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传承红色基因的有心人”

    “历史从哪开始,精神就从哪产生,百年党史也是一部中国精神的传承史。中 国 精 神 沉 淀 着 弥 足 珍 贵 的 红 色 基因。我们要做传承红色基因的有心人,用实际行动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这是海洋生命学院“百年党史与中国精神调研队”的实践初衷与真实写照。汇编百幅中国精神图文集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开展了‘我心目中的中国精神’调研,搜集中国精神内容资料,整理百幅中国精神图文集并汇编成册。”这是调研队 8 名同学半年来一直在忙碌的工作。生物科学 2018 级一班的罗楠是调研队队长,她来自四川,主要负责查找与百个中国精神相关的视频资料、百个中国精神的起源以及最终资料的汇总。“2008 年汶川大地震后我们形成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作为四川人,我经常思考如何将‘抗洪抢险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疫精神’等精神力量传递给身边的同学。”在查找与汇总资料过程中,罗楠对中国精神也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这是我第一次担任实践队长,也遇到许多崭新问题。但与队友们的每一次交流沟通,都是一次学习和积累的过程。”“因为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科研中我们经常和‘遗传’‘基因’等元素打交道。值此建党百年之际,我们和辅导员一起商量如何结合专业所学把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传承好,永葆中国共产党人的生命密码。”生物学 2019 级硕士研究生郭莉文也道出了自己加盟调研队的初衷。学百年党史汲取奋进力量 弘扬和传承中国精神,是历史和时代赋予青年一代的责任。“‘五四精神’‘抗战精神’‘红旗渠精神’‘女排精神’‘青藏铁路精神’‘奥运精神’‘塞罕坝精神’等中国精神作为兴国之魂,永驻在英雄的生命和鲜血里,几代中国人的拼搏和坚守里,平民英雄的英勇无畏里和平凡人的真善美里……每一份坚守,每一份奉献,每一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背后,都有着中国精神的身影。”这是生物技术 2018 级一班刘琛写在调研报告中的语句。小刘负责“我心目中的中国精神”前期调研工作。“前期调研发现不少同学对中国精神的了解不够全面也不够深入。我们没有气馁,相反这更激发了我们的实践动力。”在学院辅导员指导下,调研队成员各司其职,通过“云实践”,追溯百年党史中的中国精神,在百年党史中感悟初心使命,在总结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来自黑龙江的鞠艾利主要负责文案的整理构思,问卷的编撰、下发、收集、分析等,“虽然都是一些小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还是有很多的感悟。”他搜集到了“抗联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东北老航校精神”等具有特定时代烙印的中国精神。“中国精神远远不止诞生于白山黑水之间,‘黄继光精神’‘雷锋精神’‘刘胡兰精神’‘杨善洲精神’‘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王杰精神’‘黄大年精神’等这些具体人物体现的精神,其实可以理解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如奉献、诚实、守信、爱国、敬业……”通过这次调研活动,鞠艾利对中国精神的内涵也有了具体切实的把握。“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和队友将以此次调研成果为基础,推动中国精神进党支部、团支部,带动更多同学在感悟中国精神中学百年党史,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前进的力量。”他表示。做中国精神传承弘扬发展者 生物科学 2018 级一班方煜婷和生物科学 2019 级二班汪兰负责挖掘每一种中国精神背后的党史人物、党史故事,来拓展中国精神的内涵与延展。“我们将‘八一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站起来的革命精神,‘小岗精神’‘深圳精神’‘闽东精神’‘特区精神’‘企业家精神’等富起来的创新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载人深潜精神’‘探月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强起来的奋斗精神,集结成百幅中国精神图文集。”她们希望通过线下宣讲的方式让更多的同学真正关注到中国精神,并更加深入地学习中国精神,最后成为中国精神的传承者、弘扬者和发展者。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精神的传承、弘扬与发展,在专业指导教师的建议下,调研队按照百年党史的历史脉络,从革命时期、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进入新时代四个阶段对中国精神进行了分阶段梳理,形成了不同阶段的中国精神图文集。罗楠介绍,这次资料搜集中他们还了解到很多之前相对陌生的中国精神,例如“南泥湾精神”“三线精神”“西迁精神”“胡杨精神”“吕梁精神”“南梁精神”“垦荒精神”“兵团精神”“北斗精神”“蒙古马精神”等。“在一百年非凡奋斗的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罗楠和队友们表示,“百年党史与中国精神”调研队将继续从中国精神中学党史,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爱国热情,汲取成长成才的力量。 “百年党史与中国精神”调研队部分成员

