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与大气学院

期次:第2255期       查看:27

本文介绍了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的百年历史和办学成就,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等方面。学院在海洋科学领域具有国际领先地位,为我国海洋强国建设和海洋与气象科教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开栏的话:2024 年 10 月 25 日,中国海洋大学将迎来百年华诞。为更好地回顾和展示学部、各学院(中心)办学历程、办学传统和办学成就,特开设《院史漫话》专栏,用以展示学部、各学院(中心)风采,以此弘扬传统,溯往抚今,振奋精神,激励后学。

历史与辉煌

1930 年,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提出,“青岛濒临东海,……气象学、天文学、海洋学借助青岛观象台逐渐设立”。

1931 年,他再次强调,“理学院中如海洋学、气象学,亦皆为其他大学所未办,考虑到地理上或参考上便利,皆可渐次创立”。

1932 年,国立青岛大学校改为国立山东大学。1935 年,国立山东大学与青岛观象台合作,在物理学系设立天文气象组,这是我国海洋气象学科之肇始。

1947 年,国立山东大学海洋研究所成立,这是同时期我国三个海洋科学教育机构之一。

1951 年,山东大学成立海洋物理研究所。1952 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厦门大学海洋学系理化组部分师生北上青岛,与山东大学海洋物理研究所合并,组建海洋学系,赫崇本任系主任。

1959 年,山东大学大部迁济,留青部分成立我国第一所海洋高等院校山东海洋学院,海洋水文气象学系是最早设立的五个系之一;1980 年更名为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学系;1993 年改为海洋环境学院;2015 年更名为海洋与大气学院。

时至今日,海洋与大气学院下设海洋学系和海洋气象学系,承担海洋科学与大气科学的本科、硕士及博士等各层次的人才培养工作,拥有 1 个国家重点学科、2 个一级学科授权博士点、4 个博士点、4 个硕士点、2 个博士后流动站、2 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 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7 门国家级一流课程。

海洋科学在全国历次学科评估中皆为第一或 A+。2023 年,海洋科学世界排名第三(软科)。

2020 年,海洋科学(拔尖)基地 2.0 获批建设。2023 年,获批山东省大气科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牵头成立海洋气象教育共同体。2024 年,海洋科学强基计划开始招生。

党建引领发展

海洋与大气学院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围绕学校和学院发展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传承创新、协同发展,深入推进四个“深度融合”,打造海味育人品牌,构建海洋特色大思政工作体系,推动学院各项事业不断实现新突破、新跨越。

学院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落实党政共同负责制、党政联席会议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和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建设发展。

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认真落实“一线规则”,密切联系师生党支部、班级,推动党建任务落到教学科研一线,持续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指导党支部以“三会一课”为基本制度,落实“七个有力”,结合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育教学、师德师风、青年教师能力提升等主题开展学习研讨。

海洋气象学系教工党支部入选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建设单位,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工党支部入选学校第一批“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海洋学系党支部入选学校第二批“样板党支部”建设名单。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学院在以赫崇本教授和文圣常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精神浸润下,秉承“浩海求索 立言济世”的院训,涌现出一大批教学和科研业绩优异的教师。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 2 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1 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 人、山东省泰山学者 17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10 人、学校筑峰人才 9 人、山东省海外优青 3 人。

学院在我国物理海洋学与海洋气象学教材、课程建设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我国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学方面已出版的高水平教材和专著绝大多数为学院教师所编著。其中已出版教材 50 余部,《海洋的前世今生》等近十门课程获批国家一流课程和山东省一流课程。

学院高度重视教学研究,发起组织多次全国教学研讨会,获得 4 项国家级和多项省级教学成果奖。

历经近百年的口授身传笔耕,学院已培养本科生五千余人,硕士、博士、博士后一千余人。这其中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优青等海洋和气象人才;有国际大气科学领域最高奖——罗斯贝奖获得者和国际海洋 - 大气相互作用和物理海洋领域最高奖——斯维尔德鲁普金奖获得者等在国内外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杰出人才;也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获得者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数位海洋、气象领域的领导干部和高校校长等。

他们为我国的海洋强国建设和海洋与气象科教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提升海洋认知,助力海洋强国

学院以观测、机理、预测三位一体为主,面向国家需求和社会发展,切实推动“十四五”规划贯彻落实和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不断提升高水平科学研究能力。

近年来,学院在海洋环流动力学、海洋波动与混合、海洋 - 大气相互作用与气候等方面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行列,引领着我国物理海洋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研究内容多次入选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和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学院策划和组织的联合国海委会“黑潮及延伸体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效应”和“北太平洋环流实验”大科学计划,是我国科学家首次主持海洋领域国际重大科学计划,实现了由跟跑向领跑的根本性转变。多项海洋仪器和装备达到实用水平,为国防建设和维护国家权益作出重要贡献。南海环境安全保障部分成果实现业务化运行,获军队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022 年 4 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考察,听取了“南海立体观测网”构建及运行情况的汇报。

学院与全球知名海洋机构合作参与CSK-2 联合国“海洋十年”国际大科学计划,持续推进国际合作计划,进一步提升我国在西太平洋研究的国际引领作用。

2024 年,恰逢中国极地考察 40 周年,也是学院参与极地科考 40 周年,学院师生累计已有 154 人次参加极地考察。

学院依托学科特色优势,将科学研究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发展结合起来,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同青岛港、董家口港开展合作,实施“智慧港口”预报预警系统,实现青岛港、董家口港靠离泊环境的精准预报;完成青岛近海海洋能源产业、海洋渔业智慧海洋气象预报平台建设;实现海上风电站的开发规划、资源评估和微观选址;进行中国碳中和目标下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潜力评估;实现精细化海洋动力环境及灾害预报等。

这为我国海洋科学的发展、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及海洋权益维护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供了坚实支撑。

今后,海洋与大气学院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三亚海洋研究院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战略部署,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奋力书写“海洋强国,海大有为”的崭新篇章,以优异成绩向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和中国海洋大学建校100 周年献礼。

1960 年春,海洋水文气象学系海洋调查教研室教师研究教改

2002 年 9 月,全国海洋科学教育教学工作研讨会在学校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