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对“学在海大”的理解

    海大学子在“东方红3”上刘邦华/摄1998 年我慕名考入青岛海洋大学。初入海大,便耳闻青岛民间流传甚广的“学在海大,爱在青师,吃在化工”。“爱在青师”,和全国大多师范院校一样,源自青岛师范学院女孩多,自然少不了花前月下的浪漫和志趣相投的倾慕,我同宿舍的一个兄弟与青师的女孩结成秦晋之好便是佐证。“吃在化工”,也曾有亲身的体验:2001 年暑假参加的考研辅导班在青岛化工学院举办,每天早出晚归的辛苦,全靠美味家常的三餐犒劳,确实名不虚传。在海大学习工作已是第 23 个年头,我一直在体悟:“学在海大”又是源何而来呢?2020 年 11 月,参加教学督导工作建制 20 周年座谈交流会,聆听于志刚校长对教学督导工作的高度评价、督导先生们饱含深情的回顾和讲述,工作生涯第一站那段激情燃烧岁月、曾经服务过的 50 多位督导先生、一件件或大或小的往事如昨日重现,心绪难平、感慨万千,对“学在海大”经久相传、声誉远播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学在海大”,源于海大文化基因的延续和海大精神的传承。中国海洋大学创立于 1924 年,校纲开宗明义:“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长期以来,学校始终坚持“崇尚学术,谋海济国”的价值追求,坚定不移地走“特色立校、科学发展、树人立新、谋海济国”的发展道路。期间,“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是海大宝贵的精神财富,体现了海大弥坚历久的文化基因、文化传统、文化精神的理性抽象,在润物无声中陶冶着师生的心灵。成立于 1932 年的革命红剧团体“海鸥剧社”至今依然活跃在校园文化一线,新建王蒙文学馆、林少华书房等地标性文化场馆,传承的是海大的人文辉煌;献身海洋科考事业的王成海和叶立勋烈士、献身国防事业的郝文平烈士,传承的是海大人的家国情怀和对大海的挚爱;“科学·人文·未来”论坛、“海大人文讲坛”“博雅讲坛”“海大文化小客厅”等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传承的是海大人对文化的理性思考和独立探索;评选“海大十景”、全国十佳校歌《海大颂》、十优毕业歌《爱如海大》,是海大人共同的文化记忆和对海大最美好的祝福。2014 年海大喜迎 90 华诞,著名物理海洋学家、中国海浪学科的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圣常先生赋诗“鱼浮崂山学脉延,师严生勤奋致远。九十年阔搏击勇,更爱海深洋无边”,充满海大文化基因,是海大精神的传神之作。“学在海大”,源于“治学严谨、执教严明、要求严格”的“三严”教风。物理系的秦启仁,数学系的冉祥熙、刘智白、汪人俊,因要求严格、挂科率高,被学生戏称为“四大名捕”;各个院系也不乏“名捕教师”,海大教风之严,由此可管窥一斑。著名海洋物理化学家、国家首届教学名师张正斌先生曾说:“教不严,师之惰。身为人师,在自身行为表率的同时,绝不能降低对学生的要求。高标准、严要求,为的是他们将来都成才。这种严厉才是真正的爱。”这种大爱,也体现在已届期颐之年的文先生身上。文先生于 2000年捐赠基金设立海大学生的最高荣誉——文苑奖学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学生,每学年奖励 3 人,可谓万里挑一。基金来自先生所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的奖金;后又 3 次捐赠 60万元人民币补充基金,先生“淡泊名利、治学严谨,崇德守朴、奖掖后学”的精神令人敬仰。现任海洋与大气学院院长管长龙师从文先生,称先生是“业师、经师、人师”的统一。管院长自 2012 年开始,连续 9 年手书毕业寄语,以“学会独处”“学会自律”“以理性思考明辨信息”等为主题寄语海大学子,何尝不是一种传承?海大有文圣常、管华诗、冯士筰等 16 位功勋卓著的院士,张正斌、李德尚、侯国本等德高望重的先生和一大批“捕快教师”,使“三严”教风得以传承和发扬。“学在海大”,源于“求是、求博、求精、求新”的“四求”学风。海大学子一脉相承,骨子里浸透着追求真理的执着热烈与倾心钻研的勤奋刻苦,图书馆、自习室经常一座难求,学子们比学赶帮超,全国优秀班级、集体保研宿舍不在少数。我的本科阶段在海大浮山校区学习,与某高校一路之隔。经常有该校同学和朋友到海大来自习,见面说起,他们自述学习氛围天壤之别,羡慕之情溢于言表,海大自然也成为其考研的首选。