  • 民法典合同编:保障民生 亮点纷呈

    《民法典》的通过标志着这部历经五年多时间编纂的中国人民权利宣言书的正式诞生。其中合同编以3分编、29章、526条,占据了民法典半壁江山。与1999年《合同法》相比,合同编不...

  • 信息化背景下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空间功能的升级改造

    近些年来,高校图书馆空间的功能和用途正在发生变迁。图书馆利用馆舍的黄金空间建造阅览室,用于储存书刊馆藏,绝大部分的馆舍被经年积累的馆藏所占用。这种局面正在悄然发生变化。随着图书馆文献资源数字化、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纸本图书借阅量出现大幅度下降,电子资源使用量增加,同时自助服务比率提升。反映在馆舍空间上,高校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方式随之发生改变,对图书馆学习空间的需求日渐增多,对图书馆的利用从传统的借书逐渐发展到借空间、借设备。图书馆不再是单纯的馆藏存储地,新型图书馆空间服务的重要性日渐增加。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的读者不再只需要安静的阅读空间,也需要有声的个人空间和讨论空间,如各高校图书馆建设的研修间、研讨间等,可以满足部分读者的有声学习需要。高校图书馆作为支撑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场所,应当与时俱进,更好地满足读者个人自学、研讨交流学习的需求。在开放空间区域,作为储存空间保存纸本或其他物理馆藏的面积应日渐下降,传统馆藏占用的空间需要腾出,不常用的书刊应尽快下架迁移到密集书库保存。封闭式书库、独立的阅览室已不再适应发展,高校图书馆应围绕读者学习需求来设计,建设一个现代复合式的多元化空间,将原本宁静的图书馆变成充满活力的学习中心。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主动适应信息时代新形势变化,始终把满足师生读者的服务诉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利用现有空间进行馆舍升级改造,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优化阅读体验,给予图书馆建筑再生的活力,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为学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升级智慧空间 支持学习发现 为了满足师生读者对图书馆服务诉求的不断丰富和多样化,图书馆经过广泛调研甄选、借鉴国内知名高校的成功案例,将新媒体触控和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引入馆舍信息化升级中,成功搭建了图书馆可视化数字服务平台。平台主要包括图书馆运行数据墙、时间轴、数字墙、虚拟翻书机和电子图书下载机等。借助可视化数字服务平台,结合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为读者提供了更多优质新颖的信息化服务,营造出轻松便捷的信息化氛围,也增加了读者与图书馆的良好互动。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期间,得到评估专家一致好评。在原有电子阅览室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升级,建成启用信息共享空间,在保留原有空间的基础上增加体验空间、学习空间、研讨空间、影音空间。信息共享空间简约现代的空间设计、功能完备的服务布局及多元化的配套设施,给读者提供了更加现代化的图书馆体验,既实现传统电子阅览的升级,又为读者创造一个能在一起共享学习、交流、研究的空间,助力学生激发创意和实现创新,丰富了图书馆作为服务空间和学习场所的内涵,实现了服务功能的升级换代。随着近年朗读文化的普及,图书馆引入朗读亭设备,集朗读、练习、录制、演讲训练等功能为一体,隔音效果良好,能很好地保证朗读者的朗读体验,也有效促进了阅读推广。