导,20年来教学督导辛勤的工作换来多少位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实在是难以计量。因此,继往开来的教学督导事业仍需秉持这一工作目标,不断施以模式、内容、形式、方法的创新,永葆其发展性活力。(作者为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