宣传部陈鷟部长原创《海大颂》中所述“东方有学府、晨曦洒梧桐”,便是被誉为“全国十大最美校园”——鱼山校区图书馆前的小径和百年梧桐,这里是海大学子的晨读圣地,无论春夏秋冬,伴着晨曦,梧桐树下总会传来朗朗读书声;浮山校区蔷薇走廊下的英语角、崂山校区樱花大道旁,景致环境俱佳的学习之所在海大比比皆是。既要“登高望远”,又要“探幽入微”,是对“四求”学风的高度凝炼。在“四求”学风的熏陶下,在浓郁的学习氛围中,海大培养了管华诗等 14 位两院院士、王曙光等 3 位国家海洋局局长、“感动中国 2012 年度人物”守卫祖国南海岛礁的李文波为杰出代表的近 20 万名优秀学子。“学在海大”,源于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运行体系。海大在 21 世纪之初,确立了“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构建了以“有限条件的自主选课制”和“学业与毕业专业识别确认制”为核心的本科教学运行体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渗透,分类培养与系统教学相统一。学业是可以“定制”的,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自由选择课程学习和专业,每一级约有 9% 的学生转专业成功,这在其他高校是无法想象的。学制是弹性的,本科最快 3 年即可毕业。2009 年我还在校长办公室工作,2005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谢继伟在办公室做助管。得知他 4 年拿了两个学位,我们都夸赞小伙子优秀,他却答曰:老师,这不算什么,还有同学拿了 3 个学位呢。仅以2017 届获得双专业的学生为例,音乐表演专业的杜文珑、韩明鑫、姜雅妮分别辅修地质学、法学、行政管理;生物技术专业的肖镜舒辅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专业的德拉吉姆辅修行政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杨鹏辅修工商管理……有鱼山崂山两个校区间的跨越,有文学跨理学、工学跨管理学等文理的交融,还不乏藏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学生辅修多个学位成功的例子。无一不印证本科教学运行体系理念之先进、运行之成功,也应了海大精神中的“自由开放、兼容并包”。国家推免制度改革后,获得推免资格的海大学子优先选择清北复交等名校。我向这一体系的主要设计者和直接推动者李巍然副校长遗憾地说起优秀生源的流失,李校长说:“都是为国家培育人才,有更好的平台利于学生成长成才,我们应该高兴。”正是有如此胸襟格局和家国情怀的教育家,如此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体系设计也便不足为奇。“学在海大”,源于“评估—督导—支持”三位一体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评估始于 1986 年,教师晋升高级职称,必须参加教学评估且评估结果良好以上,这是从“点”上保障教学质量。教学评估已成为了海大教学的品牌,获得了相当高的评价和认可,评估优秀者如同金字招牌,在职称晋升、教学奖评选中独具优势。学校 2000 年设立教学督导制,开展全方位的“教―学―管”服务和支持,履行起“督教”“督学”“督管”与“导教”“导学”“导管”的职责;九届教学督导团、近 80 位督导先生,成为活跃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银发力量”,从“面”上着力进行教学质量的监控和保障。2007 年正式成立教学支持中心,这是我国大陆高校第一个教学支持中心,为教师发展提供专业培训和学习服务 , 有效推动教师教学水平提升。这一体系设计独具海大特色,贯穿在学校教学工作中,既具有前瞻性和发展性,又具有独立性和学术性,摒弃功利、润物无声,系统保障了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使海大的“三严”教风和“四求”学风得以永续,是学在海大的“守护神”“定海神针”,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学在海大”,源于日益完善的管理服务体系。