同时,自主研发图书馆综合信息检索系统,加装在各阅览空间,集馆藏检索、馆舍导航、电子图书、新闻通知于一体,打造读者一站式服务终端;引进自助借还图书设备、自助复印设备,研发研讨间门禁控制器、智能座位管理系统、违约金自助缴纳系统、馆舍环境监测系统等,便利师生的同时有效提高了服务的自动化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打造文化空间 实现文化育人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准备,图书馆配合学校对原有馆舍进行创新再造,新建王蒙文学馆和林少华书房两处文化展馆面向读者开放。王蒙文学馆是迄今为止国内外收藏展示王蒙先生作品及其版本最多的展馆,集中展示了王蒙先生三百余种不同语种、版本著作,几百幅图片和大量珍贵手稿、书信、实物等,全面展示了王蒙先生生平、文学生涯、巨大成就,列出了文学创作年表,所有文学获奖情况和重要的文学活动,以及王蒙先生加盟海大以来对高等教育、对海大发展的贡献。林少华书房将林少华教授的工作室与译著、文集、手稿等展示室合于一体,风格上采用简约写意的自然朴素设计,功能上将办公写作、文化展览、学术交流、修读研讨有机融合在一起。两处场馆开放后可以让师生近距离接触到名家作品及手稿,领略大师成就与风采,感悟他们的贡献与情怀,同时均陈设别具风格的阅览桌椅和书灯,环境典雅幽静,特别适合师生在此研读经典著作、进行研修学习和研讨交流。此外,图书馆历来注重利用环境建设做好文化传递,展示学校和图书馆的理念和责任,使读者来馆即能感受到环境文化氛围的熏陶,潜移默化影响读者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充分发挥“立德树人”文化育人服务功能。图书馆结合馆舍空间现状,采用壁画、题字等方式,展示优秀文化,邀请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教授设计,引进大型壁画《海洋世界》,邀请海大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根据图书馆史料撰写《图书馆记》,制作成巨幅书法作品,悬挂于入馆大厅墙面上,丰富了图书馆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提升人文素质水平,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实现文化育人。此外,图书馆对天井进行改造,采购安放星巴克休闲桌椅和太阳伞,建成休闲阅读区,开设咖啡厅“MO 咖啡”,努力构建集学习支持、文化休闲、合作交流功能为一体的一站式图书馆服务。优化藏书空间 活跃馆藏文献 图书馆以新建地下密集书库为契机,立足于馆藏资源与馆舍现状,精心筹划并周密实施整体书刊资源调整方案,拓展阅览空间,努力为师生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阅览环境。地下密集书库新装密集书架2757.334m3,可藏书 150 万册,极大地增加了藏书能力。随着地下密集书库的启用,同步在全馆进行了书刊资源的布局调整,综合消防、安全、师生阅览习惯等因素,科学合理规划馆舍布局,完成对各阅览室共计 95 万余册书刊的倒架、上架、更换架标、图书定位及相关书架、桌椅、展橱等各类家具的布局调整,并及时更新楼层索引等标识标牌,改善了藏书环境,优化了整体布局。近期图书馆又适时取消了中文图书保存本的限制,提高了师生的借书册数权限,本科生由原先的 12 册提高到 30 册,研究生、教职工由原先的 20 册提高到 50 册,通过增加借书数量活跃纸本馆藏,更好地服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设计未来空间 与读者共同进步 根据西海岸校区建设的总体规划,图书馆积极配合学校筹划西海岸新校区学习综合体建设,对建筑施工、综合布线、采光通风、各种功能空间等进行设计和构建,深度参与精装设计方案,提出实用与典雅相统一、海洋特色与文化底蕴相融合的总体要求,使即将建成的图书馆在空间布局与功能定位上充分适应学校未来发展规划。新馆设计在建筑上有机结合适用空间、视觉空间和结构空间,在形式多样、功能多元的基础上实现建筑的形式和功能相统一,既充分发挥建筑的性能,又具有统一、和谐而又富有变化的艺术表现力,极具文化气息,聚集文献服务、文化传播为一体。在功能上围绕师生学习需求将馆藏空间改变为学习空间,通过发挥场所的服务、育人的功能,助力培养学生创新、思考、健康发展,努力满足信息时代读者的多层次需求,笃实力行图书馆办馆宗旨“与读者共同进步”。(作者为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馆员)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图书馆外景