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如海大,向“研”而生

    又是一年开学季。这次开学跟以往有些不同。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原本简单的事变得不那么容易。经历了七八个月的居家在线学习后,大家能够重返校园,回归课堂,是一件值得倍加珍惜的乐...

  • 创新研途,向海而兴

    金秋九月,送走了闷热的桑拿天,迎来了朝气蓬勃的新生。看着一个个崭新的面孔,一个个充满期待的笑容,又想起当时的自己。从2014年至今,我已在美丽的海大度过了六年的求学时光,深...

  • 记我这一年的交流生学习生活

    时光如梭,现在的我回想起大一大二的学习生涯,不禁感叹命运的机缘巧合。机遇总是在不经意时与我们擦肩,无论我们在遇见时是否抓住了它,仿佛都会在后来的日子里怀想一番,作为思念过往的一页篇章。步入大三的我,在为失去的契机感到惋惜和遗憾时,也同样为牢牢把握在手中的机缘感到庆幸和感恩。在两年的大学生活中,拥有前往山东大学交流学习的机会,让我感念至深。在校学生会学术部举行的一次交流讲座中,我首次接触到了有关交流生的信息,萌发了外校交流的念头。之后我开始有意识地搜集学校关于派出交流生的相关信息,在与老师和学长学姐们的沟通中,我逐渐坚定了外出交流的决心。新的旅程难免会遇见新的挑战与风险,但我相信,旅途中的风景会给我足够的慰藉与希望。夏山如碧济南这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的底蕴在我的济南日子里逐渐显露。随着熟悉的公交到站的提醒声响起,我在离山东大学还有一段距离的“花园路山大路”站下车。在狭窄的巷弄里行走,仿佛漫步在时空隧道,在沿途老街用相机记录下一幢幢老建筑,济南城历史的沧桑扑面而来。这座温柔宽厚的城市,保留了许多古老的街道,想来是泉城母亲舍不得丢下自己的孩子们,这一件件记录这座千年古城悠久历史的活化石才得以保存。山东大学中心校区内,处处可见高大繁盛的树木耸入云间。每条道路的两侧都被高龄的树木守护着,见证着人来人往的喧闹忙碌,也守候着月上中天时路灯下萧瑟的三两疏影。慢慢踱在校园的小树林,耳边是清脆动听的读书声,从诗词歌赋到英语散文,从历史灯影到政治时事,导引着行人在不同的时空穿梭。眼前是留着花白胡子的老爷爷正在打太极,只见他曲着膝站在文史楼旁缓缓动作,布满爬山虎和青苔的墙壁连同窗上的锈迹都显得别有一番韵味起来。历史悠久的文史楼,承载了山大多年的沉浮与不易。她矗立在这里,没有言语,却是山大师生们心中扯不断的牵挂与深深念想。在山大,我吃到了许多美食,还遇见了许多可爱的人。室友们都是 2017 级的中文系学姐,她们对我各种照顾——帮我搬运邮寄过来的大件行李,带我走进她们的“大富翁”游戏世界,给我介绍学校的各种基本情况,带我去校外的超市采购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在不断接收善意与温暖中,我渐渐抚平了一颗因初来乍到而彷徨不安的心。秋意渐浓时间沉淀了我初来乍到的新鲜感与惊喜度,化作细细微风拂去喧闹。走在小树林的木栈道上感受着丝丝凉意,秋天的脚步渐行渐远。在夏日的艳阳褪去之前,我结识了山东大学广播台的一些朋友。日子步入深秋之前,我幸运地随同山东大学广播台的老师、同学们来到青岛,与青岛高校学习交流。短短三天的旅程,山东大学广播台与海大之声、青大之声交流沟通,还前往山东大学青岛校区调试广播设备。三校的广播人员分别在成员管理、播音训练、日常放音、音频制作等方面相互沟通,争取共同进步。天气一天天地变冷,在山东大学交流的第一个学期也即将结束。期末的日子仿佛被积压着的论文与背不完的讲义填满。每天在寝室——教学楼——食堂之间奔波着,日子过得平静而充实。《建筑艺术的历史与审美》课老师要求我们提交自己制作的建筑书签。我记得谷建辉老师在课堂上曾说:“同学们上了一学期的建筑课,相信大家或多或少地学到了很多有关建筑的知识。在学期末尾,我希望大家不仅仅把这门课当作获得两个学分的媒介,而是通过这门课尝试拥有一双能够发现建筑之美的眼睛。这次的书签作业是为了让同学们能够留下一个对于建筑、对于这门课的念想。”