创办于2005 年,已举办十四届的“真情·责任·发展”学生座谈会,“书记有约”“校长下午茶”等聚焦学校事业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发展为主题的交流平台,学校领导与学生面对面零距离交流,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现场提出解决方案,年度督查督办,学生对于管理的槽点越来越少,对于服务的溢美之词越来越多:“一次办好”、智慧校园、网上办事大厅、研究生一站式服务大厅、学生自助打印、财务处投递式报账、图书馆网上自主选座,让大家真切感受到服务日新月异的变化;树下空间、智慧教室、雨课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为翻转课堂、研讨式、嵌入式教学成为现实;在世界最先进的海洋科考实习船——“东方红 3”船上举行“海洋科考认知实践”公开课,使学生们在海洋强国建设的国之重器上学习海洋知识,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风味餐厅、通宵餐厅、自助餐、美食节,花样翻新、价格实惠,还有诸如牛肉火烧等“海大老味道”,海大学子再也不必羡慕“吃在化工”;更多的海大学子缘生海大、情牵母校,“爱如海大”2019 中国海洋大学校友集体婚礼好评如潮。“爱在青师”“吃在化工”都已成为过往,唯有“学在海大”声誉日隆,海大也成为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学校”。身处这所校园越久,对“学在海大”的体悟就越多越深刻。2020 年 11 月,与青岛地质矿产局商洽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事宜,遇到一位海大 98 级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的校友。因着同届,更多了一份亲切。说起在海大的学习时光,他满怀深情、充满眷恋,把自己曾经发在朋友圈的一条微信截图给我:“无意中看到这本刚上海大时化学课老师自己编的教学资料,大学听得最认真的课、为数不多保存的大学时的书,那时候的化学老师现在已是海大校长,记得印象最深的话就是‘我是刚做了通宵的实验过来给你们讲课,我在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也希望你们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现在想来是的,成功没有捷径可走。”微信附有两张图片,分别是教学资料“无机元素化学图表”的封面和前言。校友所说的课程名称是“普通化学”,影响他至深的老师是现任校长于志刚。这条 2017 年 12 月 26 日的微信令人感动。这位校友毕业快 20 年了,海大的“三严”教风依然深深影响着他,他身上也依然保留着深深的“四求”学风烙印。于志刚校长师从张正斌先生,在纪念张先生诞辰八十周年座谈会上,于校长缅怀了先生“家国情怀、高尚情操、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的高尚品格。这些品格在张先生教授的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高从堦、“国家 973 项目”首席科学家赵美训等为优秀代表的学生身上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并通过他们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海大学子,如这位发微信的校友,如 58 同城创始人姚劲波。正是这些我们身边的海大先生和海大学子,如此生动鲜活的事例所展现、所传承的以“海纳百川、取则行远”的校训、“崇尚学术、谋海济国”的价值取向为内核的海大精神,独具海大特色、弥足珍贵,支撑着近 20 万海大学子,在神舟飞天、嫦娥奔月的发射场,在南海岛礁、港珠澳大桥的建设现场,在南北极科考的雪原、“蛟龙号”探海的海疆,在海水养殖、海洋预报的工作一线,在世界各地、各行各业,宏图大展、矢志奉献;支撑着这所为国家海洋事业作出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即将迎来百年华诞的名校“为和谐海洋、育天下英才”,昂首阔步迈向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这不正是对“学在海大”最好的诠释吗?(作者为研究生院研究生培养办公室主任)

  • 关于团日活动质效提升的几点探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共青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推动共青团工作之重心在团的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