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光中:“另一种国防”与“美丽的中文”

    由于搞翻译和讲翻译的关系,免不了看关于翻译的书。但看书当中笑得肚子疼,这还是头一次。所以得先报告这件事。余光中《翻译乃大道》(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谈他当年在加州大...

  • 《“竹林七贤”文学研究七十年》成文始末

    2019年11月,我与刘怀荣师共同撰写的《“竹林七贤”文学研究七十年》一文,发表于《博览群书》第11期“每月聚焦:古代文学与新中国”栏目。对我来说,这是一件特别值得铭记的事...

  • 同校报学生记者团一起成长

    2005年,作者(中)在浮山校区留影收到校报编辑老师的这次约稿信息,才发现自己毕业竟也将近 14 年了。我,中国海洋大学新闻系 2003 级学生,2007 年毕业后回到福建工作,先在晋江电视台当一名社会新闻记者,2013 年进入泉州广播电视台闽南语节目中心当文化节目编导、生活资讯类节目编导。回想自己大学里一路的印迹,是同校报学生记者团一起成长的。犹记那是大一入学后金秋十月,在校园里看到了校报学生记者团纳新的海报及报名摊位,我心生向往并积极报名,随后经过一个月的校园专题考核,我按时提交了成稿并顺利通过答辩,从此拉开了我校报学生记者生涯的序幕。进入校报学生记者团后,我从学院的消息报道开始写起,刚开始几篇投稿未能发表,我很是惴惴不安,赶紧向考核期指导我的学姐求教,当时那位学姐鼓励我:“做校园新闻,有了想法(线索)你就要去实践,你不去实践,想法就永远是想法。实践了,想法就有可能变成新闻。”这句话点醒了我,我开始运用专业所学,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潜入校园生活中发现线索和选题,在校报编辑老师的指导下逐渐上手,采写了不少让师生们喜闻乐见和关注的新闻。正好我所修专业是新闻学,在校报平台上同期进行了专业实践,自己的采写能力也不断提高。这些都为我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夯实基础,提升技能,是校报点燃了我的职业理想。追忆当年学生记者的报道生涯,有几个大事件不得不提:第一件就是采访了不少文坛名家 , 如余光中、叶嘉莹、舒乙等等。身为海大文学院学子,有幸得益海大“重振人文、再创辉煌”的发展宏图、规划课程的培养,我大一一入校就赶上了王蒙文学创作国际研讨会,四年在校期间更是有不间断的名家课堂,让我们学子经常零距离感受名家、思考文学、获得滋养。由于名家系列课堂经常是文学院承办,作为文学院学生记者的我更是有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采访机会。记得 2006 年端午节,余光中先生受邀为海大学子们作《诗与音乐》报告会。当时我在校报学生记者团历练已两年有余,在校报老师的指导下采写能力不断提高,那次在文学院老师的安排帮助下,我与观海听涛的学生记者一同前往余光中先生下榻处采访老先生。这是我第一次在大学校园里采访祖籍是我家乡的文化名家,采访前我做了充足的案头准备工作 , 报告会上更是做足了全貌速记。余光中老先生很亲切随和,听说我来自福建泉州,还用闽南语和我做了亲切交谈,耐心回答我们提出的采访问题。回来后,我通宵赶写出了一篇名为《儒慕之情,大我乡愁》的余光中先生专访,在校报发表后我心里满是甜如蜜的成就感。我毕业后回到了家乡,参观余光中先生纪念馆、报道两岸学子参加海丝行朗诵余光中先生名诗的悼念活动等,回忆起老先生当年的采访心有戚戚然。第二件大事就是在《21stCentury》上合作发表了中国海洋大学英文专版《我们的风采——海洋 帆船 奥运》。青岛是一座奥运城市,2008 年第 29 届奥运会举办之前的几年,青岛全市持续开展奥运英语进社区活动,作为文学院学生会干部,我也组织了几场奥运英语进社区活动。在此期间我见证了青岛市民的奥运热情,也接触了不少大学生奥运英语志愿者。我笔书我见,在校报编辑老师的指导下,我与团里的另外两名学生记者,分工合作采访身边的奥运人物、记录奥运元素,让读者们感受青岛及中国海洋大学的奥运风采。采写容易翻译难,犹记那一年的暑假我没有回家乡休息,在校采写、翻译,终于在 2005 年秋季见报。在校外媒体的专版发表,令校报的编辑老师和我们学生记者都非常高兴,校报还刊发了消息对这一合作专版事件作了报道。那两年我在校报的积极努力,也让我获得了“2004-2005 年度中国海洋大学十佳学生记者”的称号。我在大二下学期校报学生记者团更新换届时,成为了校报浮山校区学生记者团团长。记忆中的第三件大事,是2004 年年底,韩国群山大学校报社代表团一行 10 人访问海大。当时我有幸在校领导和编辑老师的带领下,参与座谈交流活动。当时两校记者编辑、学生记者就共同关心的大学校报发展走向、办报经验以及网络版建设等方面的话题进行了交流。虽然语言不通,但是大家对校园媒体的感情是相通的,在翻译的帮助下,我们畅谈十分愉快。这些都为我毕业后从事记者工作、对台对外交流工作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我大学里在校报充足了电,才能有毕业后在工作上的厚积薄发。写到这里,我感觉往事如潮水般涌来,似乎又回到了那激情燃烧的大学时代,是校报和我的恩师们,点燃了我的这份职业理想和追求,感恩校报伴我大学一路成长,同时也感恩母校,祝校报越办越好!(作者系我校 2007 届毕业生,在校时曾任浮山校区校报学生记者团团长,现任福建省泉州广播电视台闽南语节目中心编导)