就这样,我开始尝试制作属于自己的第一张书签,虽然结果不是很完美,但在制作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老师的用意和 DIY 的快乐。济南的冬天到来了。在结束了最后一门考试后,我背着书包踏出了理综楼,停驻在小树林间,心里想着终于有时间来好好欣赏一下济南的雪景了。看着飘落的雪花和来往的行人。我开始期待与爸爸妈妈的团聚,期待来年的春日济南。冬去春归2020 年的春日来得格外迟,人们仿佛还沉浸在冬日的寒风中。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春日热闹不再,喧嚣不复,取而代之的是疫情带来的紧张与担忧。“冬天在这里夺去的,春天会交还给你。”一月份的时候,我们还静坐在窗前看雪,三月就已春暖花开。在这段被病毒苛待的时光中,我们了解和体会到的,都将成为岁月中珍贵的人生体验。与外在的身体状况相对应,内在的情感也需要花费时间调解。线上课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但心中忧郁、焦虑、迷茫等挥之不去的情绪,却时时困扰着我。情绪不安的日子里,书籍成了不可缺少的“镇静剂”。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成为专业课必读书目,黑格尔的《美学》、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也相继被纳入了书单。我开始渐渐尝试平复躁动不安的心绪。不久,我收到了山东大学给交流生的线上学习流量补贴,心下感动的同时又觉得遗憾与惋惜。若能在春暖花开之际与老师同学们在校园里相遇,那是多么温暖的图景呀!在网络信息不断轰炸的时代里,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仿佛为各大媒体平台打开了话闸,各式各样的战“疫”信息层出不穷,为因疫情无法出门的我们带来了迅速了解疫情信息的渠道。社会各界的人士都在为战“疫”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看见有演员拍摄了公益抗疫片,闻见各地各农场捐献的蔬菜清香,听见在外学习的海大学子手写“细理游子绪,荪米似故乡”健康包……世事多可云,唯热爱不可。我开始迫不及待地想去拥抱疫情后的世界,想将对生活的热爱大声喊出来。山海学子,来日再见离别总是来得匆忙。十六周的网课在一声声“再见”中落下了帷幕。回顾这一年的交流生活,半年实地、半年线上的特殊交流方式给我留下了特殊的记忆。在山东大学学习的一年里,我修读了一些原典导读课程,在阅读原著的过程中学会逐渐积累知识。这让我逐步认识到原著书籍的重要性,使我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阅读原典书籍。在论文写作方面,山大的老师们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帮助。程相占老师在课堂上具体地讲解了学术论文的规范,还特意找来了人民出版社学术著作出版规范手册让我们参考学习。偶尔有朋友联系我,戏谑地称呼我们这一群山大交流生为“山海学子”。我在为这个称呼感到新颖的同时还感受到了温暖与归属感。这既是交流学校对交流生的接纳与认可,也是山大学子给出的关切与善意。作为一名在山大一年的交流生涯中“毕业”了的“山海学子”,心中不舍的同时,十分感恩山大这一年来的照顾与教导。至今,我仍然对选择前往山东大学交流感到庆幸,也十分感恩海大提供的平台与机会。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两校之间的合作与友谊促成一批又一批“山海学子”的诞生,难舍难分的山海情缘让我们这些“山海学子”成为受益者。在未来的日子里,希望两所学校能一直蓬勃发展,友谊长存。而“山海学子”们也将怀揣着山海两校对我们的祝福与期盼,走向更高更远的未来。( 作者为汉语言文学专业 2018 级本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