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的优化永远在路上

期次:第2104期    作者:■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付晓婷   查看:143


我讲授的生物分离工程是研究生物工程工业生产中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的一门课程。相对而言,生物分离工程涉及的先修课程相关内容较广,要求学生要掌握的内容较多。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思考,精心设计和凝练,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努力追求教学的最优化。

一提到“生物分离工程”,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头疼,原理、计算、技术、设备、工程设计,而我却很喜欢这门课程。我的硕博士期间的研究主要就是此方向,加之工作后从事科研的过程中有更多机会与企业交流,越来越觉得这门课程在实际应用中的受欢迎程度很高。授课初始,我就会以数据实例告诉大家,企业中有什么工作岗位需要这方面的人才,从事某一个相关的职业能够带来多少收入,企业对既懂理论又懂工程的人才是多么的求贤若渴,让同学们也对这门课产生热爱,认识到自身未来的社会价值。

我努力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各种可行的方法,以做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结合专业的毕业要求,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课程讲解多穿插工业化生产设备、设计相关的内容,举例说明各种技术的实际工程化应用,各种设备的优缺点及如何组合应用,培养学生的工程思想;讲述每种技术的发展史、重要科学家及重要事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激发其科研热情。如色谱的发现源于简单的植物色素的分离,而基于此技术获得的诺贝尔奖达 14 项之多,以此启发同学们对科学现象的洞察和捕捉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扩展阅读、专题小论文之类的作业,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扩展,要求同学们按照题目和要求自行搜索文献和整理相关资料完成作业,以培养同学们的学习能力;在课程讲解过程中,设计问题和分组讨论,锻炼同学们的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我告诉同学们,没有标准答案,鼓励创新和脱离课本的思考。

为了让课程的内容丰富、逻辑清晰,同时做到趣味性强、理解容易,我对课程教学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课程引入有趣。每章内容的引入我都花了很大的功夫。怎样引起同学们对本章内容的学习兴趣,怎样找到生活中大家都能观察体会到的现象,如“炒鸡蛋如何放盐”引入“蛋白质沉淀”,“怎样做鱼会有白色的鱼汤”引入“萃取”,一道驾照考试题“下雨天开车,路面最滑的是什么时候”引出“吸附分离”等。实践证明,通过用心的思考,课程引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讲授时我比较注重章节的过渡自然。各章内部小节重难点突出,各小节的安排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内容间过渡自然,便于同学们的理解和学习。自然的过渡和逻辑关系,使得课程的立体网状结构得以建立。

我还在教学过程植入小高潮的设计。要做到在有限的课时内,既做到内容丰富、又做到高潮迭起,有趣的案例、生动形象的比喻、先进的技术,时事焦点、动画视频、教科书错误、提问、讨论效果甚佳。当同学们摸着肚子想象肠道长度 6 到 8 米、总表面积达200 平方米时,大家很轻松地理解了多孔性吸附剂的结构;当我以认识和不认识同学如何打招呼的比喻讲解时,同学们在笑声中理解了以速度差异为基础的色谱理论;当我以有趣的图片展示了听着交响乐的水结晶实验时,同学们立刻对结晶这个传统的概念充满了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体会到一份用心,一份收获,同学们的反应是我前进的动力。

此外,我还利用动画、视频等手段辅助教学。本门课程有许多知识是工艺流程的设计、设备的工作原理。我自己学习制作动画,虽然十分耗时,但效果不错。课程中共制作动画 28 个,搜集播放视频 16 个,很大程度上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课堂是师生共同的舞台,教师不能唱独角戏,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在授课中应用启发式教学、分组讨论、课前测等教学方法,提高同学们的课堂教学参与度。同学们学习热情高,绝大多数同学能够积极配合老师,跟随讲课的节奏。特别是在讨论课上,他们积极思考,讨论出的结果比我预设的方案更多更好。

教学过程中,我还尝试将网络平台引入教学中,延伸了课堂。生物分离工程在 2009 年我授课之初就开通了网络教学平台,将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下,为同学和老师提供一个私下交流的空间,便于进行 32 学时外的学习。

(供稿: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