  • 婺源随笔

    2020 年暑假期间,行远书院赴江西婺源开展了为期 21 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期间,下田地,进车间,访古迹,感悟颇多,今作小诗一首以记之。我面朝着山河一步步走向你 犹记路上深夜乘着诗意的绿皮车枕着路过铁轨的声音偶有窗外光影流入目中舍不得入睡伴着慢车独有的节奏开始期待未来二十多个朝暮 犹记初到婺源热浪扑面而来粘腻感袭遍全身没有电梯的出站口不能扫码的公交让我略感不适但热心的指路人善良的垫付人让我又重新充满期望 犹记漫步岭脚满足了我一切对江南的想象黛瓦白墙风剪剪 彩帆碧水网连连青街窄巷 微雨翘檐云烟氤氲 水光潋滟河边捣衣妇 田中锄草夫村民们端着饭碗在门口谈笑风生柴米油盐的琐碎难掩每个人脸上的故事好一个诗情画意 犹记观赏虹关江南第一樟下达九渊 上凌云烟斑驳的纹理诉说着千余年的历史沧桑试问几何年曰唐曰宋古樟自晓溯回多少事论荣论辱浙水长流千年徽墨锤炼于松桐焚亡的颜色沉淀史前的遗泽怎忍其逐渐干涸百年留耕堂书为恒产 百世留之有余心作良田 一生耕之不尽古朴与精致交融的修缮别有一番韵味徽饶古道透过千年的记忆过树穿花 踏遍山河 犹记日色的缓慢足蒸暑土气 背灼炎天光一点点把荒田填满绿色不知土壤中渗入了我们多少汗水车间机器的轰鸣声好似鞋子的诞生曲也似员工们理想的挽歌日复一日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平凡或许也是一种归宿了解粮食和鞋子的前世今生便更加珍惜当下一粥一饭 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 恒念物力维艰 犹记夜色的浪漫皓月清凉 繁星璀璨天台上的我们笑语欢声伴着最美的歌声 数着最多的流星熬清风一壶 饮星月一盅剪欢声一段 织回忆一卷夜空下篮球的轨迹绘画出友谊的模样朱总在昏黄的灯光下缓缓说出那句学必悟 悟必行 行必高远成为每个行远人的箴言 纤尘荏苒 流年缱绻你温柔了我的时间你抚平了我的疲倦我于晴天到来 于阴天离开我于夏季到来 于秋季离开我慕名而来 满载而归 我背对着山河一步步离开你(作者系海洋与大气学院 2019 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